社會從眾行為

社會從眾行為是心理學與管理學名詞。說的是團體經常對個體施加壓力,使的團體成員的態度與行為(知覺、判斷、信仰和行為)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想一致的現象。

心理學、管理學名詞。指團體經常對個體施加壓力,以使團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知覺、判斷、信仰和行為)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想一致的現象。

社會從眾行為試驗

阿虛試驗社會心理學家阿虛(S.E.Asch)的一項著名心理學試驗。他將試驗的大學生分成8人一組,要求他們指出附圖中的A、B、C這3條線中的哪一條和X線等長。其中每組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試驗者,安排在每組的最後。阿虛讓每組的前7個人都有意作出錯誤的判斷,結果真正被試驗者竟然有32%也跟著多數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編輯本段社會從眾行為的成因

主要原因是自我懷疑和不願意被孤立。當個人的意見與眾不同時,心理上就有一種緊張,往往產生自我懷疑,甚至有一種孤立的感覺,從而使個體產生不願意標新立異,而願意順從多數人的傾向。這種現象形成的客觀原因是外來的影響和壓力。當團體中出現不同意見時,為了保持團體行動的一致,達成團體目標,使團體免遭分裂,團體確實會對持有異議的成員施加影響和壓力。這種影響和壓力是逐漸施加的,它的形式和強度也是逐漸改變的。開始是討論協商,進而勸說、誘導,再而批評、攻擊,以至孤立、排斥。

決定個體社會從眾行為的因素

1取決於團體方面的因素:
(1)團體的性質起重要作用。如黨員對黨組織的順從。
(2)視團體團結的程度,越團結越順從。
(3)視團體的民主氣氛,越不民主越順從。
(4)團體中持一致意見的人數,人數越多越易使少數持不同意見者順從。
(5)團體中多數意見受社會支持程度,社會越支持,持不同意見者越易順從。
2取決於個體方面的因素
(1)個人在團體中的地位,越低越易從眾。
(2)個人智慧與能力,越低越易從眾。
(3)個人情緒,越不穩定、不自信,越易從眾。
(4)重視人際關係的程度,越高越易從眾。
(5)個人整體觀念,越強越易從眾。
3取決於問題性質與明確程度方面的因素
對非原則問題比對原則問題容易從眾,對一般問題比對重大問題容易從眾。此外,有明確答案的,不易從眾;沒有明確答案的易從眾。

相關概念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從眾心理”。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後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民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導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己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順從、隨大流的從眾,以免上當騙受,方為健康的心理。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