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大生產

社會化大生產

社會化大生產,又稱生產的社會化,是指同小生產相對立的組織化、規模化生產。社會化大生產是以分工協作為基本特徵的,這種分工協作既包括各種 勞動力要素的分工和協作關係,還包括其它 生產要素的分工。二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 社會總勞動的分配,是在依靠價值規律調節的同時,國家對經濟也進行了干預,依靠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和國家的干預來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相對於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即小生產)而言,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就是社會化大生產。

範疇

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範疇本來具有二重含義,即一方面指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另一方面指生產的相互依存關係。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矛盾時所使用的“生產社會化”這一範疇,卻專門指的是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會化生產”看作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並且認為它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是矛盾的,恩格斯根據馬克思《資本論》《反杜林論》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加詳細而明確的論述。恩格斯從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勞動產品的社會化等方面,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特徵,恩格斯所說的“社會化的生產”明白無疑地就是指資本的集中化、生產資料和生產過程的集中化以及產品是許多人協作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

基本特徵

社會化大生產是以分工協作為基本特徵的,這種分工協作既包括各種 勞動力要素的分工和協作關係,還包括其它生產要素的分工。

(1)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的內容,是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的規律。

(2)影響社會總勞動在各生產部門之間分配的主要因素有兩個:

取決於社會的需求結構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現實的社會需求主要表現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由社會在一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並且這種社會需求的結構,提出對各種產品及其數量的要求,即提出生產什麼,各生產多少,這就從一個方面決定著 社會總勞動如何分配於各生產部門。

取決於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

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如何,決定著生產各種一定量的產品需要多少勞動量,也就是,當社會對某種產品提出需求時,在該生產部門應投入多少社會勞動,就取決於該部門的生產條件,即 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長度、 勞動強度。這些生產條件就從另一個方面決定著 社會總勞動量在各部門的分配。

(3)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 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的實現,是依靠 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來實現的,價值規律的調節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分散的商品經濟中, 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是完全依靠價值規律自發調節來實現的。二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 社會總勞動的分配,是在依靠價值規律調節的同時,國家對經濟也進行了干預,依靠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和國家的干預來實現。

高度社會化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高度社會化=公有化+全球化+計畫化+組織化

自古以來,社會化都是局部的,例如原始部落內部,勞動產品統一平均分配,生產資料公有,若這個部落就是一切,那么這就是高度的社會化。

奴隸社會及 封建社會的 小農,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夫妻二人就可組成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裡,也是“高度社會化”的。

莊園經濟以及田莊經濟等大規模的封建經濟,可以“閉門成市”,有高度的組織,有統一管理的生產。雖然私有,但這種私有卻是統治,內部來說類似於“公有”,內部沒有多少競爭,農民與地主的依附關係也難以相互競爭,這是比原始部落更為高級的社會化。

資本主義經濟使社會化大大加速,不同主體爭相擴張,開始全球化,企業內部的計畫性,組織性隨著壟斷的形成和發展逐漸外化成社會的組織性和計畫性。 階級矛盾則逐漸展開,生產者要求獲得自己生產所得,小資產者由於相互競爭而相互吞滅,只有具有高度組織性的生產者,即無產階級具有真正的力量,全體無產階級聯合,以集體爭奪所有權,必然要求 公有制。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使公有制的範圍隨著一次次的私有制危機而逐漸擴大比重,但這種公有制,還不是生產者的公有制,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最終將反對它自身。生產者面臨資產者剝削將掀起一場革命,解決最關鍵的 私有制與社會化的根本矛盾,實現高度的社會化。

必然滅亡

今天,當我們結合100多年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和當代現實,重新反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生產社會化的理論時,我們認為,把生產社會化即集中化和大型化當作資本主義生產區別於以前的小生產的主要特徵是正確的;認為某些生產的集中可以發展到壟斷的程度,也是被證明了的。但是,把生產社會化僅僅理解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並且認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唯一形式,並主要根據它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卻是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的。

表現形式

實際上,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即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具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生產集中化、一體化、大型化,另一種是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力集中化也就是協作勞動的規模擴大化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社會分工的發展也就是生產過程和環節的分化、協作內容的簡化以及企業規模的小型化。生產集中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實際上是生產社會化的二重表現和形式。

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會分工的發展是不矛盾的,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通過集中化,提高勞動的社會生產力(集體力量)和規模效益;通過社會分工,實現專業化,提高勞動的個別生產力和專業生產水平(一切分工都具有的優越性)。

一體化

無論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它在內容和結果上總是表現為三種:第一種是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的集中和壟斷(主要是橫向一體化),美國的微軟公司、INTER公司都是這種典型代表,而且這種形式的集中和壟斷是集中和壟斷的主要形式;第二種是以一定的社會分工轉化為企業內部的分工為特點的集中(主要是縱向一體化)。第三種就是二戰以後出現的所謂跨行業、跨部門的“混合聯合”,這是一種混合一體化。

正是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一體化,使企業規模得以擴大。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利於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有利於提高市場占有率;企業資產總量的增大,有利於實現資產形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應付市場環境變化的能力。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利於把相對較大的資本投入到技術開發和廣告宣傳上去。統計表明,企業投入R&D上的資本數量,與企業的規模存在正相關關係,企業越大越有可能進行獨立研究和開發,中小企業一般無力從事R&D活動。另外,企業的廣告投入,對於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提高知名度和“無形資產”,從而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在廣告宣傳上,大企業占有明顯的優勢。企業的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廣告本身,但是,在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如何通過成功的廣告宣傳來有效地向消費者傳達企業及其產品或服務的信息,並吸引消費者,就成為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條件。經驗表明,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於對廣告宣傳進行資本投入,因為在廣告費占營業額或成本總額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資本總額從而營業總額或成本總額越大,能夠用於廣告宣傳上的費用總額就越大。

分工發展

社會分工的發展具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和結果。一種是從集中化的生產中產生社會分工,即企業內部的分工轉化為社會分工、企業之間的分工,這裡存在雙重的結果,一方面,一部分生產從原有的企業內部分離出來了,由另外一些獨立的企業來承擔,因此原來的企業在生產內容上變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原有企業的生產專業化加強了,為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集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企業可能變得更大了,對於經營從原來一個企業內部分離出來的項目的企業來說也是如此。社會分工發展的另一種形式是在現有生產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分工關係,即創造原來沒有的生產,這一點在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建立,利用新的技術發明,生產和提供以往並不存在的新產品和服務。(註:關於產品創新在馬克思經濟學中的重要性,可參見孟捷:“產品創新與馬克思主義資本積累理論”,《高級政治經濟學》第257-271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大生產

社會化大生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相對於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即小生產)而言,集中的大規模的生產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社會化”是同義語,因而教材兩個地方的表述並不矛盾,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在生產社會化的前提下,“大生產”顯然是指社會化程度高、規模大。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大生產”又是指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大發展,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它以機器大工業的出現為特徵。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後,“新的生產力已經超過了這種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利用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自己無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這就是說,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斷加深。

因此,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這種新的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就必須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所以,在論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時,教材沒有使用“生產社會化”而採用“社會化大生產”這個概念是有道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