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越調劇團

社旗縣越調劇團

“文革”10年中,是全省僅存的3個越調劇團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倖存的縣級越調劇團。 1985年2月7日,該團改變建制,升格為南陽地區越調劇團。 1993年-2005年十數年間,該團以改編、整理越調傳統戲《奴禍》、《摸女婿》等劇目參加南陽市舉行的4次戲劇大賽,均獲演出一等獎。

社旗縣越調劇團
社旗縣越調劇團是下路調(南陽越調)宛(南陽別稱)東流派的代表團體。1955年在方城縣拐河、沈營、周莊3個民間職業越調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來,1960年,合併了泌陽、南召縣越調劇團。原隸屬於方城縣,1969年調歸社旗縣。該團地處越調上路調、下路調兩大地域流派的交匯地,其藝術風格“兩路”兼容。 “文革”10年中,是全省僅存的3個越調劇團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倖存的縣級越調劇團。
1985年2月7日,該團改變建制,升格為南陽地區越調劇團。越調錶演藝術家申鳳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侯志英,南陽地委副書記李金明等出席成立大會。1994年11月,南陽 “撤地設市”後,復歸社旗縣。
該團歷史久遠,其班底之一的沈營越調班,始建於清代末年。20世紀60年代後,該團作為宛東流派的唯一專業團體,薈萃了宛東、宛北地區的越調精英,陣容強大,藝術積累豐厚。各時期的主要演員如生行程金福、李金太、王付中、張喜耀、王新凡、張傳生孫泰安楊君等;淨行李金成、王連三、吳學義、黃文魁、李同玉等;旦行張鳳鳴、趙富蘭、楊鳳先、張桂先、李金枝、王桂岩、陳淑華等;醜行陳金桂、王福先、趙學來、劉大炳等。半個世紀中,培養學員9批;演出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及創作、改編劇目200餘出,為越調藝術的發展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的主要演出劇目有越調傳統戲《無佞府》、《收姜維》、《李雙喜借糧》、《酒中緣》(《白奶奶醉酒》)、《諸葛亮弔孝》、《李天保弔孝》、《三顧茅廬》,移植劇目《楊八姐智取金刀》、《開棺斬子》、《朱元璋斬駙馬》、《狸貓換太子》、《丹青淚》等。其中18個劇目的選場、選段或全劇由河南廣播電台錄音播放。原創新編歷史劇《臥龍自貶》、現代戲《強自喜》、移植劇目《鍾馗嫁妹》由河南電視台錄像播出。
1993年-2005年十數年間,該團以改編、整理越調傳統戲《奴禍》、《摸女婿》等劇目參加南陽市舉行的4次戲劇大賽,均獲演出一等獎。1996年12月27日,現代戲《強自喜》在河南人民劇院演出,受到時任省委書記的李長春的接見。1998年,該劇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獲演出銀牌獎,並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飾演強自喜的孫泰安獲得表演一等獎,該團成為第一個參加我省戲劇大賽的縣級越調劇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