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約牛腿琴

碧約牛腿琴

碧約牛腿琴,哈尼族彈撥弦鳴樂器。因琴形與牛腿相似而得名。形制獨特,音色清雅,用於獨奏和民歌伴奏,深受哈尼族支系碧約人的喜愛。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一帶。

碧約牛腿琴,哈尼族彈撥弦鳴樂器。因琴形與牛腿相似而得名。形制獨特,音色清雅,用於獨奏和民歌伴奏,深受哈尼族支系碧約人的喜愛。流行於雲南省思茅地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一帶。
碧約牛腿琴碧約牛腿琴

傳說

傳說很古的時候,在雲南省的哀牢山區就居住著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碧約人,有個純樸的小伙子愛上了一位美貌的姑娘,當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說:“我最喜愛竹簧竹篳和動聽的牛腿琴,你如果能做出這三種樂器來,我就嫁給你。”小伙子為了得到姑娘的愛情,精心地製成了竹簧和竹篳,唯有牛腿琴使他發愁。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傳說中的仙琴,樣子誰也沒見過,只知道一定要使用野桑樹的木料才能做出琴來。但野桑樹生長在很遠的地方,山高岩陡林深,路途遙遠難行。小伙子下定決心,帶上棕繩和伐木工具,趟過九十九條溪流,爬完九十九座峭壁,終於在山崖上發現了野桑樹,他腰系棕繩,像盪鞦韆一樣,盪過山崖砍倒野桑樹,把它拉到路邊,又在路旁茂密的草叢中躲起來,觀察等候知道做牛腿琴的人。一直守到第三天晚上,一陣北風颳過,路邊突然閃出三個人影。一個說:“這不是野桑木嗎!”另一個說:“這是做牛腿琴的好材料。”第三個問:“知道怎么做嗎?”前二人回答 :“有了野桑木,牛腿作琴身,牛蹄當琴頭,牛腿下半節挖空,粘上剌桐木薄板作琴箱,打上十二個小孔,表示能彈十二調,再裝上金銀做的弦,不就成了。”說完哈哈大笑後不見了。小伙子把這一切牢記在心,回家後就按那三個神仙的話,做出來一把漂亮的牛腿琴,繫上金銀線一彈,琴聲果然優美動聽。小伙子高興地帶上這三件樂器向姑娘求婚,終於獲得了幸福的愛情。此後,牛腿琴就在碧約人中代代相傳。後人還編了《琴調》講述牛腿琴的來歷,給人們以啟迪。

結構

形制獨特。碧約牛腿琴的外形,與一支倒置的牛腿維妙維肖,民間傳統多用一整塊野桑木斫制,琴身全長65厘米~70厘米。由共鳴箱、琴頭、琴頸弦軸琴馬琴弦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半梨形,是在整木的一端挖鑿出琴的腹腔,其上蒙以刺桐木薄板為面,琴箱長18厘米~22厘米、寬10厘米~12厘米、厚6厘米~8厘米。面板中央開有12個圓形小音孔,呈橫向三排或圓圈形排列。琴頭裝飾較美觀,正面上方 雕刻一支鳥雀為飾,下方開有弦軸,琴頭背面呈圓弧形,設有兩個硬木製弦軸,分列弦槽兩側或同列弦槽左側。琴頸較短,上窄下寬,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表面不設品位,上端設有山口,下與琴箱接為一體。琴馬竹製或木製,呈橋空形,置於面板音孔下方。張兩條絲弦或鋼絲弦。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身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撥子用小牛角或竹片製成。碧約牛腿琴的兩條琴弦按五度音程關係定弦,常定弦為:f、c1;g、d1;a、e1或d1、a1。音色清亮雅致,惟音量較小。可用於獨奏或為民歌伴奏。碧約小伙子常獨自彈奏牛腿琴自娛或邊彈邊唱,也常 為姑娘演唱的山歌伴奏,是哈尼族男女青年愛情生活中離不開的樂器。根據風俗習慣,只在收穫季節才能彈奏。傳統樂曲有:《情調》、《琴調》、《雜調》和《戀愛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