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亮毛杜鵑

碧江亮毛杜鵑

碧江亮毛杜鵑所屬被子植物門,分布於四川。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種中文名:碧江亮毛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microphyton Franch. var. trichanthum A.L.Chang ex R.C.Fang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碧江亮毛杜鵑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國內分布:
海 拔:22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Acta Bot. Yunn. 4(3): 249. 1982]
中國植物志:57(2):410

杜鵑屬

杜鵑屬約960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主產東亞和東南亞,形成該屬的兩個 分布中心,2種分布至北極地區,1種產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產。我國約542種 (不包括種下等級),除新疆、寧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產於西南、華南。
該屬是杜鵑花科中最大的屬,也是中國和喜馬拉雅植物區系中的大屬之一。該屬植物在園藝學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19世紀中期,J.D.Hooker從錨金髮現並引回英國 30種杜鵑開始,至20世紀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國西南的採集活動以來,杜鵑 屬植物大量被發現,被引種栽培的杜鵑已不下600種,遍及世界許多國家。由於杜鵑屬 植物在自然界雜交現象普遍,栽培條件下亦易於雜交變異,大量的雜交種不斷被育出, 且觀賞價值勝可:野生種。
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經英國杜鵑協會於1930 年出版的《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首次彙編了已知的世界杜鵑屬850餘種,但 全書劃分45個系(series)的編排尚不能反映該屬的分類系統。H.Sleumer於1949年 提出世界杜鵑屬分為8個亞屬及亞屬下分組、業組的全面的分類系統。J.Cullen和D. 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礎上略有修訂,即將有鱗的3個亞屬(Subgen.Pseu- 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trum,Subgen,Rhodorastrum)歸併到杜鵑亞屬作亞組 等級,提出5個亞屆的觀點。隨後W.R.Philipson(1980)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將原置 於馬銀花亞屬Azalcastrum的2個組:5cct.Candidastrum(產北美),Sect,Mumeazalea (產日本)分別獨立成亞屬,並按A.Gray(1878)將雲間杜鵑屬Therorhodion(Maxim.) Gray作為該屬的一個亞屬,提出又一8個亞屬的系統。《中國植物志》採納的是H.Sleumer的系 統概念和A.Gray的觀點,將國有杜鵑種類分為9個亞屬。

形態特徵

灌木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生或附生;植株無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鱗片。葉常綠或落葉、半落葉,互生,全緣,稀有不明顯的小齒。花芽被多數形態大小有變異的芽鱗。花顯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傘形總狀或短總狀花序,稀單花,通常頂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環狀無明顯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狀、鍾狀、管狀或高腳碟狀,整齊或略兩則對稱,5(-6-8)裂,裂片在芽內覆瓦狀;雄蕊5-10,通常10,稀15-20(-27),著生花冠基部,花葯無附屬物,頂孔開裂或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盤多少增厚而顯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粗短而彎弓狀,宿存。蒴果自頂部向下室間開裂,果瓣木質,少有質薄者開裂後果瓣多少扭曲。種子多數,細小,紡錘形,具膜質薄翅,或種子兩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鰭狀翅,或無翅但兩端具狹長或尾狀附屬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