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

碧娜·鮑許(Pina Bausch,全名Philippine "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出生於德國索林根(Solingen),是一位知名的現代舞編舞者(choreographer)。

基本信息

碧娜·鮑許在舞蹈風格中著名的德國舞蹈劇場(Tanztheater)發展上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及影響。她是位於德國烏帕塔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的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及編舞者。這個舞團有許多原創的固定舞碼,並且時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Tanztheater)在今日已和美國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及日本舞踏(Butoh)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生平

鮑許從小就開始跳舞。1955年,她開始在埃森的福克望學校(Folkwang Hochschule im Ruhrgebiet)求學,這個學校是由德國很有影響力的編舞者庫特·尤斯(Kurt Jooss)擔任校長,她也是德國表現主義舞蹈(Expressionist dance)的創造者之一。1960年,在畢業之後,她獲得獎學金而前往紐約市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繼續就讀,在這裡的老師包括了安東尼·圖德(Anthony Tud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與保羅·泰勒(Paul Taylor)等等名舞蹈家。在紐約她曾成為保羅·山納薩與冬雅·弗亦爾舞團(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與新美國芭蕾舞團(New American Ballet)的舞者,並且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成員之一。

1962年,鮑許加入庫特·尤斯(Kurt Jooss)新成立的福克望芭蕾舞團(Folkwang Ballett)成為獨舞者,並在庫特·尤斯(Kurt Jooss)作品的許多地方提供協助。她在1968年編成第一部舞作《片段》,並在1969年接替庫特·尤斯(Kurt Jooss)接下舞團藝術總監一職。1972年,鮑許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 Opera Ballet)的藝術總監,後來鮑許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作品風格

她的作品以悲傷融合幽默而知名。她的作品中可以發現男人女人間相互作用的主題,這樣的主題並且藉由派卓·阿莫多瓦導演的《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啟發到更廣大的觀眾群中。她的作品是由許多的對話與動作等等各小段所組成,通常本質是十分超現實主義的。“重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結構成分。她的大型多媒體製作通常網羅了精巧的舞台與仔細選擇的音樂。例如在舞作《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中,一半的舞台由巨大的岩丘占據,而音樂則幾乎譜進所有類型的音樂,從葡萄牙的音樂到凱蒂蓮(k. d. lang,本名Kathryn Dawn Lang)的歌曲等等。

家庭

她與荷蘭出生的羅夫·玻濟克(Rolf Borzik)曾經生活和工作在一起。他是舞團的舞台與服裝設計,於1980年過世。羅夫·玻濟克(Rolf Borzik)對舞蹈劇場(Tanztheater)的視覺風格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從早期就非常決定性地支持鮑許直到他死前舞團獲得國際上的讚賞為止。他們有一個小孩,叫做羅夫·沙洛蒙(Rolf Salomon)。

舞蹈作品

《片段》Fragmente (1967)
《在時光的風中》Im Wind der Zeit (1968)
《在零之後》Nachnull (1970)
《舞者的活動》Aktionen für Tänzer (1971)
《唐豪賽─酒神節》Tannhäuser (1972)
《搖籃曲》Wiegenlied (1972)
《費里茲》Fritz (1974)
《伊菲珍妮亞在陶里斯》 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
《兩條領帶》Zwei Krawatten (1974)
《我帶你到轉角處》Ich bring dich um die Ecke und Adagio (1974)
《慢板─五首馬勒的曲子》Adagio - Fünf lieder von Gustav Mahler (1974)
《奧菲斯與尤麗蒂斯》Orpheus und Eurydike (1975),
《春之祭(西風/第二個春天/春之祭)》Frühlingsopfer (1975)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1976)
《藍鬍子──聽貝拉·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錄音》Blaubart - Beim Anhören einer Tonbandaufnahme von Béla Bartóks Oper „Herzogs Blaubarts Burg“ (1977)
《與我共舞》Komm tanz mit mir (1977)
《蕾娜移民去了》Renate wandert aus (1977)
《他牽著她的手,帶領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隨在後》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sein Schloss, die anderen folgen (1978)
《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
《交際場》Kontakthof (1978)
《詠嘆調》Arien (1979)
《貞潔傳說》Keuschheitslegende (1979)
《一九八○,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1980 - 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1980)
《班德琴》Bandoneon (1980)
《華爾茲舞》Walzer (1982)
《康乃馨》Nelken (1982)
《在山上聽見呼喊》Auf dem Gebirge hat man ein Geschrei gehört (1984)
《黑暗中的兩支香菸》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 (1985)
《維克多》Viktor (1986)
《預料》Ahnen (1987)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 Palermo (1989)
舞蹈之夜II(馬德里)》Tanzabend II (1991)
《船之作》Das Stück mit dem Schiff (1993)
《悲劇》Ein Trauerspiel (1994)
《丹頌》Danzón (1995)
《只有你》Nur Du (1996)
《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 (1997)
《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 (1998)
《噢,迪朵》O Dido (1999)
《草原國度》Wiesenland (2000)
《交際場─六十五歲以上男女的版本》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 (2000)
《水》Água (2001)
《給昨日、今日和明日的孩子們》Für die Kinder von gestern, heute und morgen (2002)
《呼吸》Nefés (2003)
《天地》Ten Chi (2004)
《粗剪》Rough Cut (2005)
《月圓》Vollmond (2006)
《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未命名》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200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