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膠文化

硬膠文化

硬膠文化,硬膠是一個常用於香港網上社區的詞語,原本是指硬身的塑膠,其後有人用此詞取其諧音代替“戇鳩”(極愚蠢)這個粵語粗口;兩字分開直譯英語HardPlastic,繼而引申出縮寫 HP。

硬膠

硬膠是一個常用於香港網上社區的詞語,原本是指硬身的塑膠,其後有人用此詞取其諧音代替“戇鳩”(極愚蠢)這個粵語粗口;兩字分開直譯英語為 Hard Plastic,繼而引申出縮寫 HP。

出處

「硬膠」早於周星馳電影《整蠱專家》早已出現雛型。於其中一台詞「超級膠膠」可見,「膠」字是用作借代粵語粗口「鳩」字。
「硬膠」一詞源自香港高登討論區,現時已經推展至香港其他主要網路社區。在2002年時,因該網禁止粗言穢語,有些網民將「戇鳩」諧音化變成「硬膠」,而把專發古怪言論的高登討論區會員腦魔二世被定為「硬膠」始祖。「硬膠文化」便慢慢發展出來的。某程度上硬膠文化與無厘頭文化相似。
其實二千多年前,墨子已用“膠”來形容一個人的愚昧:
小取第四十五
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乘船,非人木也。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奚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則雖盜人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盜無難矣。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無也故焉,所謂內膠外閉與心毋空乎,內膠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且夫讀書,非好書也。且鬥雞,非雞也。好鬥雞,好雞也。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門,非出門也。止且出門,止出門也。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壽夭也,壽夭也。有命,非命也;非執有命,非命也。無難矣,此與彼同類。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非之,無也故焉,所謂內膠外閉與心毋空乎,內膠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

發展

硬膠風氣於高登盛行時,當時的高登管理員仍為DrJim;至後來管理權易手,Fevaworks繼任為高登管理員,硬膠文化更根深蒂固。如高登討論區的標題曾為“香港高登 - 全港至硬o既討論區”,其中“硬”是指“硬體”抑或“硬膠”,只有Fevaworks才知道。
許多高登用語都受硬膠文化影響,如“硬膠之星”;甚至把硬膠圖像化,以小丑圖示表示,此後,小丑更成為“硬膠”的同義詞。

影響

網路媒體方面

在香港高登討論區內,「硬膠」二字的使用次數非常頻密。「硬膠文化」已成為高登文化之核心。高登內很多網民,往往把自己的網名加入「膠」一字。由於「高登化」現象,這個情況更已經在香港其他討論區出現。但在一些管理極為嚴格的論壇,版主往往將「膠」字定性為粗口,予以封殺,並將使用「膠」字的版友作停版處理。

傳統媒體方面

由於不少有寫網誌習慣的報章專欄作者如孫柏文、林忌、黃世澤等常在其文章使用「硬膠」二字,因此「硬膠」除影響部分網民的用字外,其影響力亦逐漸延伸至傳統媒體。例如在香港《蘋果日報》財經版撰寫專欄的作者孫柏文,在其專欄文章《金手指》,不時用到「膠」或「硬膠」這些字眼,來批判某些人或事的光怪陸離作風。此外,蘋果日報亦不時出現「膠系術語」如「派膠」等。
而曾為長期高登會員的林忌,於2007年發布改編歌曲《福佳始終有你》時,把歌詞中的「膠」字自圓其說為荒「謬」之異體;後來他出版著作《潮童不宜》,內容更是「膠」字橫行,甚似高登政治風氣盛行時之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