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門[2018年徐耿執導電影]

破門[2018年徐耿執導電影]

《破門》是由徐耿執導的勵志體育電影,由馬順洗、李虎城、彭一家、劉炷詩嫚等主演。 該片以四川綿陽安州區迎新鄉國小足球隊為原型,以“5·12”汶川地震為背景,講述了一支山區留守兒童足球隊的師生不畏艱苦,通過足球訓練和比賽,不斷克服困難、挑戰自我,逐漸走出災難陰霾,收穫成長和嶄新生活的故事 。 該片於2018年5月1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喜哥原是一名縣中學的數學老師,在合併學校的時候,他放棄了繼續在中學任教的機會,來到了川西北山區的新明國小當起了體育老師:因為這裡已經十年沒有體育老師啦。面對山區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他覺得總需要做點什麼,為了讓孩子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建立自信,他帶領孩子“zua ”起了足球。喜哥的到來,給大山的留守兒童帶來了足球,開拓了視野。新明國小開始發生變化,孩子們開始熱愛運動,團結向上,連天天掛在樹上逃課的坦克也加入到校足球隊。成績從不及格到及格,為人暴躁到善於克制。新明國小老校長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參加全市小學生足球聯賽,為學校爭光。喜哥為了更好訓練,帶領足球隊在河灘上開墾出一大塊土場壩,組建了校足球隊,開始了“喜哥式訓練”,備戰全市小學生足球賽。“上校”、“坦克”、“地雷”、“小鋼炮”和“衝鋒鎗”桑果等人是球隊的主力,他們克服團隊配合不佳,條件簡陋,基礎薄弱等問題,夜以繼日的冒雨訓練,但首次比賽,由於沒有比賽經驗,發揮失常,球zua(踢)得毫無章法,最後以失敗告終。喜哥為了開導喪氣的球員們,講起“伊斯坦堡之夜”的故事和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你永遠不會獨行》,孩子們說下次他們也要反敗為勝。老校長和鄉親們備好了流水席給球隊“慶功”還給每人發了一張“破門”獎狀。隊員們蓄勢待發,訓練越來越有模樣,準備再次參加比賽,證明自己。突然,震驚世界的大地震驟然襲來,新明變成廢墟,“上校”、“坦克”的父親、喜哥的兒子等人遇難,夢想成為新明梅西的“小鋼炮”,也失去了雙腿。如何面對震後的家園和破碎的心。一天,桑果抱著那隻舊足球對喜哥說:“帶我們zua球吧”。於是,斷牆前、板房間又重新出現孩子們踢球的身影。漸漸地,恐懼消失,希望出現,雖然走出困境的破門依然一波三折,但只要活著就不肯服輸的他們,決定與命運來一場較量。這次,他們真的破了門,真的做到了反敗為勝。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喜哥 馬順洗
桑校長 李虎城
坦克 彭一家
桑果 劉炷詩嫚
上校 蒲浩宇
朱天書 陳鈳予
地雷 李金津川
小鋼炮 徐謙
炸彈 鄧詩國
轟炸機 陳建宇
陳娘 蘇愛娟

職員表

製作人劉乃藝
導演徐耿
編劇許波
配樂鄒野
錄音杜建生

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以四川綿陽安州區迎新鄉國小足球隊為原型,由一位老師帶領熱愛足球的山區留守少年,不畏艱難挫折,通過足球訓練和比賽,不斷挑戰自我,走出災難陰霾,迎來嶄新生活並勇奪全國亞軍的真實故事改編創作而成。

該片最初並不是一個具有戲劇結構的故事,只有一篇新聞報導。所以,該片編劇不得不重做記者,去採訪、去調查、去收集素材、去尋找未來電影的動人元素。其實這個過程,就如同‘破門’。

拍攝過程

該片影片中的重要演員幾乎都是四川人,而片中的重要角色,是地道的綿陽業餘演員。他們在拍攝《破門》之前,沒有任何影視表演的經歷。特別是影片中飾演教練喜哥的馬順洗,本來就是安州區迎新國小足球隊教練。電影拍攝時正值寒冬,天氣陰冷。影片中有不少下雨的鏡頭,為了真實再現故事環境,劇組調動四台消防車灑水,演員冷得打顫、頭疼,但卻沒有任何人抱怨。為了確保拍攝進度,演員在拍攝期間每天都是凌晨2點起床,3點開始化妝,天沒亮就趕到拍攝現場,一直拍攝到晚上。

製作發行

影片宣傳

2018年4月17日,該片片方發布一款“天空”概念版海報,並正式定檔同年5月11日公映 ;19日,該片片方曝光一支“育苗”版預告片 ;24日,該片片方發布一款“橙光”人物海報,整體的橙色代表著希望和太陽 ;26日,該片片方發布一支“感恩”特輯,呈現影片幕後鮮為人知的動情時刻 。

5月7日,該片在北京舉辦了首映發布會 。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集團

中海外大德華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

華世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綿陽宏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影片評價

該片表現了孩子們自強不息、敢於拼搏的精神,為青少年樹立了典範,也折射出地震災後綿陽人民堅韌頑強、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該片是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國產電影的良心之作,也是中國近年來少見的以足球為題材的好電影。 (《華西都市報》評)

該片的題材不算新穎,故事套路也有點大眾化了,小成本拍攝,製作也相對粗糙,但電影也算是傳遞了樂觀向上的精神,鼓勵著每一個追求夢想的孩子,勝在真實感人走心。《破門》帶給觀眾的不僅是一個有著特別視角的故事,還是一部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我們看到他們幼稚的孩子氣,看到他們笨拙地成長,看到他們揣著的小小夢想,也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它所展現的夢想,從無到有的建立,從塌陷到修復的堅持,對當下孩子是有益的。無論逆境順境,只要一路前行,就會達到夢想的彼岸。 (《北京晚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