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蘭

石豆蘭

石豆蘭(學名:Thouars)是對蘭科石豆蘭屬植物的泛稱 。約1000種,分布於亞洲、美洲、非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也有。我國有98種和3變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 。 (概述圖來源: ;圖中物種為美發石豆蘭,又名美杜莎石豆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 。

石豆蘭屬為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3枚,頂生於假鱗莖,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唇瓣肉質,比花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線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柱齒;花葯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

分布範圍

石豆蘭屬植物廣泛分布於和亞洲、非洲、美洲及澳洲,主要生於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地區,溫帶也有相對少量的分布。亞洲物種最多,主要分布地從中南半島海拔2500米的喜馬拉雅山麓向南延伸至東南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非洲有數百種,主要分布在近赤道地區和馬達加斯加島。美洲有數十種,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澳洲的紐幾內亞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有分布;其中紐幾內亞島分布著至少600種石豆蘭,被認為是本屬植物的發源地。

中國有石豆蘭屬植物98種和3變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

栽培技術

溫度

石豆蘭屬大多數物種喜溫暖、通風的生長環境,生長適溫不低於18攝氏度;一些原產於溫帶地區的物種可耐13-15攝氏度。

光照

石豆蘭屬植物喜中等至明亮的光照條件(2000-3500英尺燭光)。在不灼傷葉片的前提下,較強一些的光照可以促進植株開花,並增加開花頻率。

濕度與水分

石豆蘭屬植物的具體澆水頻率依具體環境和物種而異。對於原產雨林地區的物種,60%左右的濕度和溫室環境是最適宜的;板植最好至少一天給一次水,盆栽則最好一周數次水,基本遵循“寧濕勿乾”。對於原產自溫帶地區的物種,則需根據其原產地的旱季調整澆水量和頻率。

肥料

夏季以四分之一的量每周一次平衡施肥,冬季可減至一個月一次。

栽種

儘可能少地為石豆蘭換盆。植材可使用植板(蛇木或軟木板)、排水良好的吊籃和花盆,依具體物種的地下莖長度而定。推薦使用泥炭蘚、椰殼塊、椰殼絲、或蛇木屑作為栽種介質。

注意

由於石豆蘭屬物種的多樣化程度非常高且分布廣泛,以上內容只是大致的栽培方法參考,具體養護方法還需要根據不同物種的分布地摸索、做出調整。

全球最臭花朵

許多花朵具有芬香的氣味,來引誘蜜蜂為花朵授粉。但並非所有花都芳香撲鼻,其中也有一些氣味十分難聞。
東部臭菘 氣味如同道路被車輛碾死的臭鼬,通常生長在北美洲東部的濕地土壤,引誘蒼蠅授粉
泰坦魔芋 最早被命名為屍花,人們常稱它為世界上最難聞的花卉,其氣味像腐爛發臭的屍體
大王花 產自馬來群島,其重量可達到9公斤,直徑50-90厘米,具有屍體腐爛的氣味
石豆蘭 為世界上最大的蘭花,表面長著一層絨毛,氣味非常接近死亡老鼠的屍體
巨型魔芋 生長在美國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其惡臭氣味持續時間不長,僅為1天
死馬海芋 散發的惡臭氣味像腐爛的動物屍體,其主要用途是吸引傳粉者,晴天臭味更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