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盤村

石盤村

石盤村為一地名,在我國廣東、福建、重慶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村莊,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村莊存在差別。

基本信息

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石盤鄉

(圖)下架山鎮石盤下架山鎮石盤

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祖先從廣東省五華縣遷此創村。後有多姓村民先後遷入遷出。

海拔約19米,據下架山社區1.8公里。村四周環山,怪石嶙峋,地域圓似盤。故名。東至北為陳沙公路延長線走向,雙過嶺坐落於該鄉南麓。北與英歌舞之鄉的鹹寮鄉和睡衣之鄉的塗坑鄉相鄰。屬革命紅色游擊區。今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所轄自然村。村以張為主要姓氏。全村現住人口2000多人。主要分為南門、中寨、下寨與東測的玉豐村。石盤學校新校已建成開學。並將鄉道水泥化與路燈的建設。設有多個蓄水池與一座小型水庫,解決該鄉的飲水與灌溉需要。村民作業以工為主,農業為副。

元宵節“賽老爺”風俗是該鄉每年最為隆重的節日,除了祭祀神靈外還有熱鬧的游神盛況。

“石盤舞獅班”也頗負盛名,義興金獅隊弘揚國術之光。

村莊村莊

“張氏祖祠”,是張氏宗族歷史悠久之珍貴文物。也是張氏宗族興旺發達的足跡,清嘉慶年間,先賢進士張韜發起並主持,興建張氏祖祠二百多年來。張氏宗祠興旺發達,人才背出。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祖祠曾遭大焚,於丙子年重修,至今已六十餘載,因經歷滄桑,已有坍塌之危,以鄉親商議,決定重修,鄉政重視,宗親熱烈支持,組成理事會。海內外鄉親及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熱情獻資,今已竣工。

今屬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

福建省泉州安溪縣蘆田鎮石盤村

石盤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安溪縣蘆田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蓮花山東南坡,海拔690米。原稱玉山,1965年改為石盤。村委會設在外堀,轄4個自然村。村民有王、余、吳、陳等姓。[1]

福建省莆田縣南日鎮石盤村

基本概況

該村委會位於南日鎮駐地西側2.7公里,在岸下村西北、山初西南,村委會駐石盤自然村。轄石盤、三十六曲、後坑、新厝、山塘頭、大井、塔山下南厝樓、破山邊、君樓、土地坪11個自然村;設10個村民小組。有681戶3699人,漢族,以 姓陳、林最多,還有劉、沈、胡、張、王等姓,聚落形狀不規則,有農地1643.8畝,主種甘薯、大小麥。兼種花生、大豆。土特產有海帶、紫菜、魚、蝦。林業面積2500畝,兼種相思樹、木麻黃,兼種黑松、桑松樹,有國小、醫療所,有電燈照明,島上公路貫穿本村,通客車。[2]

歷史沿革

本村以石頭盤為中心點,且人口、土地占多數,又因石頭盤與石盤意思相似,故簡稱石盤村。宋、元屬感德鄉南匿里,明、清屬四區南匿里,民國初歸省府直轄,23年屬福清縣九區24-25年屬南日特種區,29年屬莆田縣南日鎮,32年屬南日鎮岸下保,49年屬13區岸下保,50年屬13區石盤鄉,52年屬24區石盤鄉,54-55年屬24區(南日)石盤鄉,同年屬南日區石盤鄉,57年屬南日鎮石盤高級社,58年屬南日公社石盤大隊,84年改為南日鎮石盤村委會。[2]

行政區劃

本村屬三十六曲境興福社;石屏境、沙境文頭境,塔山下境、土地坪境、新厝境,南厝娘仔境、大井境、君樓境、後坑境都是興永社。[2]

重慶市長壽縣朱家鎮石盤村

石盤村地處川維廠周邊地區,“廠中有村,村中有廠”是石盤村的主要特點。全村有16個村民小組,1475戶,總人口3828人。土地面積1359畝,其中田600畝。農業經濟突出種養殖業,發展村級集體企業為主,服務川維富裕農民是該村的指導思想。由於該村地理位置特殊,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蔬菜、運輸、販賣、經商和勞務輸出為支撐。[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