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廟

石牛廟

石牛廟,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境內,距荊門城郊馬鞍山正西約4公里,雙仙村郭台正南約500米處,因廟外兩尊石牛而得名。

基本信息

傳說

據傳說,這兩尊石牛自盤古開天地時就已生成,一公一母,母牛在前,似人弓著腰,公牛在後,凝望著母牛,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而通靈。又傳周穆王時有金牛星降世,與羅漢山神物戰,化為石牛落於此。更神奇的是石牛周圍的農戶在旱田種的小麥晚上總會莫名其妙地少上一截,鄉親們猜測再三還是不明緣故,便決定晚上親自守護以弄清真相。夜過一更、二更、三更,麥田裡終於有了動靜,小伙子提著燈籠走近一看,卻發現是兩頭牛,便將它們趕出了麥田,剛趕到石牛處,待要弄清是誰家的牛時,卻發現牛不見了,只有那兩頭石牛仍蹲立在那裡,湊近一看,怪了,兩頭石牛竟然都嚼著小麥喘著氣兒。這事兒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都確信這是金牛神下凡,來保佑當地鄉親的。於是,便有後人在此立廟以祀,並命名為石牛廟。
世傳,石牛神每年禱雨有求必應,遇上乾旱年景,當地老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厚泥石牛背,以鹹鹵塗牛口,歌放牛之歌以樂之,祭祀完畢,天雨粉粉飄落而下,洗石牛背泥盡而後晴。石牛廟經過數次擴建至清末,石牛廟已占地十餘畝,廟周圍全為冬青,間隔一米左右,有的粗達40餘公分,廟前為一畝方堰。全廟分前殿、後殿和廂房,白牆青瓦,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殿內設48尊木雕菩薩,其中44尊真人般大小,4尊較小,後殿內正中設有一長形大香爐,兩旁各有3個小香爐,青龍方4尊菩薩為銅塑。此廟建成後香火旺盛,到此祭祀朝拜觀光者絡繹不絕,此地也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
民國時期,石牛廟內辦有私塾學校。解放戰爭時期,原國民黨軍醫徐復初返鄉在石牛廟設立診所。1949年2月,解放荊門的戰役打響,解放軍江漢軍區獨二旅將戰地醫院設於廟東南500米上李家灣的雙仙村村民龍永金住處,從象山、馬鞍山、荊門山等地運下來的解放軍傷員都被送至石牛廟治療,犧牲的戰士都被葬於石牛廟東側。數日後,國民黨白崇禧部反撲,解放軍撤離時將數十名陣亡戰士和部分槍枝也一併掩埋此處,另有8人埋於石牛廟不遠處的溝渠邊。此墓即為石牛廟革命烈士墓。解放後,每逢清明,荊門城內的中國小校均組織學生到石牛廟掃墓,憑弔先烈。

歷史

紅軍亭紅軍亭
石牛廟鄉場鎮上的紅軍紀念碑是鹽亭縣黨委政府於1988年所立。紅軍紀念碑掩映在古柏之間,透過紀念碑碑文,我們翻開了那不同尋常的歷史篇章。碑文如下:
一九三五年三月底,北上抗日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突破國民黨嘉陵江防線,進軍川西北。四月三日,紅軍一小分隊五十餘人,從劍閣元山場出發,經分水嶺,於七日達到石牛廟。在鍋凸頂擊敗頑抗的民連大隊,乘勝追擊至板廟子。同時紅軍的一個偵察班出擊茶亭、安家等地,所向披靡,偽縣長和豪紳地主聞風逃遁。
紅軍駐紮石牛廟(現金鼎山處中國小位置),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倉分糧,組建村蘇維埃政權,勞動人民情緒激盪,鹽亭北二區迅速燃起了革命烽火。四月底,紅軍轉戰北進,反動派捲土重來。村蘇維埃主席梁長友、王朝坤,委員楊朝柱、范登鳳、楊山聘和給紅軍帶路的魚作元父子三人及李孬娃等慘遭殺害。
紅軍在石牛,領導勞苦大眾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播下了革命火種,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為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建設鹽亭,特立此碑,以為永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