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浮雕

石材浮雕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 浮雕是一種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 魏晉浮雕藝術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它把以往那種近乎於平面的線刻形態,發展成突出主體的豐滿浮雕。

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浮雕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既可以依附於某種載體,又可相對獨立地存在。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浮雕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浮雕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浮雕是一種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浮雕與圓雕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相對的平面性與立體性。浮雕相對圓雕的突出特徵是經形體壓縮處理後的二維或平面特性。浮雕的空間形態是介於繪畫所具有的二維虛擬空間與圓雕所具有的三維實體空間之間的所謂壓縮空間。壓縮空間限定了浮雕空間的自由發展,在平面背景的依託下,圓雕的實體感減弱了,而更多地採納和利用繪畫及透視學中的虛擬與錯覺來達到表現目的。與圓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繪畫原則來處理空間和形體關係。但是,在反映審美意象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圓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顯示的只是某種外表特徵。作為雕塑藝術的種類之一,浮雕首先表現出雕塑藝術的一般特徵,即浮雕的審美效果不但訴諸視覺而且涉及觸覺。與此同時,浮雕又能很好地發揮繪畫藝術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勢,表現圓雕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和對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與環境、敘事情節的連續與轉折、不同時空視角的自由切換、複雜多樣事物的穿插和重疊等。平面上的雕鑿與塑造,使浮雕可以綜合雕塑與繪畫的技術優勢,使浮雕的塑造語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圓雕,具有更強的敘事性同時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現性。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浮雕為圖像造型浮突於石料表面,為半立體型雕刻品。根據圖像造型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
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於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於加強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浮雕空間壓縮程度的選擇,通常要考慮表現對象的功能、主題、環境位置和光線等因素,其中環境與光線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優秀的雕塑家總能很好地處理這些關係,從而使作品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
高浮雕由於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徵更接近於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採用圓雕的處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浮雕藝術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凱鏇門上的著名建築浮雕《1792年的出發》,是高浮雕的傑作。藝術家將圓雕與浮雕的處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結合,充分地表現出人物相互疊錯、起伏變化的複雜層次關係,給人以強烈的、撲面而來的視覺衝擊感。
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各有藝術品格上的側重或表現的適應性。一般地說,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強的可塑性,賦予其情感表達形式以莊重、沉穩、嚴肅、渾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氣勢;淺浮雕則以行雲流水般涌動的繪畫性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
其實浮雕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原始社會中西方浮雕藝術時期就開始顯現,但在生產技能與工具水平都相對落後的狀態下,特定的地理與自然條件因素,制約著原始人的藝術行為。
早在舊石器時期,歐洲先民們就已經“雕刻”出造型寫實,具有較強進深的高浮雕人物、動物形象。而此時我國遠古居民聚居區內,浮雕多以用簡單的石片在質地頗為堅硬的脈石英石器上線刻形式出現。直至新石器時代的來臨,隨著可塑性極強的黏土原料的發現,以及對捏塑、堆塑、貼塑和壓塑等技法的探索、運用,中國原始先民們通過“塑”的語言,不僅可以理想地把握陶器和浮雕的整體造型,而且在細部處理、裝飾效果上亦表現出靈動、意象的精神特性。“這正是不同‘生境’的前決條件,直接左右了中西方藝術的發生,使‘選擇’的行為方式迥然各異”。
在西方,公元前25世紀,埃及已經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那裡大量的浮雕被用來裝飾陵墓、廟宇和紀念碑。埃及人創造性地運用了三種典型姿態(全部的正面;絕對的側面;俯視的頂面)來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營造一種靜穆、神秘與威嚴的氣氛。
公元前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的古希臘開始大量地運用浮雕來裝點城市和建築。包括三角楣牆雕刻、浮雕間板和飾帶浮雕在內的巴特農神廟上的浮雕藝術,無疑是希臘古典雕刻遺蹟中最偉大的作品。古希臘浮雕為西方藝術創造了一種美的典範,並在西方藝術史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羅馬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們講求實際,從希臘文明中取其所好,然後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羅馬人的浮雕藝術延續著東方和希臘的古典法則,他們為慶祝勝利高奏凱歌修築起凱鏇門和紀念碑,並使之遍布浮雕飾帶。
公元4世紀至14世紀,基督教的盛行,使歐洲中世紀藝術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國,多為建築裝飾的哥德式雕刻,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隨宗教觀念由“神聖化”向“人性化”的轉變,建築雕飾也由淺浮雕向高浮雕發展,並逐步從牆面上獨立出來,促成了新的雕塑風格的形成。
文藝復興時代,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引導下,一種不同於中世紀表現性藝術的新藝術風尚應運而生,雕塑家以理學的明智去認識世界,在肯定希臘、羅馬寫實雕塑的基礎上,注重透視、解剖等科學的藝術研究,促使浮雕藝術日趨發展和繁榮。
19世紀末以來,整個西方世界受工業文明的影響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同的文化思潮風起雲湧,傳統的審美價值和觀念受到挑戰。在變革的形勢之下,各種主題的浮雕紛紛脫離所裝飾的主體而趨向獨立發展,風格形式日趨多樣化。
浮雕在整個20世紀百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著圓雕愈益趨向獨立發展的革命性變化,浮雕也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姿態展示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傳達著更具獨立意義的精神內涵。一百年間浮雕藝術呈現二大走向。一種沿著羅丹的路線繼續推進,大體屬於寫實範疇。一批卓有成效、影響廣泛的雕塑家活躍其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氛圍中,他們始終堅持作為雕塑傳統的體量和具象形式,同時也根據自身的感受和接觸到的新思想,進行各有特色的現代風格形式探索。一種則另闢蹊徑,背道而馳。這是一個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匯集諸多流派或主線的龐大隊伍,他們以趨向多元化極端的各種形式探索,在反傳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回顧世界浮雕藝術的演進過程,可以說浮雕藝術是在繼承、借鑑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各個文明區域、各個民族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家,都對浮雕藝術建設與探索做出過值得記取的貢獻,毫無疑問,來自整個人類的所有的歷史成就和實踐經驗,都為浮雕藝術的未來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雕塑運動在持續的空間突破中,於80年代進入往往被稱作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化時代。觀念綜合型浮雕也已處在難以規範和界定的境地,並在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化趨勢中逐漸走向對浮雕自身以至藝術自身的徹底消解。
在東方,古代印度,最受重視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是雕塑。浮雕形式成為寺廟雕刻的主要裝飾手段。作為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巴爾胡特宰堵波的圍欄浮雕,可謂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豐富內容的形象擠滿了畫面,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充實感和獨具匠心的構圖處理。密集緊湊的填充式構圖和一圖數景的連續性構圖,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現實的時空局限,獲得了藝術上的表現自由。高棉浮雕藝術比它的印度原型更強調抽象性。高棉浮雕偏愛對稱而不喜歡有機的線條,造型以近乎幾何形的對稱為主要特色,這種特質似乎暗示著有別於其它宗教體制的思想信仰上的奧妙與神秘。
而在中國,當中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後,浮雕藝術以裝飾形式在禮儀器物上獲得突出的成就。“饕餮”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種浮雕裝飾樣式。作為平展的獸面紋,它以鼻為中心,向兩側展開,形象十分地圖案化,雕塑技法的運用使之在器表的平面上表現出一種渾厚、凝重的立體效果。
中國古代浮雕藝術的繁榮,集中體現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魏晉以後佛教造像與陵墓建築之中。兩漢時期為數眾多的畫像磚,是中國特有的浮雕藝術樣式。浮雕把敘事性和表現性統一起來,以生動的情節和傳神的塑造,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生產生活場面和神話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繪。浮雕的造型手法具有寫實性,但其構圖和空間處理卻採用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方法,因此在把握對象方面顯示出一種高度的自由。畫像磚中最常用的手法和表現形式是“平面淺浮雕”,其一般做法是在印模壓印出的凸起卻細膩平整的畫面上再加刻陰線,勾勒出畫像的細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線使造型形象豐富而生動。對中國浮雕藝術而言,作為造型語言的“線”的大量運用,是富有審美表現力和民族氣質的特點。除漢畫磚外,西漢的石刻藝術如陝西霍去病墓的石雕,也呈現出線性表現的浮雕重要特徵。在這裡,線比立體塊面具有更大的靈動性和流動感,通過雕刻線條的運用,浮雕和圓雕結合一體,帶給人以巨大的力量感、運動感和擴張感。東漢的墓室石刻藝術,突出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浮雕藝術的基本面貌。儘管它在內容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其雕刻技法或手法卻變化較多,或剔地平雕陰刻,或剔地浮雕陽線,十分注重線型的凹凸處理,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和聰慧才智。
佛教藝術的傳入給中國的浮雕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石窟造像的興起為浮雕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飛天形象的出現和演變,顯示了中國藝術家對外來文化的創造性接受。其飄逸的動勢以及極富節奏和韻律感的飄帶,體現了中國浮雕以線造型為主的風格。三度空間所特有的體積感、重量感,在這一時期的浮雕上顯現出增進表達深度和造就凝重氣氛的優勢。魏晉的飛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現出對深度的探索。魏晉浮雕藝術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它把以往那種近乎於平面的線刻形態,發展成突出主體的豐滿浮雕。這裡所表露的、出於顯示統治者的威嚴和佛的莊重之需要的對“體量”的興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隨後大大地繁。
現今,浮雕藝術在我國蓬勃發展,其中惠安浮雕雕刻藝術尤為代表。惠安浮雕工藝歷史悠久,境內殘存的最早浮雕作品首推唐五代王潮墓室穹頂的蓮花浮雕石磚和宋代洛陽橋上的月亮女神以及黃塘岩峰寺前後殿壁上石龕的彌勒佛、觀世音立像浮雕。這些作品雖然脫石面較淺,雕工比較粗糙,但修長秀美,線條柔順,有較高技藝水平。南宋時期,惠安工匠參加建造的泉州東西兩塔,其上的佛像、金剛、人物和鳥獸等浮雕,傳神逼真,精彩紛呈,刀筆之下充滿藝術感染力,生靈活潑超然於石體之外。此後元建平山塔的32尊佛像及5座浮山石塔的佛像、花紋等浮雕雕飾,以及明初伊斯蘭教墓的雲月圖、幾何圖形、古蘭經句的雕刻,其造型、雕工亦頗佳。明代,惠安已有石雕作坊,技藝大有提高,鏤雕脫石技術由淺入深。嘉靖年間,重新修建的惠安孔廟大成殿和戟門前各一對線條簡潔流暢、造型質樸生動的白石龍柱,數個四周雕有花鳥、神態逼真、清雅秀麗的青石浮雕柱礎,以及戟門前一對形像古樸、意境高遠的麒麟鳳凰白石壁堵等浮雕作品,已有由淺浮雕向高浮雕發展的趨勢,據測定,柱上的龍身浮出柱面,高達10餘厘米,龍首凸出柱面最高處達30多厘米。此外還有矗立於北門頭、南門新亭尾等處現已湮沒的明代石碑坊,其樑柱、御賜匾牌、堵板、拱頭、多層蓋檐等繁花似錦的浮雕等,均為明代石雕之珍品。
明末清初,浮雕產品逐漸轉為深雕(高浮雕),工藝日趨精細。清代,惠安石雕藝匠喜用青草石,石龍柱又由高浮雕轉入透雕,近乎圓雕,品種繁多,工藝精湛,造型追求繁麗。其時,惠安的龍鳳柱、花鳥柱及龍、虎、麒麟、花鳥、人物壁堵的雕制,千姿百態,爭奇鬥豔,備受人們讚美。明清時期,由於惠安工匠技藝超群,晉江池店的豪富、南安石井的中憲第、官橋的菲僑、美林的新(加坡)僑等,建造成排、數十棟大厝,都延聘惠安師傅雕鏤其宅居的石雕裝飾。
清末民初,惠安工匠在福州、廈門開設的石店,製作大量出口的墓碑墓料,多數都雕有雙龍、花草人物浮雕。這個時期,台灣大建寺廟,蔣金輝等人在台北承攬萬華龍山寺全部石料加工業務,製作不少浮雕、透雕、嵌沉類雕件,其中有取材自封神榜故事中的亭閣樓台與作戰人馬的方形石窗,和雕鏤有龍、鶴、蝙蝠等吉祥物透雕的四方形、八角形花窗,以及雕有《應龍獻瑞》、《雙龍搶珠》圖案的石鼓座和其它壁堵,等等。蔣金輝所鏤刻的,《空城計》、《三英戰呂布》的人物窗等作品刻劃精良,結構細密,在台灣名噪一時。現該寺為台灣八大景觀之一。
民國初年,惠安工匠蔣文子等人完成南京中山陵高大華表和光華亭八角金魚池等石件的裝飾浮雕,雕工精巧,譽滿海內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瑞生在杭州美術學院用一塊100公斤重的青石,雕刻一幅《木蘭從軍》的高浮雕,形神兼備,藝術水平極高。
50年代,惠安藝匠在集美“鰲園”建設中,施展高超的石雕技藝,在鰲園長達50米的長廊引道兩廂照壁上雕鏤40多幅連環浮雕組,其中有青年藝人蔣瑞生創作的《陳勝吳廣》、《抗金兵》、《梁紅玉》、《文天祥》等古代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浮雕;老藝人蔣丙丁設計的《陳嘉庚一生》的系列圖浮雕,和創作的《南昌起義》、《五四運動》、《蘆溝橋》、《東北騎兵戰》等近現代歷史故事浮雕;老藝匠蔣瓦水等人創作的《強渡金沙江》、《延安整風》、《湖南紅軍小組》等現代歷史故事浮雕。還有墓屏照壁的軍事國防、文化科技、教育藝術、體育衛生、農業生產、礦山工業、地理民俗、婚嫁喜慶、名勝古蹟等知識浮雕群,以及散布於園中各處的蟲魚鳥獸、花木山水等多點浮雕嵌牆。他們所雕琢的人物非常逼真,使用的武器如槍桿刻得細如一線香條,坐騎的馬蹄小如豆粒。佳作、名作之多,不勝枚舉,它融鑄惠安浮雕的絕大部分精品,被世人稱之為“石雕博物大觀園”、“石雕藝術寶庫”、“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蹟”。
70年代末,惠安工匠在所建造的“八一”南昌紀念塔塔座上雕有3幅高2.4米、長10米的大型浮雕,為歷代浮雕之冠。惠安浮雕發展至今,精品無數,工藝高超,堪稱一絕。
現今,浮雕可採用材料多樣,常用的有青石浮雕、白麻浮雕、漢白玉浮雕、晚霞紅浮雕、砂岩浮雕,以上為石材材料,還有鐵板浮雕、紫砂陶浮雕、黑陶浮雕等。建築上常用的為石材浮雕,中國建築喜愛青石浮雕、漢白玉浮雕,歐式建築則喜愛砂岩浮雕來進行裝飾。
在充分表達審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創作原則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態各有藝術品格上的側重或表現的適應性。在手法上,浮雕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一般地說,高浮雕較大的空間深度和較強的可塑性,賦予其情感表達形式以莊重、沉穩、嚴肅、渾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氣勢;淺浮雕則以行雲流水般涌動的繪畫性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雕刻師根據環境、材料來選擇浮雕雕刻手法,可單一,也可相互配合,來達到想要的效果。
雕塑藝術的發展使圓雕日益強化了它的相對獨立性,相比之下,浮雕雖然更多地受制於一種依存關係,即對“平面”或“牆面”的依賴,但浮雕獨特的表現特質和豐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