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教堂

石室教堂

石室教堂位於廣州市內的天主教聖心大教堂始建於1863年,教堂為哥德式建築,牆壁和柱子全部用花崗石砌造,所以又稱為“石室天主教堂”。

起源

石室教堂石室教堂
石室教堂位於廣州市內的天主教聖心大教堂始建於1863年,教堂為哥德式建築,牆壁和柱子全部用花崗石砌造,所以又稱為“石室天主教堂”。

介紹

石室耶穌聖心堂座落於廣州市一德中路舊部前56號(清末兩廣總督衙門舊址,面向南方而非西方,是國內與亞洲現存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哥德式教堂建築之一,是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規模宏大,造型雄偉,為中國第一高大天主教堂,並稱著遠東。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德式教堂建築之一,當時耗資40萬法郎,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砌造而成,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可與聞名世界的巴黎聖母院相媲美。該堂於1978年7月18日,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重新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查閱史籍,耶穌聖心堂所在地,是一條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稱為“賣麻街”。從清初至鹹豐十年(1860年),設在廣州外城賣麻街上的兩廣總督府已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滄桑。這座兩廣總督府,可謂兩廣最高權力機關,但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之英法的炮火。鹹豐十一年(1861年),法國人租買了這片廢址――兩廣總督府,從1863年起,法國人開始在這廢址上建造教堂。身為粵桂監牧區首任宗座監牧之法國傳教士明稽章主教來廣州後,看中了珠江邊的這塊寶地――兩廣總督府的廢址,英法兩國根據《北京條約》第四條“傳教士可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天主教堂”的規定,於1861年1月25日,經清鹹豐皇帝批准,恭親王奕忻與法國政府簽署附加協定,正式確認廣州聖心大教堂的建立。鹹豐帝下詔批准建立聖心大教堂的協定中說:“從現在起戰爭必須永遠停止,必須永遠真誠地保衛和平”。可見,聖心大教堂也就成了和平的象徵。
耶穌聖心堂於清同治皇帝二年即1863年8月26日正式破土動工,1863年12月8日舉行隆重的奠基禮(奠基並命名為聖心大教堂),至清光緒皇帝十四年,歷時25年即1888年峻工,耗費40萬法郎,總建築面積為2754.15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堂內標高28.7米,典型的雙尖塔哥德式建築,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與法國巴黎七區Las·Lases(納加思)教堂為姐妹教堂,至今有144年(1863-2007)的歷史。
石室的外形挺拔巍峨高聳,堂內空間深遠,弧形尖拱跌宕有序,巨大的石柱雄健有力,花式窗欞做工精美,直徑7米的大玫瑰花窗色彩斑斕,再加上彩繪鑲嵌玻璃上的聖經故事和聖人行實惟妙惟肖,使堂內外氣氛既莊嚴神聖又清幽雅致,沁人心肺。
但由於經歷了114年的風雨侵蝕和歷史事件衝擊,石室大教堂已損壞嚴重。2004年7月,石室教堂第三次大修開工。此次大修費用達20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