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匣

石匣

石匣位於密雲縣東北部。東北鄰東關,西南為大屯,南側為密雲水庫。傳說,城中有石如匣,故而得名。

石匣石匣

石匣遺址位於密雲縣東北部的潮河之畔。距縣城30公里,地處密雲縣的中心。據記載:原在石匣城西平地上,有塊巨石如匣,故有此名。

基本簡介

石匣地處密雲中部盆地東端,是北出古北口的咽喉要道,明清時為密雲中部的商業中心,也是關內外貿易集散地。石匣城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0),城牆周長四里有餘,呈正方形,設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石匣城原為土城,嘉靖四十五年改築石城。原石匣古城今已成密雲水庫的淹沒區,在水庫水位下降時,還可以看到石匣城垣。1958年北移至丘陽建新村,仍沿用舊稱。

歷史沿革

石匣石匣

石匣城,明弘治十七年(1504)始建。據縣誌載:漢代在此設過要陽縣城。石匣城垣為方形,每面500米,各面正中設一門,城內隨門設街,因而形成十字街道,分別稱為東、西、南、北大街。東、南、北三門皆有瓮城城門,西門沒有瓮城,城門外有護城河石橋一座。按當地舊俗稱:東門為喜門,結婚嫁娶、新官上任等則出入東門;西門為水門,刑斬解差等則出入西門;南門為火門,求雨出征等事項出入南門;北門為鬼門,祭機祀殯葬等出入北門。在北門城樓上有一座真武廟,在城門洞上方書"玄天鎖鑰"。在北門外的小山包上還建有一座高達4丈烽火台式的“鎮夷樓”。

歷史傳說

石匣石匣

傳說一
相傳,石匣城西門地下埋著一個巨大的石匣,裡面裝有寶物。過去曾有許多人到此挖寶,皆無所獲。《密雲縣誌》記載:“縣北六十里石匣西門外,有天然石匣,好奇者,嘗啟之,終不能開。”對此說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建造石匣城的奠基石呈正方形,因而把奠基石誤傳為石匣。另一種認為可能有財主在此藏過寶物,以訛傳訛將其神話了。
民間傳說石匣中住著一隻金蟾,能呼風喚雨,掌管一方旱澇。誰能聽到金蟾鳴叫,必有喜事臨門。傳說乾隆年間,有一年久旱不雨田地乾涸,石匣附近的百姓紛紛議論:“金蟾搬走了,還是不靈了,為什麼不叫,不下雨了?”此話被金蟾聽到。是夜,金蟾的叫聲喚醒了村民,大家都說“金蟾回來了!”第二天夜裡便下了一場大雨。

傳說二
鹿邑縣太清宮鎮的人們都知道,太清宮西邊不遠的小吳莊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個大字:“要得石匣開,還得唐王來。”這十個字引出一段歷史傳說來。

石匣石匣

唐朝李淵追封李老君為自己的祖先,後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便特意從京城長安趕到曲仁里老子廟祭祖燒香。

李世相傳,石匣城西門地下埋著一個巨大的石匣,裡面裝有寶物。過去曾有許多人到此挖寶,皆無所獲。《密雲縣誌》記載:“縣北六十里石匣西門外,有天然石匣,好奇者,嘗啟之,終不能開。”對此說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建造石匣城的奠基石呈正方形,因而把奠基石誤傳為石匣。另一種認為可能有財主在此藏過寶物,以訛傳訛將其神話了。
民間傳說石匣中住著一隻金蟾,能呼風喚雨,掌管一方旱澇。誰能聽到金蟾鳴叫,必有喜事臨門。傳說乾隆年間,有一年久旱不雨田地乾涸,石匣附近的百姓紛紛議論:“金蟾搬走了,還是不靈了,為什麼不叫,不下雨了?”此話被金蟾聽到。是夜,金蟾的叫聲喚醒了村民,大家都說“金蟾回來了!”第二天夜裡便下了一場大雨。

石匣鎮

石匣石匣

石匣鎮位於密雲縣東北部的潮河之畔。距縣城30公里,地處密雲縣的中心。據記載:原在石匣城西平地上,有塊巨石如匣,故名。石匣城,明弘治十七年(1504)始建。據縣誌載:漢代在此設過要陽縣城。石匣城垣為方形,每面500米,各面正中設一門,城內隨門設街,因而形成十字街道,分別稱為東、西、南、北大街。東、南、北三門皆有瓮城城門,西門沒有瓮城,城門外有護城河石橋一座。按當地舊俗稱:東門為喜門,結婚嫁娶、新官上任等則出入東門;西門為水門,刑斬解差等則出入西門;南門為火門,求雨出征等事項出入南門;北門為鬼門,祭機祀殯葬等出入北門。在北門城樓上有一座真武廟,在城門洞上方書“玄天鎖鑰”。

在北門外的小山包上還建有一座高達4丈烽火台式的“鎮夷樓”。據傳,石匣一度曾叫過“黃花鎮”,登樓,可以俯瞅全城,因此又叫“看花樓”。石匣自古以來就是華北通往東北松遼大平原的交通要道,它三面臨關,即:東南牆子路關,正東曹家路關,東北古北口關。明、清兩代都在此駐軍。在城內街面上有大小店鋪、商號等營業門市110多家。舊曆每月逢二、逢七日為大集。石匣城內外有歷代修建的廟宇達30多座,其中較大的有一丈多高的乾手乾眼銅佛像的大佛寺,有位居全鎮制高點的玉皇皋,還有天齊廟、地藏庵、三教堂、圓覺觀等等。1958年修建密雲水庫,石匣鎮變成了密雲水庫的淹沒區。當水庫的水位下降時,尚能露出石匣鎮遺址的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