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生杜鵑

矮生杜鵑

矮生杜鵑,杜鵑花科大理杜鵑亞組常綠矮小灌木,生於海拔3600—4500米的高山灌叢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矮生杜鵑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志)【Not.Bot.Gard.Edinb. 9: 246. 1916】
中國植物志:57(2):242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外觀形態

矮生杜鵑,常綠矮小灌木,高0.6—1.5米;小枝細瘦,分枝多,節間短,直徑3—4毫米,密被紅棕色或灰褐色絨毛;芽鱗宿存.葉厚革質,密集於小枝頂端,葉片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4厘米,寬0.5—1厘米,先端鈍圓,具向內彎的小尖頭,基部窄楔形,邊緣極度反卷,上面綠色,無毛,微有細皺紋。

矮生杜鵑中脈凹入,側脈約10對,微凹,下面有毛被兩層,上層毛被厚,綿毛狀,由銹紅色長分枝毛組成,下層毛被薄,灰白色,緊貼, 中脈凸起,被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矮生杜鵑葉柄短,長4—5毫米,密被紅棕色厚綿毛。

花序特徵

矮生杜鵑頂生傘形花序,密集,有花約8朵;總軸短,長約5毫米,密被紅棕色絨毛;苞片倒卵狀匙形,頂端漸尖,長1.8厘米,寬5毫米,外面和邊緣具絹狀柔毛;花梗長約1厘米,密被紅棕色絨毛:花尊小,杯狀,長約2毫米,裂片5,近於三角形,外面無毛或僅基部被毛,邊緣具睫毛。

矮生杜鵑花冠漏斗狀,長約1厘米,白色或淡黃色,筒部上方具深紅色斑點,內面基部被白色微柔毛, 裂片5,稍不等人,近於圓形,長8—10毫米,寬12—15毫米,頂端深缺;雄蕊10,不等長,長1.5—2厘米,花絲扁平,下半部密被白色微柔毛,花葯橢圓形,淡黃褐色,長1.5毫米;雌蕊短於花冠,較雄蕊長;子房圓柱形,長約4毫米,密被紅棕色簇狀分枝柔毛,花柱無毛,柱頭略擴大。矮生杜鵑蒴果長圓柱形,長1厘米,直徑5毫米,5裂,多少被紅棕色柔毛。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矮生杜鵑產於中國四川省的西南部、雲南省的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生於海拔3600—4500米的高山灌叢中。矮生杜鵑模式標本采白雲南省德欽。

物種鑑別

矮生杜鵑近於卷葉杜鵑R.Roxleanum Forrest,但矮生杜鵑植株較矮小,葉僅長2—4厘米,先端具稍向內彎的短小尖頭;花梗和花萼無腺體;花亦較小;花冠淡黃色,長約3厘米,易於區別。從雲南、西藏的標本看,子房被密或稀疏的紅棕色分枝柔毛,未見短柄腺體,這與原始記載有出入(原始記載指出:“Ovarium pills longis fmsciatimramosls pallidelateritiisSiandulisque claviformibus……”),僅看見在四川木里採集的一份標本Forrest 16620號,其葉也較短小,於房疏被紅棕色柔毛,故作如上處理,待以後採集到更多標本時,作進一步研究考證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proteoides Balf.F.et W.W.Smith in Not.Bot.Gard.Edinb.9:264.1916;Tagg in Stevenson,Spec.Rhodod.665.1930;Cullen et Chamb.InNot,Bot,Gard.Edinb.36:119.1978;Chamb.In Not. Bot.Gard.Edinb.39346. 1982;西藏植物志3:628,圖249:1—6.1986;雲南植物志4;428.1986,pro parte——R.Lampropeplum Balf.Et Forrest in Not.Bot.Gard.Edinb, 13:2721922;Tagg in ibid.660.19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