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信天翁—在海風中生活的鳥類

短尾信天翁是大型的海洋性鳥類,體長89-95厘米,體重為7-8千克。它的嘴的前端具鉤,十分強大,並由許多角質片覆蓋而成,兩個鼻孔都呈管狀,左右分開,翅膀狹長,尖端彎曲像一把尖刀,飛翔時雙翼展開達3.7米。全身的羽毛主要都呈雪白的顏色,頭頂、枕部和後頸綴有皮黃色,只有最長的肩羽、翅尖和尾羽的端部是黑褐色的,另外翅膀上的小覆羽還有黑白兩色的雜斑。它的虹膜為暗褐色,嘴為黃色,腳為藍灰色,腳上的蹼卻是黑色。

短尾信天翁沒有亞種分化,通常居留在位於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在大洋中的島嶼上繁殖。非繁殖期則四處遊蕩,從北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和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往南沿我國海岸到福建、台灣以及沿北美洲西部海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等地。我國已經記錄到短尾信天翁的地點主要有山東煙臺、福建沿海和台灣台中等,在澎湖列島和釣魚台群島等地還能見到它們繁殖。

大多數人都無緣親眼見到自然界的短尾信天翁,它特別喜好在海闊天空中自由翱翔,駕御長風、藉助風力翱翔的技巧非常高超。它的翅膀長而窄,能適應海洋的多變氣流,展開雙翼,可以在空中停留幾個小時而不用扇動翅膀,聽憑強風吹送。翱翔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上升氣流所產生的動能,尤其是海洋上空的不穩定上升氣流。一般利用順風和下落飛行來加快速度,接近海面的時候再轉方向,並且乘與波峰摩擦而減弱的迎風而上升,飛上天空,如此反覆飛翔。有時,它們在滔天大浪之上,1小時橫掃60海里,忽而衝上雲天,忽而又俯衝下來,在空中繞的圓圈直徑足有1海里長,甚至能在暴風雨中前進無阻。如果說,有什麼鳥是以風為生的,那就是信天翁。除了繁殖期以外,它們幾乎終日翱翔或棲息在大海上,就是休息時也多在海面上,隨波逐流。

短尾信天翁平時多為單只或成對活動,在冬季或在食物特別豐富的地方才偶而能見到比較小的群體。它們會游泳,但不潛水。在海面上需要靠兩翅的急劇拍打才能起飛,在陸地上則根本無法起飛,常常要爬到懸崖邊或者高坡上,再向下跳,才能飛起來。它們的性情比較警覺,孤獨而安靜,除了繁殖期外很少鳴叫,也不象其他種類的信天翁那樣常常追逐海洋上行駛的船隻。

短尾信天翁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進行覓食活動,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水面上漂浮的小魚、小型軟體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有時也吃船上仍下來的動物內臟等,特別是捕鯨船和漁船上仍下的廢棄物。它們即不能在空中飛翔時捕獲獵物,也不能潛入水下捕食,覓食活動都是在水面上進行。

每年的10-12 月,短尾信天翁的繁殖季節來臨了。在偏僻而孤立的島嶼的岩石上,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紛紛而至,它們扇動美麗的翅膀翩然起舞,同時“咯咯”鳴叫不已。短尾信天翁的求偶方式顯得十分文雅,通過頻頻的接觸,盡力達到相互的了解,經過靦腆的“求婚”儀式之後,一對信天翁便結成伴侶。它們的巢非常簡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窪地,用枯草、苔蘚和泥土築成。巢可以多年使用,但每次繁殖之前雄雌親鳥都要精心修理一番,因而巢常常變得越來越龐大。“新房”修築完畢,雌鳥便產下1枚略顯粗糙的白色的卵,在卵的鈍端,有時還綴以一些紅色的斑點。雄雌親鳥輪流承擔抱窩孵化的工作,直到雛鳥破殼而出。它的孵化期也是鳥類中最長的,可能需要75-82天。在親鳥的腹部有一個由皮膚摺疊而形成的“孵化器”,可以把卵夾在其中,既穩妥,又保暖,所以雖然產卵的數目很少,但孵化的成功率卻比較高。它的育雛期也是鳥類中最長的,在慢長的冬天裡,親鳥需要精心地養育後代,用自己吞下後,經過初步消化又反芻出來的食物來飼餵雛鳥。雛鳥出生時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絨毛,絨毛脫掉後成為長著一層捲曲濃毛的幼鳥。待到幼鳥身體長得越來越結實,全身開始變得光滑雪白的時候,雄雌親鳥就雙雙飛去,只留下幼鳥們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短尾信天翁的幼鳥具有一個特殊的本領,它們未消化的油脂和殘存物,冷卻後形成大量粉紅色的,由甘油三酯和脂類組成的,像鯨臘一樣的“胃油”,集中在胃上皮細胞的外面。每當它們受到攻擊時,就將這種“胃油”噴射出去,趕走天敵。這種“胃油”還可以補充尾部的尾脂腺,用來清潔羽毛。大約經過270多天以後,幼鳥可以獨立學會用強有力的翅膀乘風起飛,然後就勇敢地飛到大海上空去生活了。不過,它的性成熟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大約需要9-1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