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鸊鷉-頭上長“角”的“浪裏白條”

角鸊鷉每年5月中旬開始產卵,卵為橢圓形,每窩通常產4-6枚,偶而也有多達10枚的。 雛鳥出殼以後,雄雌親鳥就開始齊心合力地哺育它們,在水中遊動時,親鳥常常讓雛鳥爬伏在它們的背上,在水中覓食、嘻戲,非常有趣。 遇到敵害時,親鳥就將雛鳥放在背上逃走,或者把它們藏在翅膀的下面,潛水而去。

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游禽,體長30-40厘米,體重250-500公斤。它長有一個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黃白色,像尖鑿子一樣,很適於啄捕魚蝦。翅膀短而圓,尾巴也非常短,兩條腿的位置長在尾部,腳趾上有分離的、象花瓣一樣的蹼,中趾的爪尖上還有像蓖子一樣的突起,可以作為清潔羽毛的梳子。夏季頭部、後頸和背部的羽毛均為黑色,前頸、頸側、胸部和體側是栗紅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條淡色的紋,眼睛裡的虹膜為紅色,最奇特的是從眼睛前面開始向眼後方的兩側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飾羽叢伸向頭的後部,呈雙角狀,極為醒目,故名“角鸊鷉”。

角鸊鷉在我國繁殖於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谷地,越冬於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偶而也到台灣,遷徙時途經東北、華北等地。在國外繁殖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北部;越冬在歐洲南部、亞洲東部和北美洲南部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河南、湖南、新疆等地

角鸊鷉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庫和沼澤地等環境中,尤其喜歡富有挺水植物和各種魚類的水域。冬季更多地棲息在沿海的海灣、河口、較大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沼澤地帶。

角鸊鷉常單只或成對活動,遷徙時或在越冬期間也有時集成4-12隻的小群。它是游泳和潛水的能手,時常把頭朝下沒進水中,接著完成一個漂亮的前滾翻動作,然後在水下做一段高速度的潛泳,再在很遠的地方露出水面,每次潛水時間多為20-30秒鐘,最長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游泳時脖子向上挺得很直,常和水面保持垂直。它們還善於飛行,是鸊鷉類中飛行能力最強的。在水上起飛時,先要貼近水面賓士一段才能升空,雙腳在水面上濺起一串串浪花。飛行時兩翅鼓動非常有力,多呈直線飛行,速度也很快。相比之下,它在陸地上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笨鴨子”,由於兩條腿的位置太靠後,走起路來幾乎是寸步難行。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蛙類、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蟲、昆蟲的幼蟲和蝦、喇咕、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錐動物,偶而還吃一些水生植物。

每年夏季,角鸊鷉開始進入繁殖期。它們交尾不但在白天,也常常在月色朦朧的夜晚進行。兩性發情時的表現動作非常複雜,豐富多彩,其中搖動頭部是最常見的動作,還有銜蘆葦、用嘴梳理羽毛、展示翅膀等,有時雄鳥和雌鳥先面對面相互注視,然後一齊猛扎入水,片刻後浮出水面,嘴裡都銜著一撮水草,再面對面地注視,並搖頭晃腦;時而又在平靜的水面上翩翩起舞,表演技巧複雜的水上芭蕾。

角鸊鷉的巢築在蘆葦叢或水草叢等水生植物生長茂盛的場所,也在有隱蔽的溪流岸邊等處,分散營巢或集成一個小群在一起營巢。它們的巢比較大,飄浮在水面上就象一個個小船一樣,叫做浮巢。巢是用水生植物建造的,先折彎一些水草和蘆葦作巢的基部,再用蘆葦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葉子堆積在上面,中間稍微凹陷,顯得非常嚴密而堅固,不但不滲水,而且能夠隨同水位的漲落而升降,所以在漲水時,巢中的卵或幼鳥不會被水浸泡。此外,由於做巢的水生植物發酵會產生熱量,還有助於鳥卵的孵化。築巢時,雄鳥和雌鳥一起合作,一次次地潛入水中,銜取巢材。

角鸊鷉每年5月中旬開始產卵,卵為橢圓形,每窩通常產4-6枚,偶而也有多達10枚的。剛產出的卵光滑無斑,上面微具淡白色或淡綠色的光澤,孵化以後逐漸變為污白色,或因久浸於腐草窩中而變成烏黃色,卵重約20克,大小約為45X30毫米。從第一枚卵產出後親鳥就開始孵化了,孵卵由雄鳥和雌鳥輪流承擔,孵化期為20-25天。每當雄雌親鳥雙雙外出覓食的時候,它們就用水草將鳥卵掩蓋好,既可以保溫,又能防止天敵掠食。剛孵出的角鸊鷉雛鳥全身披著絨毛,頸部還帶有幾條咖啡色的縱紋,與它們的父母的羽色大不相同。雛鳥出殼以後,雄雌親鳥就開始齊心合力地哺育它們,在水中遊動時,親鳥常常讓雛鳥爬伏在它們的背上,在水中覓食、嘻戲,非常有趣。出殼不久,親鳥就開始教小雛鳥練習游泳,它們會突然潛入水中,使背上的雛鳥不得不單獨在水面上泅水前進,然後親鳥再把雛鳥重新馱在背上,如此反覆進行,小雛鳥很快就諳熟了水性,可以自由自在地跟在親鳥後邊游泳覓食了。遇到敵害時,親鳥就將雛鳥放在背上逃走,或者把它們藏在翅膀的下面,潛水而去。親鳥還常常啄食自己的羽毛,餵養雛鳥,這些羽毛在它們胃中形成的羽球或分解的羽毛都可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

角鸊鷉在我國數量很少,並不常見,每年春季於4月初至4月末開始往北方繁殖地遷飛,秋季於10月末至11月初遷往越冬地,遷徙的過程比較緩慢,主要沿海岸和河流進行。遷徙時常常成對或結成小群,偶而也見有單只遷徙。根據1990年和1992年我國學者進行的冬季水鳥普查的結果,1990年共記錄到60隻,而1992年僅記錄到30隻。在國外,角鸊鷉的種群數量也不多,整個亞洲也僅記錄到100多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