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化

指知識文化 居數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夫差身為擒。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乃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則不可告也;患既至,雖知之無及矣。故夫差之知於子胥也,不若勿知。(《呂氏春秋·知化》)

詞語:知化

讀音:zhī huà ㄓㄧ ㄏㄨㄚˋ

謂通曉事物變化之理。《易·繫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 秦 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 宋 張載 《正蒙·乾稱》:“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黃侃 《後序二》:“雖日不暇給,慮有遺賸,創始之業,規摹已閎,所謂知化窮冥,無得而稱者也。”

古文《知化》原文

吳王夫差將伐齊,子胥曰:『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於吳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也。夫齊之於吳也,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釋越而伐齊,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雖勝之,其後患未央。』

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國者,齊、晉也。君王若伐齊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晉,晉必聽命矣,是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國。』

夫差以為然,不聽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謀。

子胥曰:『天將亡吳矣,則使君王戰而勝。天將不亡吳矣,則使君王戰而不勝。』夫差不聽。子胥兩袪高蹶而出於廷,曰:『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

夫差興師伐齊,戰於艾陵,大敗齊師,反而誅子胥。子胥將死曰:『與!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吳也?』乃自殺。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曰:『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

居數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夫差身為擒。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乃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則不可告也;患既至,雖知之無及矣。故夫差之知於子胥也,不若勿知。(《呂氏春秋·知化》)

譯文

吳王夫差要討伐齊國,伍子胥說:“不行。齊國與吳國,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即使我們得到齊國的土地也不能與齊人相處,得到齊國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吳國與越國接壤,道路相連,習俗同一致,言語相通。我們得到越國的土地就能夠與越人相處,得到越國的百姓能夠役使。越國對於我國是如此。吳國與越國勢不兩立,越國對於吳國如同心腹之疾,雖然沒有發作,但它造成的傷害深重而且處於體內。而齊國對於吳國只是癬疥之疾,不愁治不好,況且也沒什麼妨害。如今捨棄越國而去討伐齊國,這就像是擔心虎患卻去獵殺野豬一樣,雖然打勝,但也不能除去後患。”

太宰嚭說:“不能聽信伍子胥的話。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為齊、晉兩國的原因。君主如果進攻齊國並戰勝它,然後移兵直壓晉國邊境,晉國一定會俯首聽命。這是君王一舉而收服兩個國家啊!這樣,君王的命令一定會在中原各國得到推行。”

夫差認為太宰嚭說得對,不聽從伍子胥的話,而採用了太宰嚭的計謀。

伍子胥說:“上天想要滅亡吳國的話,就讓君主打勝仗吧;上天不想滅亡吳國的話,就讓君主打不了勝仗。”夫差不聽。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從朝廷中走了出去,說:“唉!吳國的朝堂一定要荊棘叢生了!”

夫差興兵伐齊,與齊軍在艾陵交戰,把齊軍打得大敗。回來以後就要殺伍子胥。伍子胥說:“我怎么才能有一隻眼睛留下看越軍入吳呢?”說完就自殺了。夫差把他的屍體投進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的東門,然後說:“你怎么會看到越軍侵入吳國?”

過了幾年,越人報復吳國,攻破了吳國的國都,滅絕了吳國的世系,搗毀了吳國的社稷,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臨死時說:“死人如果有知的話,我有什麼臉面在地下見伍子胥呢!”於是以巾蓋臉自殺了。對於昏君,禍患到來之前無法使他明白禍患將會來到;禍患到來以後,即使他們明白過來,也來不及了。所以夫差臨死時才知道他有愧於伍子胥,這時才知道還不如不知道的好。

相關信息

《知化》出自《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