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比例技術

有人說,傳統的服裝技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尊重傳統文化。 服裝本身是有時尚性的,這就注定了旗袍難以充當中國服裝文化的根基。 可見,服裝真比例技術,既是服裝行業的筷子,又是服裝科技的平台,是真正能舉一反三的服裝技術基礎。

什麼是真比例呢?簡單地說:y = ax格式的數學模型就是真比例。把真比例模型用於服裝結構製圖和結構設計以及制板、推板和人群劃分,就是真比例技術。過去我們習慣使用的數學模型是什麼樣的呢,大體應該是y = ax+b 格式的。那么,究竟是為什麼要提出y = ax格式呢?真是說來話長…… 請看這樣一個生物學故事: A教授曾經告訴他的弟子:四腳蛇是褐色的。 B教授卻告訴他的弟子:四腳蛇是棕色的。 C教授則對弟子說:四腳蛇是綠色的。 有一天,三幫學子見了面,就四腳蛇的顏色問題展開了爭論,簡直不可開交。那么,到底A、B、C三位教授誰說的對呢? 為了最終核實,學子們打算讓實踐來說話,A、B、C三位教授的弟子分別去了田野、沙漠、草原。學子們分別證實了各自教授所講的顏色。 於是爭論的結果產生了:大家認為有三種四腳蛇,分別為褐色、棕色和綠色。 事實上呢,當地只有一種四腳蛇,是變色的! 三位教授當初都沒有講錯,因為他們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不過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妨礙了他們對真知的把握。他們弟子的實踐也沒有突破舊的思維模式,所以得出了可笑的結論。 服裝行業技術領域內各家各派的爭論,同上述例子十分類似。 我們知道,服裝設計包括服裝美術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設計。三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服裝結構設計位於中間地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將美術設計提供的效果圖轉化為服裝的平面結構,進行內部、外部的結構設計,分隔成獨立的衣片,各部位之間的配合關係,內部的分割線,顙道、折襉等細部處理,同時修改款式圖中不合理的部分。另一方面,為工藝設計提供結構合理、規格齊全的工藝樣板,工藝流程圖表,為制定工藝標準提供可行的依據。可見服裝結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服裝技術工作。 從總體上說,服裝結構設計方法有兩種,即立體設計和平面設計。立體設計(又被稱做立體裁剪)對經驗的依賴比較強,同時也受人台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因此不能作為一項普及的服裝技術。平面設計則包括傳統比例法、原型法以及近年來流行的真比例技術。傳統比例法是指以人體實際測的尺寸為依據,加以一定的松量,按照樸素的分數比例製圖公式,進行製圖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結構設計方法,融合了一定的經驗因素,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誤差,但在真比例技術誕生以前,它是最簡便易學,便於初學者掌握的方法。原型法是指以人體主要控制部位的淨體規格為依據,繪製出原型小樣,再結合具體個人、服裝款式的特點,在原型上進行加放、展開、分割、移位變形等處理手段,使之形成結構製圖或服裝生產用紙樣。原型法分為文化式、比例式、登麗美式。該法變化靈活,科學性較強,處理手段多樣,套用範圍較廣。但是,原型技術依然沒有擺脫經驗主宰的狀況,依舊沒有解決衣片容易變形的問題。 九十年代以來,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服裝設計這一專門學科,迄今已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我們在服裝工藝技術基礎理論方面,還需要真正實現突破,許多技術問題的處理,一味沿襲著傳統的東西(包括原型的套用)畢竟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傳統的技術門派眾多,許多老師傅都認為自己是權威,排斥其他門派。各個門派之間自掃門前雪,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其實比四腳蛇現象還要嚴重。這導致了院校教學與企業實踐永遠是“兩碼事”。 其實,在服裝的院校教育中,我們重視的不應該是學到了多少專業知識和技能,重要的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種學習方法的探索。書本上的知識從它變成文字的那天起就已經是過時的了。我們應該使學生儘可能多地掌握專業上能夠舉一反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常識,當然這只是為他們在將來的工作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更快地進入角色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如何將現有的學科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如何將零散無章的實踐經驗提煉到理論的高度,正是許多在工廠里做了一輩子的老師傅所達不到的境界,也是學院派應該努力的方向。許多學者試圖以比例裁剪技術為突破口,來完善服裝工藝技術基礎理論。 比例裁剪技術是我國服裝行業沿襲多年的裁剪方法,它作為服裝企業結構製圖的方法也已延續多年,並且至今仍是服裝業主要裁剪製圖手段,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但是,隨著服裝科技的發展,服裝流行的加快,這一傳統方法的一些方面已顯陳舊,面對豐富多彩的服裝款式有時難以駕馭,如何使這一傳統的裁剪製圖方法吸收外來的新的營養,去粗取精、發揚光大,不僅為現在所用,還要為未來所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也就是在這種行業技術背景之下,誕生了一種全新概念的服裝製圖、結構設計技術——真比例技術。 真比例技術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技術呢? 在此我們可以管中窺豹—— 服裝的同樣一個部位(前胸闊),過去有如下多個傳統的數學模型: 前胸闊=(1/6)胸圍+1.5厘米--------(1) 前胸闊=(1.5/10)胸圍+3厘米-------(2) 前胸闊=(2/10)胸圍-2厘米---------(3) 前胸闊=(1/10)胸圍+8厘米---------(4) 目前上述公式幾乎同時並存,形成諸多流派,並且互相排斥。原因就是上述所謂的比例式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比例式。真比例技術只用“0.18胸圍”就取代了上面的諸多公式。而且,根據個體體態的特殊性以及款式變化情況還可以微量調節這個前胸寬。 僅僅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真比例技術是立於系統高度,能夠舉一反三的技術,這一點,書中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不僅如此,該技術也具備空前的文化高度。 眾所周知,文化不光包含藝術,還含概文學、教育和科學。有人說,傳統的服裝技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尊重傳統文化。這裡,筆者也想從文化的高度來描述本書貫穿始終的這種技術。目前還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並非沒有可取的方面。中國的飲食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據了解好多中國人在海外正是靠經營中國餐館發家致富的。廣州的許多中國特色餐館也有大量外國人光顧,因而生意十分興隆。可以說中國的飲食品牌享譽全球,如全聚德、狗不理等等。 服裝行業的品牌可沒有這般光景!中國的幾大品牌能夠做到馳名全國已屬不易,目前尚沒有能力產生國際品牌!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的服裝行業比中國的飲食行業難以搞品牌,其主要原因還在於文化根基的不足。有人說中國的服裝文化最有特色的東西只是旗袍,但這種東西只有百餘年甚至更短的歷史,而且只是服裝的本身。服裝本身是有時尚性的,這就注定了旗袍難以充當中國服裝文化的根基。那么,中國服裝文化的根基究竟應該是什麼呢?是男左女右?是彬彬有禮?是綾羅綢緞?還是長袍大褂……?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 說出來您一定不相信,但又不能不去品味:中國飲食行業的根基也許就是我們每天、每頓飯都離不開的兩根竹棍——筷子!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中國的筷子一支獨秀,別具風采,我國筷子的歷史要追溯夏朝,先秦稱為“木夾”,秦漢時期以稱為“箸”。隋唐時叫“筋”,後逐漸演變為筷子,是頗能表達人們進餐時的動作節奏和愉快心情的。遠古的時候,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樹或木棍、天然的動物骨角,原始社會末期是喬削後的木或竹筷。夏商出現牙筷、玉筷問世。春秋戰國,莊重古樸的銅筷鐵筷,漢魏六朝,光亮秀麗的漆筷、精緻名貴的銀筷和金筷出現。近來,質料各異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烏木鑲金筷和各種玉筷。世界上正在使用筷子的人數為12億多。 縱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要講其最有特色的東西嘛,也許我們不可以從食品本身來找,什麼龍虎鬥,什麼東坡肘子,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包子餃子……也許都不能代表中國的飲食文化!不過我們確實可以找出一樣東西足以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這就是-----筷子! 筷子的確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 自從中國人從國小會了使筷子,這雙小小東西便會使他(她)受用終生!迄今,筷子已經為從古到今上千億人提供了終生的服務,這足以讓我們為它放聲歌唱!試問:還有什麼工具的使用率比筷子更高呢?腳踏車、手錶、口罩、眼鏡……也許都趕不上它!最重要的是,它有中國的特色! 許多留學中國的西方人吃食中國的飯菜,不光是在品味中國飯菜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接受中國式的就餐方式,而其中心的環節就是使用筷子。外國人不得不放棄慣用的刀叉,操起簡單得出奇的兩根“木棍”,當他們經過反覆的嘗試終於成功地夾起一隻餃子放進嘴裡時,那種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是刻骨銘心的。這也許就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根啊。 那么,中國服裝文化中的“筷子”又應該是什麼呢? 中國服裝行業的“筷子”還真的不好確認,也許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發明得早,使中國人在飲食方面受益了上千年;拉鏈的發明也使服裝行業大大受益,可惜拉鏈畢竟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學習使筷子可是要花一番工夫的,個別不願度過困難期的人到了老年也使不好筷子,姿勢很難看,吃相自然令人生厭。 在服裝技術方面,練習直尺畫曲線就如同使筷子,不願度過小小的困難期,自然難以把這個基本技能運用自如,最後只能以笨拙的動作完成操作,或者產生對曲線尺的依賴。 外國人從來沒有炫耀過他們用刀叉,相反卻羨慕我們使筷子,這足以說明必要的基本功訓練的重要! 過度依賴曲線尺的制板工,不管他口頭上怎么否認,其內心也一定是羨慕直尺畫曲線的高手的。 我們的技術人員都成為直尺畫曲線操作的高手,就象我們都成了使用筷子的高手一樣! 大連輕工業學院的白嘉良、大連藝術專修學院的張志宇等教師經潛心研究,將服裝百分比製圖法發揚光大,發明了真比例製圖法。該方法摒棄了傳統的分數比例格式而直接採用了小數比例格式, 從而利用真比例三角板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計算繪圖,其製圖的快速性是凡目睹過現場演示的人員所公認的。不僅如此,由於該製圖法順應了直尺劃曲線的大趨勢,更受到了很多專業人員的熱烈歡迎。看來,把服裝真比例尺比喻成服裝行業的筷子,應該說是比較貼切的! 真比例技術以服裝、人體的基本比例形態和數學模型為依據,將服裝上的具體部位與服裝的主控部位(該部位可多可少)建立一定的比例關係,再形成結構製圖的系統方法。該法來源於大量的人體測量、數學關係,科學性強,避免了傳統的比例裁剪中的經驗公式和調節數,大大提高了服裝系列結構設計的精度,可以用於服裝高科技開發(如服裝CAD技術)的行業技術基礎。 可見,服裝真比例技術,既是服裝行業的筷子,又是服裝科技的平台,是真正能舉一反三的服裝技術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