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蛇

腳蛇

腳蛇,是蜥蜴的一種,在農家庭院可以經常見到,大小跟壁虎相當,主要的食物是蚊蟲,腐爛的動植物等,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

什麼是腳蛇

腳蛇,是蜥蜴的一種,在農家庭院可以經常見到,大小跟壁虎相當,主要的食物是蚊蟲,腐爛的動植物等,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

這種常見的爬行動物,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等等。

蜥蜴亞目(Sauria)爬蟲類的統稱。與其近緣的蛇亞目(Serpentes)合計占整個現存爬蟲類的95%。共分18科,3,000多個種。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最多。從北極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皆有分布。蜥蜴與蛇的外表特徵相似︰具角質鱗,雄性具一對交接器(半陰莖),方骨可活動。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於150公斤。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有些種於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某些蜥蜴具鱗器官,鱗片的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朱古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變色機制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上齶能相對於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於吞食獵物。

腳蛇的分類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tegu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多數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有幾科蜥蜴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於抓握樹枝。某些地棲鬣蜥及agamids能以兩條後肢奔跑,奔跑時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飛蜥(飛蜥屬)體側有皮膜,可滑翔。蜥蜴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蜥蜴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蜥蜴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蜥蜴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蜥蜴亦有影響。大部分蜥蜴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但五線圓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間守在卵邊。少數種(如Lacerta屬及Cnemidophorus屬)有孤雌生殖。後者的孤雌生殖型為兩個兩性種的雜種。許多壁虎將卵產於同一地點。豢養條件下希拉毒蜥壽命可達25年,壁虎達20年。

多數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蜥蜴不能發聲)。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許多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腳蛇類別

蜥蜴亞目來自雙顳窩類,最早出現於三疊紀後期。共約3,000種,分2附目,5總科,18科。一、Ascalabota附目。(1)壁虎總科(Gekkonoidea): 1.壁虎科(Gekkonidae),82屬,650種,廣布熱帶及亞熱帶;2.Pygopodidae科,8屬,15種;3.Dibamidae科,1屬,3種;4.Anelytropsidae科,1種,無肢。(2)鬣蜥總科(Iguanioidea): 1.鬣蜥科(Iguanidae),15屬,600種,眼瞼可動;2.飛蜥科(Agamidae),33屬,300種。(3)Rhiptoglossoidea總科,1科︰避役科(Chamaeleontidae),2屬,84種。二、Autarchoglossa附目。(1)Scincomorphoidea總科︰1.Scincidae科(圓筒蜥),約50屬,810種;2.Cordylidae科,約10屬,50種;3.Lacertidae科,近20屬,150種;4.Teiidae科,40屬,200種。(2)Anguinomorphoidea總科︰1.Anguidae科,7屬,67種;2.Anniellidae科(加利福尼亞無肢蜥),1屬,2種;3.異蜥科(Xenosauridae),2屬,4種;4.毒蜥科(Helodermatidae,希拉毒蜥及念珠蜥);5.Varanidae科(巨蜥),1屬,30種;6.Lanthanotidae科,1屬,1種;7.Xantusiidae科(夜蜥),4屬,12種。

蚓蜥亞目(Amphisbaenia)與蜥蜴亞目近緣。體長圓柱形,具淺溝。無外耳,眼退化。穴居。均無後肢,除3屬外亦缺前肢。主要分布熱帶。15屬,約100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