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

真武湯

真武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利水之功效。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者。

基本信息

出處

《傷寒論》《傷寒論》
《傷寒論》

84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組成

茯苓9克 芍藥9克 白朮6克 生薑(切)9克 附子5克(炮)

用法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日三服。

病機

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停。

配伍特點

溫陽化水。

辯證要點

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主治

脾腎陽衰,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現用於肝、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耳源性眩暈,慢性結腸炎等屬於牌腎陽虛者。

制方要點

姜術苓三藥培土製水,附子溫壯腎陽,“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濕邪得以排出。諸藥配伍,溫脾腎,利水濕,共奏溫陽利水之效。
本方為溫陽利水的著名方劑。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脈沉為證治要點
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6克;若嘔者,去附子,生薑加重至15克。

制方原理

本方是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的要方。方中附子溫壯腎陽,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生薑溫散水氣,芍藥利小便,止腹痛。五味相配,既能溫補脾腎之陽,又可利水祛濕。故適用於脾腎陽虛,水濕內聚所產生的諸證。

附方-附子湯

附 子 湯

(《傷寒論》)

組成

附子二枚[18g],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白朮四兩[12g] 芍藥三兩[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溫經助陽,祛寒除濕。

主治

陰虛寒濕內浸,身體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舌苔白,脈沉無力等

[附子湯與真武湯鑑別]

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藥物只差一味。前者倍附子、白朮,加人參,去生薑,雖仍以附子為君,但以白朮 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助陽,白朮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而真武湯則以附子 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諸證。

歌訣

真武湯壯腎中陽,術附苓芍加生薑,少陰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嘗。

現代研究

適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美尼爾綜合徵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盛者

注意事項

忌酢、豬肉、桃、李、雀肉;暴病之嘔即用真武尚不相當。

各家論述

①《註解傷寒論》: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②《金鑒》: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寒虛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者;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放水無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而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溫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藥酸斂,加於制水、主水藥中,一以瀉水,使子盜母虛,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斂陽,使歸根於陰,更無飛越之虞。然下利減芍藥者,以其陽不外散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雖寒而水不能停也。嘔者,去附子倍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也。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佐生薑者,功能止嘔也。③《內台方議》:用茯苓為君,白朮為臣,二者入脾走腎,逐水祛濕;以芍藥為佐,而益脾氣;以附子、生薑之辛為使,溫經散寒也。④《寒溫條辨》:白朮,茯苓補上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腎而療心悸;附子、生薑回陽益衛之物也,可以壯火而制虛邪;白芍酸以收陰,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則知其人不但真陽不足,真陰亦已虧矣,若不用白芍,以固護其陰,豈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