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寺塔林

真如寺塔林

位於江西省永修縣城東北22公里雲居山五腦峰南麓。唐元和年間(806-820年)道容禪師創建禪院,宋代賜名真如禪院,明以後歷有興廢。1983年重修,有磚木結構大雄寶殿等古建築,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附近有唐宋以後至元代寺僧墓塔數十座,是江西省內較大的一處寺僧墓塔林。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江西省
真如寺塔林VI-601

真如介紹

真如寺塔林,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八〇六~八二〇年)。當時有位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游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禪師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七十年之久。
..

唐僖宗中和三年(八八三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禪師來主此山,僧眾雲集一千五百餘人,唐僖宗賜額「龍昌禪院」。道膺禪師(八三五~九〇二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惠能時分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價(八〇七~八六九年)和本寂(八四〇~九〇一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禪師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

道膺禪師住持龍昌禪院三十年,圓寂後弘覺禪師。在五代至宋這段時間裡,先後有道簡、道昌、懷岳、懷滿、德緣、智深住持,仍提倡曹洞宗。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一〇〇八~一〇一六年),宋真宗敕改名為「真如禪寺」,一直沿習至今。

真如現狀

真如寺現塔林有建築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玉佛殿、禪堂、虛雲老和尚紀念堂、寮房等,多為磚木結構的宮殿式重廡雙檐大開間,上蓋生鐵鑄瓦。寺屬水田一百餘畝、山林三千三百餘畝。寺中尚存千年古銀杏十餘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禪師手植者,直徑達二米,拔地參天蓊鬱蒼翠。寺內還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間鑄造的千僧大鐵鍋等。寺廟周圍有歷代僧塔二十餘座,寺前還保留著佛印與蘇東坡的談心石以及趙州關、明月湖等字樣石刻多處。
..

出寺門,梯田節節,山坡綠草如茵、灌木成林,沿坡上有溪水環流,水色清碧,終年不涸,名為碧溪。佛印橋飛架碧溪,蘇東坡曾為之寫下詩句:「欲與白論心事,碧溪橋下水潺潺。」聽畔有巨石,瑩潔平整,石下流水淙淙,石旁古樹濃陰,相傳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曾談經論法於此,故名「談心石」。
今年晉升為第六批“國保”的永修縣雲居山真如寺塔林,是跨越唐代至近代的古建築群類,主要包括真如禪寺和僧塔林。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真如禪寺被稱為中國佛壇的三大樣板寺之一。

歷經千年滄桑

雲居山位於永修縣西南部,當地人又將此地稱為蓮花城。

..

在蓮花城內,有大片連綿不斷的竹林,在半山腰處,掩映著一座座風格各異的歷代高僧墓塔。在壩子的中央,就是久負盛名的禪宗勝地真如寺。據永修縣文物所李副所長介紹,真如禪寺是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全國漢傳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江西真如寺、福建湧泉寺、四川廣華寺),寺門上懸掛著“真如寺”的匾額,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手寫。

歷史

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10),距今有近1200年的歷史,原名叫“雲居禪院”。到了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因道膺法師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真如寺是曹洞宗的發源地,才使此寺聞名天下。真如寺在唐宋鼎盛時期,有莊庵48所,僧眾千餘人,規模之大,全國罕見。

..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年,宋真宗親筆御賜“真如禪院”匾額。
元朝末年,真如寺在火災中化為灰燼。明初,寺院的殿堂房屋、湖田山產逐漸被當地豪強侵吞盤奪。到了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和嘉靖末年,寺勢衰落,居住的僧侶也不超過50人。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北京萬佛堂住持洪斷和尚到雲居山重建真如寺。宋神宗母親“慈聖皇太后”得知訊息後,派使賜予紫衣等法物和一尊千華盧舍那佛銅像,還賜了《大藏經》一部。萬曆三十年1602年殿堂僧舍相次落成。直到清朝,真如寺一直興盛不衰,成為我國佛教禪宗的重要寺院。
到了清代的中後期,社會陷入混亂之中,真如寺遭遇窘境。1939年,真如寺被日軍火燒,僧眾們幾乎全部解散。

生機重新煥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座千年古剎才又恢復了生機和活力。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虛雲和尚主持了重建工作,虛雲老和尚以百歲高齡率僧眾開荒墾地,躬耕隴畝,打地拋磚,重建寺廟,再塑佛像。至1959年,殿堂僧舍相繼落成,建築面積約6700余平方米,新塑寺內佛像50余尊,有120多名僧人住持。虛雲法師圓寂後(世壽120歲),性福、海燈法師相繼擔任真如寺住持。

..

“文化大革命”中真如寺和其他寺廟一樣,佛像被毀,殿堂被占,經書被燒,僧眾四散。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貫徹落實,真如寺重新交由僧人管理,成為全國重點寺廟和佛教活動的場所。
1982年,由政府撥款,香港、新加坡等地佛教徒資助,修復了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齋堂、鐘樓、鼓樓、禪堂、虛懷樓、雲海樓等建築,占地面積達4764平方米。1982年9月又新建了“虛雲和尚捨得塔”,塔高5.5米,直徑3米,莊重樸實。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到1986年底,又增建了山門、方丈、影堂和庫房等殿舍,重塑佛像二百多尊,修復道容、道膺等歷代祖師塔4l座,總建築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耗資140余萬元。1987年10月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

歷代高僧文人云集

真如寺自唐代以來,就香火繚繞,高僧輩出,文人騷客雲集,白居易、蘇東坡、佛印等眾多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詩作畫。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銅佛、康熙千僧鍋及90多座中外歷代高僧墓塔。

..

真如寺對於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佛教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於此得法高僧眾多,特別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虛雲(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海燈(武學高僧)、趙朴初(中國佛協前會長)、一誠(中國佛協現任會長)等都先後在雲居山弘揚佛法或擔任主持。真如寺歷史的悠久,也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登寺遊覽,參禪讀經,並提詠抒情,留下許多千古名篇。至今尚存文字記載的詩詞賦聯近千篇,成為一筆有著較高價值的精神文化財富。
寺前的青溪上有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型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寺志收錄了唐宋以來著名的文人墨客,如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等人的名篇詩句270余首。

墓塔林造型各異

雲居山真如寺周圍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是全國佛教名山中保存名僧塔數量較多的一處。僧塔的時代從唐代延續到現代,歷經千餘年,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保存下來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禪師塔、北宋羅漢塔、宋心印禪師塔、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禪師塔、清元宗禪師塔、清雄慶禪師塔、清古鎮禪師塔、清戒顯和尚全身塔、虛雲和尚舍利塔和海會塔等。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

..

、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該塔林中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唐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晉升“國保”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將真如寺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據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毀壞狀況進行重新審核,由於雲居山歷代僧塔保存較好,再次公布其為第三批全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修縣文物管理所孫所長告訴記者,為了將該處晉升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他們從2004年就開始做申報準備工作。為了收集到更加詳細的材料,2004年初,在市文化部門的幫助下,永修縣文物管理所的成員到雲居山進行現場收集、拍攝資料,繪製文物分布圖,撰寫材料稿。申報文本製作完成後,他們通過市文化局,報省文物局進行了初審,省文物局派出文物專家到雲居山進行現場論證,通過了初審並上報到國家文物局。
2005年底,從北京傳來好訊息,永修真如寺塔林被國家文物局專家評定為申報A類並上報到國務院審批。
2006年6月1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包括永修真如寺塔林在內的1080處為第六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