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君

真君

真君是漢族民間信仰及道教中對神仙的尊稱。中華道家、道教把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道德之士稱之為真人,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擁有較高名望者被尊稱為真君,如三茅真君、許真君、玄壇真君、朝陽真君等,亦稱仙君。中華道家之真君尊號非外教所謂”真宰“概念,外教相關宣傳不實。

道教術語

四聖真君:出自隋唐《道家金石略》、《四聖延祥觀碑銘》的四位神話人物,包括天蓬元帥,天猷副元帥,真武將軍,黑煞將軍。

十王真君:亦稱“地府十王真君”,為地府十殿冥官,其名號為:“秦廣大王太素妙廣真君,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宋帝大王洞明普靜真君,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泰山大王籌觀明理真君(或稱“泰山都御真君”、“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百日平等大王無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大祥轉輪大王五化威德真君。”(《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太上救苦天尊說消愆滅罪經》)

五德星君:又名五炁真君、五星君、五曜星君,是道教的五位星神。《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詳述五星之職掌。其中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成功不愆。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憂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

十二真君:①初指元始天尊座下十二護法,後稱十二金仙;②道教淨明道祖師許遜天師的十二名弟子,俱為不凡。

陰真君:漢時修道成仙的真人陰長生,姓陰,名長生,漢時新野人,為東漢和帝(88—105年在位)陰皇后之高祖,升仙后被稱為“陰真君”。

二郎真君:二郎神,本名楊戩。又稱二郎顯聖真君、灌口二郎、灌江神、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間多認為他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有些戲班說二郎神就是戲神老郎神,還被奉為獵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

冊封真君:指受帝王冊封的道教人士。如武當張三豐,受明世宗贈封清虛元妙真君;又如南宋廣東道士吳剛厚,大宋理宗年間,廣東沿海屢受南洋海盜騷擾,匪徒兇殘,殺人搶劫,無惡不作,百姓苦不堪言。最終,朝廷派出三路軍隊從陸地、海道同時征討。豈知海匪之中有修道高人,運用道法興風作浪,致使朝廷水軍戰船毀壞,征討遇挫,損失慘重。正當官軍焦急之時,三個道士忽至軍中,為首一人自稱南海道士吳剛厚,同行二人乃其兄弟,三人在南海朝陽真人門下修行,受師父派遣,特來相助討賊。主將大喜,當下設宴款待,傳於軍中,士氣大振。次日,吳道士三人隨軍一同出征,在大海之上與那海匪高人鬥法,雙方各施手段,你來我往,高下難分,僵持不下,吳道士忽然放出一隻巨龜,風馳電掣之間咬住那高人,片刻之後,那高人顯露原形,原來是一條成精的黑魚,化成人形為禍人間。吳道士三人捕下大魚後攜巨龜一同告辭離去。失去妖道的海匪不堪一擊,被官軍成功剿滅,從此沿海安靖。皇帝聽聞此事,欲徵召吳道士入朝為官,派人前往南海各處尋找,未果,乃追封吳剛厚為靈昭威顯佑境安民真君大帝,兄弟二人俱有封號。百姓感念吳道士功德,尊稱真君大帝,各地建立真君廟,以事供奉,至今香火不斷,港澳地區尤盛。(《蘇仙·吳剛厚》)

帝王年號

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太平真君(440年-451年)”的簡寫。多見於史籍。

《魏書·寇贊》:贊在州十七年,甚獲公私之譽,年老表求致仕(即退休)。真君九年卒,年八十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