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紅塵[漢語成語]

看破紅塵[漢語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看破紅塵”,佛學常用語,是指在人生過程中因某種機緣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在行為上一般採取消極逃避的策略和行為,例如遁入空門、隱居等行為方式,通常把看破紅塵理解為認識萬物皆空的道理後,放下對金錢、權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執著,對生活中的事和物採取置之度外的態度和行為。看破紅塵,有頓悟和漸行兩種方式。 看破紅塵,保持自我內心安寧是有用的,但其消極的行為不利於國家、社會、家庭的發展和個人責任的擔當。

典故

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看穿人世間的一切,指對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紅塵是由兩個字組成:紅與塵。紅色是傳統中國的最愛,新年佳節或是一般喜慶都少不了以紅色掛彩。紅色代表世間的種種誘惑,象徵著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經過源遠文化意識薰陶,紅色已涵蓋了世間的特色,紅色即是世間。

看破紅塵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關於看破紅塵,需要正確理解,世間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紅塵是看破紅塵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狹隘,看破對社會的誤解,看破煩惱的不真實,讓自己具有幸福感快樂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解釋:指看破世間一切,不再留戀。

示例

唐·劉禹錫《元和十一年戲贈看花諸君》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紅樓夢》第一回:“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

《鏡花緣》第四十回:“到了次日,並不約我,卻一人獨往,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么?”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序:“看破紅塵的老漢,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難受。”

其他經典範例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

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圓圓滿滿,心裡乾乾淨淨,叫放下。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門;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你沒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種自在快樂?

看破、放下、布施這六個字,是學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

“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對於世間事得過且過,不要認真,心地就清涼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無明。

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根本無明是妄想。

沒有放下分別是苦,沒有放下執著是難;放下就覺悟、放下就證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在日常生活裡面,分別、執著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為什麼?事實真相他徹底明了了,決定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妄想,換句話說,他還是沒看破。

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現前;放下一切,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把世緣、世法、佛法統統放下,才是真信。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佛法講“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放下慳貪是布施。

放下惡業是持戒。

放下懈怠是精進。

放下嗔恚是忍辱。

放下散亂是禪定。

放下愚痴是般若。

放下虛偽是真誠。

放下污染是清淨。

放下傲慢是平等。

放下愚痴是正覺。

放下自私是慈悲。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麼心?用菩提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用這個心。

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放下不是不乾,乾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只是有些是不能不放下的,不管是欲還是非欲都一樣,因為有些放下就是逃避。

名利害人,五欲六塵害人,必須要徹底放下。真正的快樂,是放下欲望;樣樣放得下,心開意解,就能消災免難。

事情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菩薩行。

淨宗古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這個世間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認真;“太認真”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棄;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給諸位說,放下是太容易了!

真正難是看破難,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實在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為看不破。

能夠在一切法裡頭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真法界就在現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馬上就成佛作祖。

多念念《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

覺悟整個人生是夢,夢裡還爭什麼?夢裡還有什麼得失?夢裡還有什麼放不下?夢裡還有什麼看不破?

佛經里常常教我們作“如夢如幻”想。人生如夢,真的是這樣子!

在夢境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四無礙法界,不思議解脫的境界,覺了就是這樣子。

覺悟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要看破,要放下,永遠做個無事的人!心裡沒有事,身也沒有事,你說多快樂!

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快樂,我是把我一生怎樣幸福快樂的秘訣,都傳授給你們!你們如果要能夠照辦,一定快樂,一定幸福!

1.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

2.

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3.

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圓圓滿滿,心裡乾乾淨淨,叫放下。

4.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5.

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門;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6.

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你沒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種自在快樂?

7.

看破、放下、布施這六個字,是學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8.

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

9.

“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0.

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11.

對於世間事得過且過,不要認真,心地就清涼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2.

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3.

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無明。

14.

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根本無明是妄想。

15.

沒有放下分別是苦,沒有放下執著是難;放下就覺悟、放下就證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6.

在日常生活裡面,分別、執著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7.

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為什麼?事實真相他徹底明了了,決定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妄想,換句話說,他還是沒看破。

18.

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現前;放下一切,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19.

把世緣、世法、佛法統統放下,才是真信。

20.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佛法講“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放下慳貪是布施。

放下惡業是持戒。

放下懈怠是精進。

放下嗔恚是忍辱。

放下散亂是禪定。

放下愚痴是般若。

放下虛偽是真誠。

放下污染是清淨。

放下傲慢是平等。

放下愚痴是正覺。

放下自私是慈悲。

21.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麼心?用菩提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用這個心。

22.

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痴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23.

放下不是不乾,乾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只是有些是不能不放下的,不管是欲還是非欲都一樣,因為有些放下就是逃避。

24.

名利害人,五欲六塵害人,必須要徹底放下。真正的快樂,是放下欲望;樣樣放得下,心開意解,就能消災免難。

25.

事情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菩薩行。

26.

淨宗古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27.

這個世間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認真;“太認真”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

28.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棄;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給諸位說,放下是太容易了!

29.

真正難是看破難,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實在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為看不破。

30.

能夠在一切法裡頭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真法界就在現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馬上就成佛作祖。

31.

多念念《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

32.

覺悟整個人生是夢,夢裡還爭什麼?夢裡還有什麼得失?夢裡還有什麼放不下?夢裡還有什麼看不破?

33.

佛經里常常教我們作“如夢如幻”想。人生如夢,真的是這樣子!

34.

在夢境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四無礙法界,不思議解脫的境界,覺了就是這樣子。

35.

覺悟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36.

要看破,要放下,永遠做個無事的人!心裡沒有事,身也沒有事,你說多快樂!

37.

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快樂,我是把我一生怎樣幸福快樂的秘訣,都傳授給你們!你們如果要能夠照辦,一定快樂,一定幸福!

辨析

“紅塵”,原指繁華熱鬧的所在。

佛教所說的“塵”,系譯自梵語pajas,意為污染,謂能污染人的真性。“塵”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認識的事物。佛教認為,塵境是一心所變現的,並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於虛妄的“似外境現”。後因以紅塵指虛幻的塵世間。

俗語看破紅塵,謂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足留戀。常用以形容達觀、灑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