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琴台

這是盧照鄰所作的一首懷古詩,除了音律之外,已經是一首律詩,它具有律詩的長度和結構,對偶句的位置也正確。但它還不是真正的律詩,還是一種不自覺的理想,體現了眾多“不完美”律詩的共同趨向。這種“不完美”的律詩與完美的律詩一樣,與正規宮廷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作品原文

相如琴台

聞有雍容地,千年無四鄰。

園院風煙古,池台松檟春。

雲疑作賦客,月似聽琴人。

寂寂啼鶯處,空傷遊子神。

詩詞格律

這首詩產生於律詩定型初期,音律不是很規範,第二聯出句失粘。其韻腳是:鄰春人神;韻部為:上平十一真(平水韻)。

聞有雍容地,千年無四鄰。

⊙●○○●,○○⊙●△。

園院風煙古,池台松檟春。

⊙●○○●,○○⊙●△。

雲疑作賦客,月似聽琴人。

○○⊙●●,●●⊙○△。

寂寂啼鶯處,空傷遊子神。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評析

盧照鄰和他的放逐同伴王勃一樣,是最早運用這一形式表現真正個人目的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變得更直率,詩意更統一,而主題則豐富多樣。

詩題中的“相如”指漢代最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他是四川人,曾經偕富商的女兒卓文君私奔。盧照鄰訪問了與這一對著名情侶相關的古蹟,在那裡深沉地感懷自然持久與人生短暫的對照。煙靄、長青樹、灌木叢(與墳墓相關)、鳥啼,這一切都一如往昔。大自然確實好像在模仿這一對古代戀人的形象,而眼前的鶯啼提醒了詩人:司馬相如的琴聲已經沉寂。直到最後一句,詩篇的整體效果都是唐詩所特有的:含蓄、自然、動人。但是結尾又回復到早期懷古詩的直陳感情。

一百年後,羈旅四川的杜甫也訪問了琴台,並與盧照鄰一樣,寫了一首懷古詩《琴台》,紀念這一古蹟。杜詩的最後兩聯“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很接近地模仿了盧詩的相應詩句,但杜甫甩掉了“這一切使我憂傷”的古老結尾反應。

作者簡介

盧照鄰(約630-680後),字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由蜀入洛,後染風疾,誤服丹藥,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終於不堪病痛折磨,自投潁水而死。他擅長七言歌行,其詩詞彩華美,韻致流轉。今存《盧昇之集》和《幽憂子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