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

琴台

琴台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

漢陽龜山琴台

又名伯牙台,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
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為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台是後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後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請汪中代筆撰《琴台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台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重鐫立於琴台碑廊之中,並書“古琴台”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古琴台建築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到古琴台遊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於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台”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後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徵伯牙彈琴的琴台。

單縣琴台

位於蘇魯豫皖四省接合部的單縣,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縣城。古蹟琴台,為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宓子賤任單父宰時“鳴琴而治”的地方。雖經兩千年風摧雨蝕,琴台依舊在,是單縣重要的文化遺產。
單父是春秋魯國邑名,故址在今菏澤單縣城南一公里處,與宋州(商丘)鄰近。春秋時期,孔子的高才弟子宓子賤曾做單父宰,任期三年間,任人唯賢,萬事為民先,單父因而大治,可謂奸邪不作,盜賊不起,人民安樂。閒暇之餘,宓子賤時常登上城邊一高埠彈琴,抒發情懷。他卸任後,巫馬施繼任縣宰,愈加勤勉,很有政績。為紀念兩位縣宰治單的不凡業績,後人便在宓子賤彈琴處築起一座高台,稱為“琴台”(亦稱“子賤台”、“單父台”)。
唐玄宗時,大詩人李白的好友、縣尉陶沔整理台址,並在上面蓋起二賢祠,奉祀宓巫二賢。唐朝以後,琴台和二賢祠被多次修葺。1698年,知縣金天定再修琴台,擴建房屋,形成幾套大院,並且在這裡增設考棚,選拔人才,“延名師以講學,集俊才而授業”,後成“鳴琴書院”。單父人對琴台極為推崇,認為“單縣的靈秀在台”。琴台成為文人墨客登台懷古,把酒賦詩的“仙風聖跡”。
傳說當年李白辭職離京,暢遊天下,經洛陽時與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單父尉陶沔、單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請,來單父遊玩。被陶沔重修後的琴台前方後圓,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744年李白杜甫高適、陶沔共登琴台,吟詠唱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李白的《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一詩寫道:“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築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詩人本來想到美麗的江南去遊歷,但途中卻被深秋後單父的白雲、桑柘、寒梧、秋山、遠海、綠水等美景陶醉,吸引著詩人不得不在此流連忘返。
據記載,李白曾來單父四次,累計居住數月。其間常到琴台飲酒作詩,以釋情懷,共留下了八首賦單詩句。
高適曾長期居住在單父,僅以琴台為題的詩作就有八首之多。他的一首《甲申歲登子賤台》:“宓子昔為政,鳴琴登此台。琴和人亦賢,千載稱奇才。臨眺忽悽愴,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懷,空有頌聲來。”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宓子賤巫馬施那樣的良吏賢臣的渴慕和思念,歌頌了宓子賤的才幹和治單政績,也鞭撻了時政的腐敗無能。
杜甫的《昔游》一詩,則描繪了他們幾個人登琴台的詳細情景: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采拓葉如雨,飛藿去徘徊。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描繪了杜甫高適李白晚登琴台,觸景生情,思緒翻飛的情景。另外,杜甫在單父留下的另一首《遣懷》中寫道:“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詩中抒發了摯友們登台觀景、飲酒賦詩的浪漫情懷。後來,李白杜甫、高適、陶沔被單父人稱譽為“琴台四君子”。
高適李白杜甫以後,歷代文人墨客,達官名流,登台懷古會文賦詩的就更多了。僅佳作就達數百篇。如元陳奉儀的《登琴台》:“子賤靜以治,巫馬勤乃平。賢哉揚與馬,異跡同忠貞……”無名氏的《琴台夜月》:“高高城上台,皎皎空中月。台空中正明,瑩若冰壺潔,宰邑宓子賤,事簡人和悅。瑤琴時復談,陽春飄白雪。悠悠千載間,蟾光共清澈。”清于振的《半月台》詩:“高台象月偃城邊,中設幢幡禮二賢。琴入松風遺響在,星隨雲陣夜光懸。壇虛不受葳蕤草,蒲靜唯舔澹池天。築土當年深有意,半規留待後人圓。”
現在的琴台位於單縣縣城南護城堤內側,前連大堤,後臨城河,東有淶河環繞,西與棲霞山相望。早在抗戰勝利後,湖西專署就在琴台舊址修建了湖西區抗戰烈士紀念塔。近年來,政府將其修葺一新,台上蒼松、碧桐、垂柳相輝映,台下綠草、紅花相簇擁。“欲觀青帝三春景,因上陶公半月台”。琴台已成為人們遊覽休憩的風景區。

唐詩琴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琴台》
作者:杜甫
朝代: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

鑑賞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司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這裡以地名指代相如。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而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一如當初,絲毫沒有衰減。短短二句,如仇兆鰲說:“病後猶愛,言鍾情之至。”(《杜詩詳註》)還有人評論說:“言茂陵多病後,尚愛文君,其文採風流,固足以傳聞後世矣。”(《杜詩直解》)詩的起筆不同尋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彌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台上彈《鳳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這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倆便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營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蔑視世俗禮法,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讚賞。“琴台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景中有情,耐人尋味。我們可以想像,詩人默默徘徊於琴台之上,眺望暮靄碧雲,心中自有多少追懷歆羨之情!“日暮雲”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酒肆”、“琴台”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慢世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著。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蹟到心中思慕,縱橫馳騁,而又緊相鉤連,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台日暮雲”的抬頭仰觀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作者聯想到它仿佛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現在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文君滿面花般笑靨,身著碧草色羅裙已經飄然悄臨。
結句“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明快有力地點出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在憑弔琴台時,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為詩人深深地了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這裡,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說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琴台網

是以國學、文學、音樂、書畫為主題的綜合社區。取名琴台,寓意琴棋書畫、群賢畢至,高山流水、知音雅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