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墓術

相墓術又稱相冢術、占墓術、經墓術、陰宅風水術等,起源於遠古自然崇拜中對地形的崇拜,到秦漢時期開始流行起來。此後,風水術大興,有關“望氣”、“風水”、“龍脈”等的擇地風水說風靡一時。其中郭璞的《葬書》更被後人視為相墓術的鼻祖。有文獻記載郭璞是一個博學高才之士,稱他為文學家、訓古學家,同時更尊崇他為神仙家、術數家、風水宗師。古代民間就有不少關於他占筮、相墓、望氣、成仙的故事。

相墓術的興起與傳播
《葬書》1卷,傳為郭璞所撰。《四庫全書總目》卷109考證說:“其書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是後世言地學者皆以璞為鼻祖,故書雖依託,終不得而廢歟!”《葬書》雖不是郭璞所作,但仍不失為中國古代相墓術的經典之作。該書內容雖不足2000字,但文字精煉,涉及面廣。其中“葬乘生氣”是全書的思想核心。《葬書》說:“葬者乘生氣也。”“《經》曰: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說:“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神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嶂層層,獻奇於後,龍脈抱衛,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則山川之靈秀,以父母遺骨藏於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託於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從而把死者與生者、人世間的幸福與葬地的優劣相對應,加重了相墓術的迷信色彩。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相墓術廣為流傳,成為民間喪葬中的重要習俗。
由於風水術的興盛,一些有關相墓術的著作也紛紛問世。《隋書·經籍志》載五行家有《宅吉凶論》3卷,《相帝葬山圖》各4卷,《五音相墓書》5卷,《五音圖墓書》91卷,《五姓圖山龍》及《科墓葬不傳》各1卷,《雜相墓書》45卷。由此,相墓術得以廣泛傳播。
有關資料顯示,“綜合六朝及以前各代的‘風水’,都可以看到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即指墳墓宜葬在兩山環抱的山腰上,面臨開闊的平原;換言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山沖’之地。”現已發現和發掘的六朝大墓,觀其地形無不符合上述規律。威海金山公墓發現的魏晉古墓也印證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