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9直升機

直-9直升機

直-9直升機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輕型多用途直升機。可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預警觀測、護林防火,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也可改裝成反坦克型、海上搜尋型與救護型、反潛型、偵察校炮型及通訊型。現在有直-9、直-9A、直-9G型直升機。

簡介

直-9直升機直-9直升機

1980年正式引進專利生產,1982年完成首架飛機的裝配。1990年年底,50架直-9按協定全部生產完畢。

直-9具有結構重量輕,有效載荷大,性能先進,安全可靠,維護簡單,經濟性好等特點。全機百分之八十採用複合材料,旋翼系統由4片複合材料製造成的槳葉和星型柔性槳轂組成,採用先進的涵道尾槳和不對稱翼形的大垂尾,不僅提高了直升機的低空安全性,而且在巡航速度飛行時,尾槳基本上不消耗功率。

直-9直升機是一種小型多用途直升機。基本型有十四座(包括正副駕駛員)。

性能參數

機長:13.46米
機高:4.01米
最大起飛重量:385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306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1000千米

研製背景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尋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三機部以技貿結合形式,引進法國SA365“海豚”型直升機的生產專有權契約。具體由哈飛負責,引進法國 SA365N1“海豚”直升機專利,開始生產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機的裝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號機在首都機場進行試飛表演,解放軍總部及各軍兵種、各部委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前往觀看。9月21日,兩架直-9首次交付中國民航廣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後經哈飛長期努力,發展出多個型別,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專利生產型,至1990年底與法國協定簽訂的5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其中28架為基型直 -9;另外還有20架為直-9A,直-9後繼續生產型,相當於SA365N2;隨後哈飛生產了兩架直-9A-100,初步嘗試了直-9生產的國產化。 1993年9月,哈飛又與法方簽約生產直-9過渡批22架,另外哈飛還生產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國產化總指揮部與有關部門簽訂了承包契約,其中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是總承包單位,用了3年多時間和其他90餘家廠所協力攻關,於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國產化直-9(國產化率達到71.9%)的首飛。此後直-9的生產全面轉向國產型直-9,該型號定名直-9B。

直-9採用普通旋翼加涵道風扇尾槳的布局。其旋翼系統由4片複合材料槳葉和星形柔性旋翼槳轂組成。涵道風扇尾槳由一個槳轂和13片模鍛的輕合金槳葉組成。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具有無限壽命。每片旋翼槳葉均採用單獨的橡膠和鋼片的夾層結構的球形接頭,取代了原來的傳統鉸鏈,這種球形接頭不需要維護。旋翼槳葉採用新的OA212-207翼型,從槳根到槳尖,槳葉厚度遞減。相對厚度從根部OA212(為12%)到尖部OA207(為7%)逐漸變化,扭轉角 7°,槳尖後掠角45°。每片旋翼槳葉由2根Z形碳纖維大梁、碳纖維蒙皮和玻璃纖維前緣組成,前緣用不鏽鋼片保護,槳葉後段件填有Nomex蜂窩芯。靠近槳尖的槳葉後緣調整片在地面上可調,自調整片外側起槳葉弦長和後緣調整片相協調。旋翼效率指數為0.75。旋翼槳葉可人工摺疊,旋翼有標準剎車裝置。可選用旋翼防冰裝置。

結構特點

陸航團機務人員在認真保養參演直升機陸航團機務人員在認真保養參演直升機

涵道風扇尾槳有11片金屬葉片,尾槳槳葉和槳轂組件的設計壽命為無限,沒有要潤滑的軸承,唯一的鉸是變距鉸。涵道風扇尾槳的幾何形狀消除了尾槳碰傷地勤人員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地勤維護工作的安全性。高速飛行時,垂尾偏轉,提供大部或全部反力矩,涵道尾槳基本上可卸載,消耗功率較小,從而也就提高了它的壽命。在尾梁的兩側裝有平尾,平尾兩端各有一塊垂直端板,以提高飛行方向上的穩定性。起落架為可收放的前三點輪式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自動定向,向後收入機身。主起落架為單輪,向後內側收入機身。起落架上帶有雙腔油-氣減震器。

涵道尾槳是“海豚”直升機的一大特色,優點在於尾槳占用空間小,氣動力效率高,尾槳不易為外物所傷。而且由於涵道尾槳空氣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機要快。實際上,“海豚”是目前批量生產的飛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機之一。涵道尾槳的缺點是比傳統普通尾槳重量大,結構複雜,維護較煩瑣。水平安定面置於尾樑上,位於涵道風扇前,垂尾端板向左偏轉10°,由碳纖維和Nomex/Rohacell複合材料製成。

直-9的動力裝置採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522千瓦。機械軸和齒輪轉動。發動機的輸出軸向外伸出,經過自由輪,到主減速器的傘形和行星齒輪減速。旋翼軸轉速為350轉/分,涵道尾槳轉速為3665轉/分。國產化型直-9上使用渦軸-8甲(渦軸-8A,阿赫耶1C的國產化型號)渦輪軸發動機,單台最大應急功率734軸馬力,起飛功率710軸馬力,在最大飛行重量時可單發飛行。機上主要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高頻通信/導航設備,甚高頻全向信標,儀表著陸系統,無線電羅盤,應答機,測距設備,雷達和自主式導航系統。可以選裝的設備包括承載能力為1700千克的吊索和承載能力為275千克的絞車,絞車索長90米或74米。直-9B的機上設備可選裝BG-0.6無線電高度表,150單邊帶電台,KJ-13自動駕駛儀,40AH 電瓶和容量為400升的轉場油箱等國產化設備。選裝了KDF-806無線電羅盤,KTR-908無線電台,TB-31機內通話設備,電動絞車,帶測力計和反光鏡的外吊掛,搜尋燈等進口設備。

機身為半硬殼式結構。機體結構上所用的材料:59%複合材料;28%鋁板、Nomex填芯夾層結構;13%普通鉚接鋁合金結構。底部構架和前機身框架、主減速器前後基本金屬框架和中機身後部、主減速器地板和發動機、艙門、涵道尾槳和垂尾都由輕合金(AU4G)製成,機頭和動力裝置的整流罩、以及垂尾上部由玻璃纖維/Nomex複合材料製成,中機身和後機身組合件、駕駛艙地板、機頂、四壁和油箱底部蒙皮均由輕合金/Nomex複合材料製成。新的製造技術使機身既堅硬又很輕,直升機設計效率(最大起飛重量與空重之比)達到了1.98,而且降低了製造成本和減少了機身阻力。

液壓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可向後收起,自動定向。後起落架為單輪,可收入機身兩側的起落架整流罩內,當起落架收起時,由凱夫拉和 Nomex複合材料製成的艙門將它完全封閉。所有起落架都裝有油-氣減震器,主起落架輪胎規格為15×6.00,胎壓為8.6×105帕,前起落架輪胎規格為5.00-4,胎壓為5.5×105帕,盤式液壓剎車裝置。

主要型號

直-9型直升機在進行五機編隊飛行訓練直-9型直升機在進行五機編隊飛行訓練

根據解放軍陸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幾種軍用改進型:直-9A、直-9B、直-9通訊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電子干擾型、直-9C艦載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電子設備有所不同。

直-9C:直-9C艦載型實際上是以直-9為基礎改進的,和法國“海豚”的艦載型“黑豹”無太大關係。87年12月2日,為海軍改裝的直-9C艦載直升機首飛成功。12月24日在艦上順利降落,採用中國直升機設計所研製的快速著艦系留裝置。定型後的C型加裝了機頭雷達,可掛載2枚“魚-7”魚雷執行反潛任務。魚-7仿自中國漁民在海南島撈獲的美軍MK-46魚雷,性能接近於MK-46。

直-9G:直-9G武裝直升機在基型上加強了裝甲防護,駕駛艙頂部安裝有紅箭-8反坦克飛彈的觀瞄制導裝置。機身內取消後排座位,改為武器掛架的承力結構,機身兩側掛架共可掛載4枚紅箭-8反坦克飛彈,或火箭彈發射器(57-1型57mm火箭彈、90-1型90mm火箭彈),或23mm機炮等武器。該機用於執行反坦克、壓制地面火力、突襲地面零散目標等火力支援任務。也可以用於運輸、兵力機動、直升機空戰、通信和救護等任務。直-9G是我軍擁有專用武裝直升機前的一個過渡,能提早培養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隊伍,待武直-10研製成功即可大展拳腳。

H410A:近期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新研製了H410A型直升機成功首飛。H410A型實際上是以直-9A型為基礎的改型,換裝功率更大、高溫高原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法國斯奈克瑪(SNECMA)公司Arriel 2C發動機。該型號將可為西北地區提供一種高原型直升機。另外警用型號直-9也已經開始交付,警用型加裝了搜尋雷達、GPS、探照燈、警報器、電動絞車和相關通信設備,飛行性能較直-9其他型號有較大放寬降低。下圖為警用型,塗裝為城市中不需要的荒漠/沙漠色,估計是為針對西部邊遠地區反恐需要而專門設計的。

H425:2003年12月30日,直-9最新改型——H425民用直升機首飛成功,標誌著哈飛民用直升機技術邁向了整機研製的方向。H425最大起飛重量4250千克,航程800千米。採用先進的民機設計理念和國際標準,整合全球航空技術資源,可靠性、經濟性和適航性較佳。選用了新型發動機、傳動系統,加裝抗墜毀系統。

衍生改進型

根據解放軍陸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幾種軍用改進型:直-9A(國產化型)、直-9B(駐港部隊,)、直-9通訊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電子干擾型、直-9C艦載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電子設備有所不同。

以下為“黑豹”,細節與直-9C不同。詳情如下:直-9C的機頭雷達罩比“黑豹”的大而粗;直-9C的兩根空速管位於機頭雷達罩下方,而“黑豹”則在機頭兩側。直-9C雷達罩後方的駕駛員觀察窗較小,大小相同,而“黑豹”則是右大左小;直-9C可掛兩條魚雷,其掛架是從機身下伸出的。而“黑豹”僅可掛一條,掛架在機身左側;直-9C的後機艙門比“黑豹”小,玻璃窗稜角方形,“黑豹”圓角;直-9C的後機身上沒有“黑豹”那樣的線狀天線。

直-9G武裝直升機在基型上加強了裝甲防護,駕駛艙頂部安裝有紅箭-8反坦克飛彈的觀瞄制導裝置。機身內取消後排座位,改為武器掛架的承力結構(網友戲稱為“扁擔”),機身兩側掛架共可掛載4枚紅箭-8反坦克飛彈,或火箭彈發射器(57-1型57mm火箭彈、90-1型90mm火箭彈),或23mm 機炮等武器。該機用於執行反坦克、壓制地面火力、突襲地面零散目標等火力支援任務。也可以用於運輸、兵力機動、直升機空戰、通信和救護等任務。

該機於1988年10月31日首飛,同年進行武器兼容試驗,1995年12月通過設計定型審查,1996年5月批准設計定型。我國發展直-9武裝型,很明顯是為了彌補陸軍武裝反坦克直升機嚴重不足的局面。以往我國曾在直-5(蘇聯米-4型)型直升機上加裝機槍和火箭發射器,後來在引進的米-17上加裝了火箭發射器,屬於客串性質的武裝直升機。直-9G則是我軍擁有專用武裝直升機前的一個過渡,能提早培養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隊伍,待武直-10研製成功即可大展拳腳。

由於紅箭-8飛彈最初設計時並未考慮機載發射,因此對於發射時產生的衝擊波、後坐力,以及尾噴的火焰高溫等等問題並無特別處理。對於一架結構單薄、在空中飛行無依無靠的直升機來說,這些問題的影響就十分明顯。直-9的機體承受不了這種飛彈發射產生的衝擊波和後坐力引起的劇烈振動;機體蒙皮也因是複合材料製造,耐受不了飛彈發射時尾噴火焰的高溫。第一次使用模擬直升機發射飛彈試驗,以及之後的一次真實的直升機飛彈發射試驗,均對載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飛彈研究所的科技人員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進行了上百次反覆試驗,終於解決了紅箭-8的兼容問題。下圖武器包括紅箭-8、57mm火箭彈、 12.7mm機槍吊艙、23mm機炮吊艙。

最初,直-9掛架橫樑穿透了后座艙門,雖然簡單,但卻占用了機內空間,降低了機身強度。在設計直-9非穿透式掛架橫樑的過程中,要解決機彈相容問題,並要考慮工藝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因此設計、製造難度非常大。經過查閱大最資料,並借鑑原法國外掛彎梁結構,最後確定了中國的直-9非穿透式掛架橫樑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