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省立第五中學

第五任校長閻玉振,字金聲,男,遵化縣人。 第十二任校長趙邁,字君邁,男,遵化縣人。 徐寶田,字允中,遵化縣人,民國十二年六月本校第十二屆畢業生。

基本信息

創建緣起

鴉片戰爭之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清朝政府腐敗不堪,國勢日危;反抗滿清政府統治的革命浪潮風起去涌。全國人民思變心切,一部分代表封建大地主利益的軍閥官僚,辦圖向買辦資產階級轉化。要求辦洋務,興西學。清政府迫於形勢,不得已作出讓步,遂廢科舉,興學校。

清政府於1902年,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也叫《壬卯學制》。1903年又頒了《奏定學堂章程》,也叫《癸卯學制》,並下令各省、府、州、縣,將大小書院、民間祠廟,一律改作學校,於是國內各地,新學校紛紛成立。遵化第一所中等學校一一“遵化州官立中學堂”即誕生於此時。

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7月)直隸總督袁世凱行文各府、直隸州,創設中學堂。之後,直隸省又委令遵化知州陳以培為遵化州立中學堂總辦,負責籌備開辦學堂事宜。同年九月,直隸總督又委派英文都是居之敬,於十月初九日到遵化協助辦理招生。由遵化州所屬三縣初選,經遵化州複試,計錄取遵化縣學員12名,豐潤縣學員13名,玉田縣學員11名,總計36名。知州兼學堂總辦陳以培又委派張體信為學監督,張之煦為司事(即事務),先派舉人王恩誥為漢文教師。暫借燕山書院作臨時校址,經費則暫借書院底款(相當於基金),以後再予抵補,至於校舍、經費、師資、學員均已齊備,遵化州官立中學堂乃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903年1月9日)正式開學。1903年1月9日,是遵化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學首屆學員上課的第一天。

校名校址

校名有4次改稱。清政府在1902年、1903年頒布的章程中稱學堂,故遵化州歷史上創辦最早的一個中等學校,命名為:遵化州官立中學堂“。

按1912至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的規定,將“遵化州官立中學堂“於1913年又改名為“直隸省遵化中學校”。

1917年(民國6年的9月3日)又改名為“直隸省立第五中學校”,此校遂成為全省省立17所中學之一。

1928年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直隸省立第五中學”又改稱為“河北省立第五中學”,被民眾簡稱為“遵化五中”。

遵化五中由建校起一直沒有高中班。在日偽統治時期被改名為“河北省立遵化初級中學”。

校址的選定,也經歷了三次搬遷。

1 902年初建校時,選下了城外東北的龍泉文社(俗稱水泉公園)為永久校址,但因該處是是一所文化園林,房屋甚少,不敷使用,遂暫借用位於城內西北偶的試院(即貢院,修建於1876年,)和燕山書院作為臨時校院。貢院是考取秀才的考場,在作為臨時校院期間,又因一度恢復科考而將中學堂遷至州城東關的一個廢廟內。

於1903年決意遷校,乃整修龍泉文社,將其原有房屋一律改作教室、辦公室。另在文社兩側隙地增建草房20間,作為學生宿舍。整修擴建結束,將中學堂由東關廢廟遷至城外東北的龍泉文社。

不久,科舉完全廢除,貢院和書院形成閒置虛設。豐潤、玉田兩縣士紳以貢院原系豐、玉、遵三縣出資公建為由,主張仍應將學堂設在貢院.1911年(清宜統三年辛亥),將中學堂又遷回城內貢院和書院內。

中學堂遷入城內之後,貢院、書院連成一體。歷屆學堂監督,歷任中學校長,對興建校舍,熱心從事,不遺餘力。改造舊殿堂,購入就近的民宅院地,併入周圍相鄰的廟宇、祠堂、倉房、逐年使校院擴大、屋舍增多。經過多年的執意經營,終於將貢院、書院為中心地帶的狹長院落,發展成為擁有近四十畝面積的一個大長方形院落。

學校領導

建校之始,由總辦全權主事。總辦可委派得力人員分管校務,一切事項均須秉承總辦意旨辦理。當時尚無統一的建制。1910年(宣統二年)添設“監學”一職,其主要職責是管理學生,具體任務是考查學生功課、出席情況及學生日常生活等事。

遵化五中在建校後的40多年中,就領導人而言,有5任監督,12任校長。歷屆監督,校長的簡要情況,略如下述:總辦陳以培,男,安徽合肥人。1885年(光緒11年乙酉冬),從天津縣來遵化知州。1886年,光緒12年丙戌),曾大力倡導募捐,重修試院,修葺、新建殿堂和屋宇百餘間。將試院修繕一新,並親自撰寫了《繼修試院碑記》,捐獻了《畿輔通志》。1887年(光緒14年),創修了龍泉文社,1902年(光緒28年7月)被委為“遵化州官立中學堂”總辦。陳以培是遵化州學堂的熱心奠基人。

第一任監督張體信,了翔笙,男,天津縣人。1902至1904年(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至光緒三十年正月)任中學堂監督(監督系清末學堂的學官,總管全校行政),。曾於1903年將龍泉文社原有房屋一律改作教室、辦公室,又在龍泉文社內西側隙地添建草房二十間,作為學生宿舍,並將中學堂由東關廢廟遷至龍泉文社。

第二任監督楊錫霖,字雨農,男,遵化縣人。1904至1905年(光緒三十年正月至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在職。

第三任監督宋兆麟,字仁溥,男,遵化縣人。1905至1906年(光緒三十一年五月至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在職。

第四任監督于振凱,字介三,男,天津縣人。1907至1910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至宣統二年六月)在職。

第五任監督趙希復,字惺江,男,豐潤縣人。1910至1914年(宣統二年七月至民國三年三月)在職。曾於1911年主持將試院的考場拆除,以其木料改建宿舍18間,飯廳5大間。並將中學堂由龍泉文社遷回試院。1912年,在試院內又建宿舍18間,並將燕山書院的南鄰常平倉舊址併入校內,成為以後的女生宿舍。

第一任校長由1914年起由監督改任,因此趙希復又是中學堂第一任校長。

第二任校(代)王徹,字軍原,男,玉田縣。1913至1914年(民國二年七月至民國三年七月)任監學。在任監學期間,因校長趙希復在職病故,故於民國三年四月間曾臨時代理校長,但為時甚短。

第三任校長徐致誠,字敬青,河北定縣人。1914至1922年(民國三年四月至民國十一年十一月)在職。曾於1916年商得地方同意,將西鄰關帝廟舊址併入校內。1916年5月奉省命去日本考察教育。1918年,主持添建草房17間,1920年,添建教職員宿舍8間,教室3大間,1922年,又將試院二堂改建為通用教室兩處,又添建理化教室一處,職教員宿舍8間,學生宿舍7間。

第四任校長劉久經,字馥寧,男,河北深縣人。1922年至1928年(民國十一年十月至民國十七年十一月)在職。曾於一九二六年以學校節餘的經費,徵得校東北隅相鄰的一處園地,闢作中學校園。

第五任校長閻玉振,字金聲,男,遵化縣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國四年六月)第五屆畢業生。1928至1932年(民國十七年十一月至 國二十一年一月)任校長職。曾於1930年春建教室3大間,1931年春將購買的一處民房,改建成學生宿舍8間。並租用北十字街火神廟、藥王廟、呂祖祠,改作學生飯廳及手工教室。

第六任校長張蔭圻,字簡夫,男,遵化縣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國四年六月)第5屆畢業生。於1932至1936年(民國二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二十五年二月)任校長職。曾於1932年,商得地方同意,將東鄰忠義祠、節孝祠併入校內,改建為女生教室。1933年春,為紀念遵化五中建校30周年,組織編印了《河北省立第五中學校三十周年紀念刊》,並親自為紀念刊撰寫序言。在序言中大聲疾呼:“……嗚呼!國難殷深,山河破碎……針對目前國運艱危之情勢,而開始其雪恥救國之真實教育……”張校長滿腔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第七任校長(代)吳省勤,字敏學,男,河北靈壽縣人。系遵化五中英語、歷史教師,曾任教務主任。於1933年曾一度代行校長職務,在職病故。

第八任校長張之林,字瀚青,男,遵化縣人。系遵化五中1915年(民國四年六月)第5屆畢業生。任遵化五中國文教師。於1936至1939年(民國二十五年二月至民國二十八年八月)任校長職。

第九任校長趙章雲,字雯露,男,玉田縣人。系遵化五中1917年(民國六年五月)第六屆畢業生,曾任遵化五中英文教師、教務主任。於1939至1941年(民國二十八年八月至民國三十年九月)任校長職。

第十任校長石英華,男,天津市人。1941年起(民國三十年九月)任校長。在任期間,為了紀念遵化五中建校四十一周年,曾於1943年組織編印了《河北省立遵化初級中學同學錄》,並親自撰寫了《卷首語》。

第十一任校長李肇芳,字薌齋,男,玉田縣人。曾任遵化五中教師,訓育主任、教務主任。繼石英華之後為校長。

第十二任校長趙邁,字君邁,男,遵化縣人。曾任遵化五中教師,事務主任,訓育主任,繼李薌齋之後為校長。

學校管理

建校之初,秉承總辦意旨,參照書院規章,酌加變通,權宜一時。1905年清政府改設學部後,頒布了《各學堂管理通則》,民國初年,陸續下達了一些有關教育法令。由清末至民國年初,上頒章程大都仿參歐、美、日本,此後歷屆監督、校長,根據當時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出一些條文。經過逐年實施,總結積累,不時修訂充實,至建校30周年時,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舉凡學校大政方針、組織體系、規章制度、職責條例、辦事細則,無不具備。上自校長,下至學生,對人、對事、對物,都有相應配套的一系列校定法規。因之,行政業務,日常教學,教師工作,學生活動,對內對外,大小事務,均各井然有序,並能嚴格從事。各項規章略如下述:

就全校整體言,對本校教育宗旨、領導人事、組織體系,學校會議、教學工作、學生學業等綱領性規定寫入《總則》,計十二章五十二條。

就重要常設會議而言,有多種會議規程。對會議的召集、主持,會議的職權,會議的決議實施,都有明確規定。如《校務會議規程》九條、《行政會議規程》八條、《教務會議規程》九條、《訓育會議規程》八條、《事務會議規程》九條、《學科會議規程》八條、《體育會議規程》七條。

就各處室而言,有各種辦事細則。如《教務處辦事細則》六條,教務主任之具體職務二十四項。《訓育處辦事細則》五條,訓育主任之具體職務二十項。《事務處辦事細則》六條,事務主任職務八項,庶務會計人員職務十一項。《圖書館辦事細則》五條,圖書管理員職務四十四項。

在教職工方面,有《職教員服務要項》十一條、《學級主任職務要項》十三條、《教職員請假規程》八條、《教職員借書規則》六條、《傳達室規則》九條。

在學生方面,以學生日常教育、日常行動、日常培養等都有具體要求。

對學生日常教育,制訂了《訓育方案》,在《訓育方案》中規定了“訓育標準”十項二十六款、“訓育原則”十項、“訓練方法”十四項,另訂有《學生操行成績考查條例》。

對學生日常行動 制訂有《學生請假規則》十二條、《學生借書規則》十一條、《寢室兼自習室規則》十二條、《運動場規則》七條、《盥漱規則》八條、《浴室規則》八條、《理髮室規則》六條、《學生會計股存款規則》七條,尤為重要的是,制訂有《學生日常生活律》二十五項,其內容是:1、要按時作息;2、要嚴守紀律;3、上課要安靜;4、自習要專心;5、進禮堂要脫帽、輕步、靜坐;6、上操場要跑步要活潑;7、服務要忠誠;8、動作要敏捷;9、對人要親愛;10見人要有禮貌;11、精神要振奮;12、態度要和藹;13、要愛惜公物;14、、要勇於改過;15、要犧牲私見;16、要鞏固團體;17、衣帽要整潔;18、用費要節省,購物不賒賬;19、不要吃零食;20、手記憶體錢,不要超過一元;21、不要在大門附近徘徊逗留;22、出校要請假(例行假除外);23、不要隨地吐痰;24、不要亂嚷亂鬧;25、不要懶散頑皮。

對學生課外及日常培養,制訂有《五中雙周社簡章》十二條及投稿細則八項,《學生演說會簡章》十一二條,《簡報委員會簡章》十一條,《體育會簡章》十條,《消費合作社簡章》十八條。《學生音樂會規約》九條及《練習條約》六條。《學生自治區組織大綱》十條,《自治區長辦事標準》六項。《室長服務要項》、《值日生服務要項》各四項,《學生飯糰規約》十三條。《學生飯糰團員須知》十項,《炊事執行委員服務要項》六條,《炊事監察委員服務要項》七條。

對學生的獎勵與懲罰,制訂有《獎懲實施辦法》,此《辦法》與《學生操行成績考查條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如其中第二條規定獎勵辦法有七種:1、獎語或獎詞,2、獎狀或獎品,3、記勤,4、記大勤,5、記功,6、免學費,7、照紀念像。第三條規定懲罰辦法有五種:1、口頭訓誡,2、暫時停止其權利一部分,3、記惰,4、記過,5、斥退。

此外,還制訂有《招生委員會簡章》及《招生辦事細則》。對美化、綠化校院,制訂有《校景面置委員會簡章》。

上述多種規程、條例、細則,在當年可謂詳盡。這樣,事有專人,人有專職,工作範圍分明,職責詳細具體。工作人員有章可循,有紀可依,便於負責執行;領導者便於督促檢查、便於積累經驗,有利於總結改進。

嚴謹治學

(一)學制

建校後的四十多年中,學制有三次改變。先是五年制時期,五年制實施的時間較短,由清光緒二十九年至民國二年(1903年1913),而後是4年制時期,由民國二年至民國十九年(1913至1930),以後則是三年制時期,由民國二十年(1931)暑假起,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勝利後。

(二)課程

由清末至民國,課程設定有階段性的不同。建校初期,由於師資不足,教學設備缺乏,不能完全依照《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全部開設十二門課程。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修身》、《讀經·講經》、《算學》、《英文》,以《國術》代《體操》。《中外史學》、《圖畫》,則視有無能勝任此課的教師而定。其他《博物》、《中外輿地》、《物理》、《化學》則暫缺。1923年之前,上述未開設的課程也已分年陸續開設了。1923年,教育部制訂並施行了《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將初級中學課程定為六門學科,分為社會科(包括《公民》、《歷史》、《地理》),言文科(包括《國語》、《外國語》),算學科,自然科(包括《植物》、《動物》、《礦物》),藝術科(包括《圖畫》、《手工》、《音樂》),體育科(包括《生理》、《衛生》、《體育》)。到1932年,開設科目稍有變化,開設的課程是:《國文》分閱讀、習作、套用文課;《英文》分英語、英文法、習作課;《數學》分珠算、算術、代數、幾何、三角課;理科分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礦物;體育分體操、課外運動、國術;此外,還沒有樂歌、軍事訓練、《歷史》、《地理》、《生理衛生》、《國畫》、《家事》(女生班設)、《工業》(男生班設)。至1942年前後,已不設《家事》、《工業》。《圖畫》改稱《美術》。先是開設《英語》,以後改設《日語》;政治課則由《黨義》、《公民》,改設《修身》;其他《國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礦物》、《體育》、《音樂》等仍如以往,照常開設。

解放前,全國沒有統一的中學課本,但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各書局、出版社、學者按照課程標準規定的項目內容,可以自編教材,經審查批准即可出版發行,由各校自行選用。當時的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世界書局、開明書店、文化學社等都印行課本。開明書店、北新書店,還印行過《開明活頁文選》、《北新活頁文選》。上述各書店發行的課本,此校都曾經選用過。

(三)師資

在舊中國,教師是“自由職業者“。當時是由學校選騁教師,學校備有騁書,寫明騁約。校與校之間,教師之間,學校與教師之間,可以互通信息,相互介紹,聘約期滿,在校方可續騁、可解騁;在教師本人,合則留,不合則去,可應騁,可拒騁,雙方都有選擇的自由。遵化五中,不惜重金,禮騁學者名流,來校任教。由建校開始,至1943年的41年中,在此校工作過的有247人,其中有193人,長期任課。他們大多學歷較高,學有專長,以1933年在職的19名教師為例:師範大學畢業者6人,非師範大學畢業的5人,高等師範畢業者2人,普通師範畢業者1人,專門學校畢業者1人,其他學歷者4人,總計受過師範專業教育訓練的和大學畢業的占百分之七十強。又以1942年在職的14名教師為例統計,大學畢業的12人,專科學校畢業的2人,百分之百的大專學歷,教師不僅學歷高,其中有些人學有專長,有著述。如數學教師王喬南,是《范氏大代數》的中譯者,《范氏大代數》是當年國際著名的中學用書,在舊中國,也為我國各中學先用。國文教師秦仲文,是馳名國內的國畫家,教師們不僅有才,並有為師之德。對學生嚴格要求,是此校教師美德,尤以對學生日常學習、學業成績評定,更是嚴為把關。認真執行學校制訂的《學生學業成績考查條例》和《補考及留級實施條例》。必須使學生的學業成績符合遵化五中的標準,方準升級、畢業。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學生以低劣的學業成績,離開學校,以免有辱學校的榮譽。

(四)學生

建校四十多年以來的遵化五中,一直未能招收高中學生,開設高中班級,始終是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

由於編制規模所限,每年招生、畢業只能有一至三個班,大體情況是:光緒二十八年招收第一班,學生36人,當時學制規定5年畢業,但這第一班以後未到畢業,即全部轉入天津、保定學習去了。光緒三十年招收第二班學生,光緒三十一年招收第三班學生。此後上級規定,必須結業一班,方準續招一班。宣統二年,全校只有2班學生,宣統三年秋季,招收第6班,此時全校始有3個班學生,共110人。民國二年,此校改為省立,招生範圍就不再限於豐潤、玉田、遵化3縣了。由本年起,中學畢業改為4年。此後每年招收新生1個班。自民國十年至十七年,此7年中,每年招收新生2個班。民國十九年,增招女生1班,此為本校歷史上第一個女生班。民國二十年,學制改為3年。此後多年,每年招收、畢業2至3個班。

畢業人數,自清宣統元年有第一屆畢業生起,至民國三十一年六月第31屆畢業生止,計男生48班,1082名學生,女生5個班,133名學生,先後畢業總計53個班,畢業生總數1215名。

以上是畢業班級、人數。若將光緒二十八年入學而未能在本校畢業生第一班學生36人,和民國三十一年未到畢業的在校生7個班、307人計入,則在遵化五中上過學的學生(以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時期為限),總共有1558人。若以遵化籍學生論,已畢業的遵化籍學生801人,當年未到畢業的在校生241人,總共有遵化縣籍學生1042人。

遵化五中的學生,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受過傳統的民族品德教育,經過嚴格的軍體訓練,有著刻苦求知的學風,因之,他們的道德面貌、身體素質、學業知識都較好。這就為他們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謀求職業,在社會上工作,也為展現他們的才華、實現報效於祖國的志願,奠定了良好基礎。

離校後的五中學生,走向了自己生活的道路,他們的足跡,大多數留在了祖國的北方。

現將1933年以前,由第一屆至第二十一屆的畢業生,在1932至1933年這一期間的情況,略述如下:20多屆的畢業生總數是574人,其中已太去32人,無信息和情況不明的185人,其餘389人均為升學和工作的。就升學方面看,在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輔仁大學、北平朝陽學院、天津工學院、天津工商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等21所高等院校畢業或修業的共99人,在北京、天津、保定、唐山等地26所專科高中畢業和修業的有60人,大中專、高中畢業和修業的有159人,就工作方面看,在京、津、唐、遼、魯、豫等地工作的有231人,其中在大專院校、中國小任校長、主任、教師的有122人,合計在文化教育界的有281人,約占有信息人數389人的73%。

在歷屆畢業生中,才華出眾,工作卓有成績的大有人在,現列舉十數人如下:

崔廷質,字贊臣,男,遵化縣人。民國元年七月本校第三屆畢業生,後為美國留學生,曾任本校英文教師和原察哈爾省農業專門學校校長。

秦裕,字仲文,男,遵化縣人。民國三年十一月本校第四屆畢業生。曾任本校國文教師,北平藝術學校教授。全國解放後,仍為北京藝術學院教授,是全國著名的國畫家。

劉汝翼,字贊卿,玉田縣人,民國八年六月本校第八屆畢業生,曾任北平東北大學主任教授。

王光漢,字泊生,遵化縣人。民國十年六月本校第十屆畢業生,擅長藝術活動,是著名的北平戲劇家。

李安宅,字仁齋,遷安縣人。民國十年六月本校第十屆畢業生。山東齊魯大學畢業後,曾任北平郁文大學教授。

徐寶田,字允中,遵化縣人,民國十二年六月本校第十二屆畢業生。留學俄國,曾任漢中中學校長。

王哲夫,男,原籍不說,1935年曾在本校學生,後去北京。現系高級工程,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

麻志皓,男,原籍不說,1935年曾在本校學習,後去延安,曾留學蘇聯,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科學院院長。

鍾毅,男,遵化縣人,1942年於本校畢業,現任河北省教育學院黨委書記。

此外,還有少數畢業生於解放前擔任過國民黨政府機構內的一些行政職務,他們是:

王翼臣,字燕謨,男,遵化縣人。宣統二年五月本校第二屆畢業生。曾任冀北金礦公司興仁金礦礦長。日本投降後,為民國華北五省經濟特派員。

張遷諤,字直卿,男,豐潤具人,民國元年七月本校第三屆畢業生。曾任北洋政府時期國務院秘書長。日本投降後,任天津市市長。

吳紹曾,字省三,男,玉田縣人。民國六年五月本校第六屆畢業生,後為美國留學生,曾任民國時期南京鐵道部科長。

遵化五中在建校後的40多年中,曾培養了1500多名中學生。當年莘莘學子,曾經濟濟一堂,與母校分別後,天各一方,在祖國的塞北、江南各地,辛勤地工作著,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足跡遍神州”。

革命鬥爭

遵化五中的進步師長,長期與全民族共命運、同呼吸,讀書不忘救國,在白色恐怖之下,開展地下宣傳,進行不同形式的鬥爭。因此五中部分師生的革命活動是潛隱的,不甚為人所知。當然,偶爾也有“於無聲處聽驚雷“之舉。當年的許多革命活動,既不能公開的口耳相傳,又缺乏文字記載。時至今日,事過境遷,已難以搜尋。下面的點滴,就更覺彌足可貴了。

(一)江浩的革命活動

江浩,字注源,原名江文浩,從事革命後改名江浩,男,玉田縣劉家橋人,生於1880年,曾取得舉人功名,1908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入日本警官學校,在日本期間結識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10年回國後,任遵化州官立中學堂第一任監學,約於同年七月去職,當時校方不知其為何許人,更不明其去向,堪稱神龍見首不見尾。在該校任監學期間,啟發學生革命思想,發展革命組織,曾發動學生席景山、郝久亭、馬玉亭等20餘人,前往北京從事瓦解清廷禁衛軍活動。1911年,清廷決定在冀東舉行北洋秋操演習,江浩在外地聞攝政王載灃將親往冀東閱操,即派志士席景山等赴開平謀炸攝政王,由於武昌起議爆發,演習取消,謀炸才未遂。

(二)五四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北京政府在簽訂和約與對日外交中,喪權辱國,訊息傳到北京,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很快擴展到全國,遵化縣城內省立五中學生,回響全國學聯號召,也行動起來,在學生會領導下,學校停課,學生先將校內合作社地日貨全部燒毀,然後到街上遊行示威,宣傳抵制日貨,廢除不平等條約,打倒賣國賊、收復失地等等。學生還深入農村宣傳,並利用城西五里橋唱戲機會,向民眾宣傳,民眾很受感動,鬥爭持續半月有餘,使城鄉人民受到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三)為“抗日救亡”而鬥爭

1931年,我國歷史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被侵,淪為人間地獄。日寇的血腥踐踏,激起遵化人民的受國熱情,熱血青年更是義憤填膺,躍躍欲動。省立五中學生救亡的浪潮,立即匯入全國抗日的巨流之中。當時各年級學生都有參加,以三、四年級學生最多,站在最前列,其中最著名、最為人所知的有三年級學生焦瑩(原籍蘭旗營人,借住遵化城內)、王續昌(遵化蘆各寨人)、趙震春(薊縣龍虎峪人)、江士龍(玉田縣人)、四年級學生孫炎(薊縣南賈莊子人)、一年級學生李江(遵化王各莊人)等。以學生主席焦蒙為首的一批學生,發動和組織了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貼標語、遊行喊口號、宣傳演講、抵制日貨。組織了抗日宣傳隊,除在縣城關宣傳外,學生還自己花錢租用腳踏車,組編了腳踏車宣傳隊,到遠處去宣傳。利用集市、廟會演戲的機會演講。這樣,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校方驚惶失措,勾結縣政府警察局密謀對策,宣布開除焦瑩,扣留外界寄給學生會的宣傳材料,制止學生參加抗日宣傳活動。於是激怒了全校學生,奮臂高呼“打倒閻金聲”(當時閻是校長)、“不準開除焦瑩”等口號,並在校內外張貼聲援、抗議的標語,學生立即罷課。閻金聲校長跑到縣政府去了,訓育主任李薌齋也躲藏起來了。以王續昌、趙震春、江士龍為首的200多名學生隊伍,從城內將焦瑩接回學校,繼續領導抗日救亡宣傳運動,向縣政府要求交回閻金聲,縣政府置之不理,王、趙、江三人遂去北平,找學聯聲援,又去天津省廳請願,要求撤換閻金聲。1932年初,校方宣布撤銷開除焦瑩的決定,省廳也撤換了閻的校長職務。遵化五中的學生勝利了,他們以實際行動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33年長城抗戰之際,省五中部分愛國學生高唱校歌,與商界愛國人士及長城附近的農民民眾一起,自動奔赴前線,參加了抗戰活動,為二十九軍官兵運送物資,修築工事。

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滄桑,風風雨雨;今天,已換了人間,多年來,許多老五中畢業的學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熱心於社會主義事業,為黨和人民貢獻了自己的青春,他們雖然已由風華正茂的芬芳桃李,成為白髮蒼蒼的伏櫪老驥,但他們壯心不已,仍在發著光和熱,信心百倍地在新的長征路上,為振興中華,加速祖國四化建設步伐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