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門球

盲人門球

盲人門球運動是根據盲人視力障礙特點而專門設計的一項集體球類項目,它需要運動員根據觸覺來確定自己在場上的位置、方向;根據聽覺來判斷球的方向、速度,從而迅速做出反應。這項運動的形式適合於盲人視覺功能障礙的局限,集安全性、競技性、觀賞性於一體,既突出運動員個人技術又強調團隊配合。有人作了這樣的比喻:“盲人門球運動是一項球似籃球,球門似足球,而擲球動作像保齡球的運動。”

基本信息

項目歷史沿革

盲人門球盲人門球

 盲人門球(Goalball),1946年起源於德國奧地利。早期的盲人門球運動以康復娛樂為目的,為失明的患者發明的一種集體遊戲活動,因其活動的內容適合於盲人的特點而逐漸得到發展,多流行於歐美國家。[1]

1976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的第5屆殘奧會上,盲人門球運動第一次被列入表演盲人門球運動員在比賽中
比賽項目,當時只有男隊參加了比賽,奧地利隊取得冠軍、前西德隊和丹麥隊分別獲得第2名和第3名。1980年第6屆殘奧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4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7屆殘奧會上,女子盲人門球作為正式項目列入比賽。這屆殘奧會的女子盲人門球比賽,美國隊獲得金牌,加拿大隊取得銀牌,丹麥隊取得第3名。

1978年,開始舉辦世界盲人門球錦標賽,首屆錦標賽在奧地利舉行。此後,每4年舉辦一屆。1980年,國際盲人運動協會(IBSA)成立,其宗旨是組織和發展盲人的體育活動。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國際盲人運動協會的成立,積極地推動了盲人門球運動的發展,在這些國家每年都舉辦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及各種邀請賽。2004年,雅典殘奧會盲人門球比賽已有120名運動員參加,其中包括12支男隊和8支女隊。

比賽場地器材設施

比賽的場地

盲人門球比賽場地長18米、寬9米,場上不允許有與比賽無關的標誌,每個半場從底線依次被分為防守區、著地區和

比賽場館比賽場館

中立區三個部分。球門寬9 米,高1.30米,門柱與橫桿直徑為0.15米,本隊防守區場地長3米、寬9米,它的底線也就是球門線,門柱內側與底線在同一直線上。

比賽的用球

盲人門球的比賽用球為重1250克、周長76厘米的橡膠球,球上有8個直徑1厘米的圓孔,而且內置響鈴。

眼罩與服裝

每個場上隊員都要戴國際盲人運動協會門球分會規定的眼罩。在裁判員鳴哨示意比賽開始直至此半場結束的全過程中(含加時賽和罰球時),場上隊員均要戴眼罩;暫停過程中,替補隊員進入場地時,也應戴眼罩。穿著的比賽服裝應對運動員撲球具有保護作用,服裝的寬鬆程度不得超過身體10厘米,前後的號碼應為永久性號碼,其尺寸不得小於20厘米。服裝廣告需符合組委會的廣告要求。

參賽人員分級

盲人門球盲人門球

在殘疾人奧運會的競賽組織工作中,對參賽運動員進行醫學功能分級是競賽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據運動員的功能能力進行系統的醫學功能分級,是殘奧會有別於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特點。

進行醫學功能分級的宗旨在於維護體育的公平競爭原則,提高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競爭性。通常情況下,在比賽之前和比賽過程中對參賽選手進盲人門球
行分級鑑定。

在殘疾人奧運會的任何項目中,只要涉及盲人運動員的醫學功能分級,均為3個級別且級別標準相同。具體標準如下:

B1級:雙眼無感光,或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離、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認手的形狀。

B2級:視力為從能識別手的形狀到0.03和/或視野小於5度。

B3級:視力從0.03以上到0.1和/或視野大於5度小於20度。

進行醫學分級檢測時,測試的視力應為最佳已校正的視力。凡使用隱形眼鏡或其他視力校正鏡的運動員,在檢測時均應佩戴。但在比賽時,場上隊員無論是B1級還是B3級一律戴眼罩參加比賽,而不允許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運動員只有符合具體的比賽分級要求及已確定的國際級別才有資格參加殘奧會。部分根據相關規定已經進行了醫學功能分級檢測並獲得永久分級確認資格的殘奧會運動員,可直接參加競賽而不需再接受醫學功能檢測的複查。但是多數運動員需要在賽前和比賽過程中接受醫學功能分級檢測的初檢和復檢。

比賽規則要點

盲人門球盲人比賽
一般規定

盲人門球比賽開始時,每隊應有3名比賽隊員和3名替補隊員,攻守雙方各上場3名運動員,各隊參賽運動員必須穿著統一的比賽服裝。上場運動員還必須在技術官員的監督下佩戴官方提供的紗布眼罩及遮光眼鏡

比賽開始前裁判員或其他指定的官員進行挑邊,確定開始的投球方,下半場開始時進行球權轉換。攻方隊員持球,運用規則允許的各種進攻技術動作,將球滾入對方的大門;而防守方隊員在防守區域內採用各種防守技術,如倒地、撲球等防守動作防住對方進攻的球。在比賽正常進行中的進球稱為投球得分,每進一球記1分,每個投球手連續投球不能超過3次,否則將進行一對一判罰。

全場比賽時間為20分鐘,分上下半場,各10分鐘,半場間歇3分鐘。兩場比賽的間隔至少5分鐘,但在殘奧會和世錦賽中兩場比賽的間隔至少為15分鐘。比賽中,只要球在球門區內穿過球門線就算得分,得分多者為勝。如比賽結束,雙方比分相同,而又要決出勝負,則需要進行上、下半場各3分鐘的加時賽,先得分方為勝者;如還相同,將採用投點球的方法決定勝負。

特殊規定

1、比賽中,球員依靠球滾動發出的聲音來辨別方位,觀眾必須保持安靜,只有在進球或半場結束時才能鼓掌。
2、每隊在比賽中換人最多進行三次,加時賽允許換人一次。
3、所有場地的標誌線寬5厘米,厚3毫米,並且清晰、能觸知、容易讓運動員確定位置。
4、投球離手後必須至少在著地區或防守區觸地一次,否則為高球犯規,由對方罰球。
5、一名隊員連續投兩次球,在隊友投球前第三次投擲將受到處罰。
6、比賽中觸摸眼罩,或一方防守轉進攻的過程超過了10秒都將被處罰。

個人犯規

短球:無論任何時候,球被投出後,球停留在比賽區未達到防守隊員的範圍,這時裁判員鳴哨成死球並被判為短球,應交由防守隊執行罰球。

球

高球:進攻投球球離手後,必須至少在著地區或防守盲人門球區觸地一次,否則投球無效(投球隊員被罰)。

遠球:在球投出並觸地後,球必須在中立區至少觸地一次,否則此投球無效。

觸摸眼罩:任何場上隊員觸摸擋眼罩都將受到處罰,運動員在受罰情況下離開賽場時也不能觸摸自己的擋眼罩,否則將再一次給予處罰。如果在比賽途中,暫停或比賽中的任何中止期間運動員想要觸摸眼罩,必須要先徵得裁判員的許可,在得到許可後,要轉身背對賽場然後才可以接觸眼罩。

第三次投球:一名隊員只能連續投兩次球,在隊友投球前第三次投擲和任何其他投球,都將受到處罰。

非法防守:防守時,運動員應該使身體的任何一部分接盲人門球觸在本隊防守區內,否則將被認為非法防守。

個人非體育道德的行為:如果裁判員確定一名場上比賽隊員的行為是非體育道德的,那么這名隊員將受到個人處罰。而且,任何非體育道德的行為都可以導致取消比賽資格、驅逐出比賽場甚至取消參加本屆比賽的權利。如果裁判員認為這一情形是無可辯解的,被取消比賽資格的隊員,在比賽中將不得再替換。運動員任何有意的同比賽官員進行身體接觸將導致被取消比賽資格、驅逐出比賽場地。

噪音:任何隊員在投球時發出的妨礙防守隊員追蹤球的噪音,都將受到判罰。

全隊犯規

全隊延誤比賽: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將給予全隊延誤比賽的處罰。

規則規則

(1)一個隊沒有按裁判員發出的指令開始比賽;

(2)一個隊的行為妨礙了比賽繼續進行;

(3)一個隊在任何半場結束時替換了隊員,而沒有告知裁判員;

(4)一個隊在要求第四次暫停時;

(5)一個隊在要求第四次換人時。

全隊非體育道德的行為:如果裁判員確定教練席上有隊員做了非體育道德的行為,那么將給予那個隊集體處罰;而且,如果裁判員認為這情形是無可辯解的,任何非體育道德的行為者將導致被取消比賽資格、驅逐出比賽場地甚至取消以後參加比賽的權利。

10秒:某隊防守時觸到球後,必須在10秒鐘內將球投出,否則將判為10秒犯規。

非法指導:除了暫停和每半場結束之後外,教練席上任何人不能對場上隊員進行任何方式的指導。否則,將對該隊進行處罰。同場比賽中出現第二次非法指導,該指導人將被請出館外。

項目特徵

盲人門球運動是根據盲人視力障礙特點而專門設計的一項集體球類項目,它需要運動員根據觸覺來確定自己在場上的位置、方向;根據聽覺來判斷球的方向、速度,從而迅速做出反應。這項運動的形式適合於盲人視覺功能障礙的局限,集安全性、競技性、觀賞性於一體,既突出運動員個人技術又強調團隊配合。有人作了這樣的比喻:“盲人門球運動是一項球似籃球,球門似足球,而擲球動作像保齡球的運動。”

項目歷史

人門球(英文是“Goalball”),1946年起源於德國和奧地利。早期的盲人門球運動以康復娛樂為目的,為失明的患者發明的一種集體遊戲活動,因其活動的內容適合於盲人的特點而逐漸得到發展,多流行於歐美國家。
1976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的第5屆殘奧會上,盲人門球運動第一次被列入表演比賽項目,當時只有男隊參加了比賽,奧地利隊取得冠軍、前西德隊和丹麥隊分別獲得第2名和第3名。1980年第6屆殘奧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84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7屆殘奧會上,女子盲人門球作為正式項目列入比賽。這屆殘奧會的女子盲人門球比賽,美國隊獲得金牌,加拿大隊取得銀牌,丹麥隊取得第3名。
1978年,開始舉辦世界盲人門球錦標賽,首屆錦標賽在奧地利舉行。此後,每4年舉辦一屆。1980年,國際盲人運動協會(IBSA)成立,其宗旨是組織和發展盲人的體育活動。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國際盲人運動協會的成立,積極地推動了盲人門球運動的發展,在這些國家每年都舉辦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及各種邀請賽。2004年,雅典殘奧會盲人門球比賽已有120名運動員參加,其中包括12支男隊和8支女隊。
第13屆殘奧會盲人門球項目設定第13屆殘奧會盲人門球比賽分為男子項目和女子項目。

參賽運動員的分級

盲人門球盲人門球比賽
在殘疾人奧運會的競賽組織工作中,對參賽運動員進行醫學功能分級是競賽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據運動員的功能能力進行系統的醫學功能分級,是殘奧會有別於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特點。

進行醫學功能分級的宗旨在於維護體育的公平競爭原則,提高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競爭性。通常情況下,在比賽之前和比賽過程中對參賽選手進行分級鑑定

在殘疾人奧運會的任何項目中,只要涉及盲人運動員的醫學功能分級,均為3個級別且級別標準相同。具體標準如下:

B1級:雙眼無感光,或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離、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認手的形狀。

B2級:視力為從能識別手的形狀到0.03和/或視野小於5度。

B3級:視力從0.03以上到0.1和/或視野大於5度小於20度。

進行醫學分級檢測時,測試的視力應為最佳已校正的視力。凡使用隱形眼鏡或其他視力校正鏡的運動員,在檢測時均應佩戴。但在比賽時,場上隊員無論是B1級還是B3級一律戴眼罩參加比賽,而不允許佩戴眼鏡或隱形眼鏡。

運動員只有符合具體的比賽分級要求及已確定的國際級別才有資格參加殘奧會。部分根據相關規定已經進行了醫學功能分級檢測並獲得永久分級確認資格的殘奧會運動員,可直接參加競賽而不需再接受醫學功能檢測的複查。但是多數運動員需要在賽前和比賽過程中接受醫學功能分級檢測的初檢和復檢。

觀賽禮儀

盲人門球盲人門球觀眾
盲人門球是一項具有觀賞性的對抗項目。由於參賽運動員都是視力殘疾人,且在比賽中全部帶眼罩,運動員完全憑藉聽力判斷來球方向,然後做出防守動作。所以在觀看盲人門球比賽時,由於這種運動的特殊性,觀眾一定要注意加油和鼓掌的時機。在運動員比賽中要保持絕對的安靜,以免影響場上運動員對來球方向的判斷。而運動員得分後觀眾再喝彩歡呼則表示對他們的鼓勵。例如,雅典殘奧會的比賽現場讓人感受到的是濃濃的人文氣息與文明的賽場氛圍。在盲人門球比賽中,當比賽現場需要安靜時,志願者會舉起一個牌子向觀眾示意,觀眾就會非常配合,保持安靜;而當一方進球後,現場會立即播放歡快的音樂,觀眾也會跟隨音樂一起有節奏地。

中國門球名單

領隊:潘國新(浙江
教練員:
邵寶林(北京)
王強(浙江)
翻譯常耀華中國殘奧管理中心新聞宣傳部副部長
男運動員:5人
蔡長貴:男,23歲,浙江省運動員,B1級。
姚永全:男,19歲,北京市運動員,B2級。
鮑道磊:男,18歲,上海市運動員,B2級。
陳亮亮:男,22歲,浙江省運動員,B2級。
楊春宏:男,19歲,雲南省運動員,B3級。
女運動員:5人
陳鳳青:女,21歲,雲南省運動員,B2級。
王瑞雪:女,19歲,山東省運動員,B2級。
平亞娟:女,22歲,河南省運動員,B2級。
王沙沙:女,20歲,江蘇省運動員,B1級。
王錫潤:女,20歲,浙江省運動員,B2級。

獲得榮譽

  1.在2008年9月份舉行北京殘奧會盲人門球比賽上,中國男隊奪得金牌,女隊以一分之差憾負美國隊而屈居亞軍,但實現了中國女子盲人門球獎牌零的突破。

2.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上中國女子盲人門球隊以全勝的戰績獲得了冠軍。

  3.2010年CCTV體壇風雲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中國女子盲人門球隊獲得“年度殘疾人體育精神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