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鈞窯

綜述

盧鈞產生於清朝晚期。那時,由於世界列強的入侵,各地的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隨之進駐,使當時的古玩業迎來了一個繁盛時期。收藏鈞瓷也盛極一時,不少古玩商到處高價搜購鈞瓷,當時禹州神後鎮的陶工盧振太、盧振中及子侄輩、天福、天恩、天增兄弟等人受其影響,立志恢復鈞瓷,他們跋山涉水、不辭勞苦、尋礦找料,經過多年反覆試驗,在光緒初年,終於用風箱小爐燒成了小件仿宋鈞瓷。後又經盧家第三代傳人廣同、廣東、廣華、廣文等人進一步追求、探索、苦苦研究試驗多年,終於在光緒末年燒成了能與宋鈞媲美的小窯盧鈞,因用小爐燒成故稱爐鈞,又因各種工藝、配方為盧家獨創,所以又稱盧鈞。其成品精美異常,曾被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誤作宋鈞收藏。

盧家為鈞瓷的恢復、發展投入了幾代人的心血,功不可沒!盧鈞更是鈞瓷百花園中一顆璀燦明珠,可直到現在仍停留在“十窯九不成”階段,一窯每次只能燒1--3件小品,並很難燒成,成品中完整無暇的更是鳳毛麟角,因而成了鈞瓷界夢寐以求的珍瓷。

盧鈞窯

中國鈞瓷興於唐盛於宋,之後經歷千年的生死沉浮,特別是斷代500年之後,已經面臨滅絕的危險。
而到了1879年(清光緒五年)盧鈞窯創立,使斷代500年宋鈞完美復原,開創了中國鈞瓷近代史。
河南省博物院《鈞瓷大事記》史料記載:盧鈞窯曾為慈禧太后60大壽燒制“禹貢九鼎”等共36件壽禮,也曾於1915年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並勇奪金獎。
130多年以來,盧鈞窯曾三次挽救中國鈞瓷,並制定鈞瓷行業技術體系;盧鈞窯始終銘記祖先遺訓:堅持追求瓷道純粹美學以及高古雅致藝術風格。
作為清皇室御用窯口,盧鈞窯也是惟一在產的古窯瓷,故業內流傳“談鈞瓷離不開盧鈞,說鈞瓷繞不開盧家”之說。
盧鈞工藝以及盧鈞窯堪稱中國鈞瓷史上最偉大的創造,也是最廣為使用和模仿的珍稀名瓷。

歷史淵源

清末

鈞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傑出代表作之一,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始於唐代而盛於北宋,因戰亂頻仍到明初鈞瓷工藝終於失傳斷燒,這個空白期延續至清末盧鈞窯興起為止,歷時五百餘年。

1879年(清光緒五年),神垕陶瓷藝人、現代鈞瓷工藝奠基者盧振太於神垕創建盧鈞窯,窮盡畢生之力,終於成功恢復傳統鈞瓷工藝,更由其子盧天福、盧天增、盧天恩獨創“盧鈞”秘法,自元末至清代斷燒500餘年的中國鈞瓷自此重生。

鈞瓷世家盧氏燒造鈞瓷,除在粗瓷窯內搭燒仿雨過天晴器外,主要是用風箱爐小窯還原高溫燒成,故稱“爐鈞”,又因出自盧家藝人之手,也稱“盧鈞”。其精上製品五彩燦爛,玉潤晶瑩,有的可與宋鈞媲美。其作品如折邊盤,乳釘罐,天青釉加紫紅彩,異精美,曾流入英國大不殉顛博物館誤作“宋鈞”珍藏。故有文獻記載:“禹縣神垕鎮藝人盧廣同、盧廣文等兄弟,善仿宋鈞,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亂真。”上海、開封古玩店常把盧鈞誤作宋鈞收購。---《鈞瓷史略》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盧鈞窯受河南巡撫命燒造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壽禮。1894年,包括鈞瓷爐、瓶、盆、樽、洗、壽桃、佛手等三十六件鈞瓷壽禮及仿製的國器“禹貢九鼎”進京。自此,鈞瓷再進宮廷。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神垕瓷窯商號集資重修伯靈翁廟(窯神廟)及戲樓,盧振太長子天福燒造兩件鈞瓷獅子馱寶瓶,置於窯神大殿和戲樓正脊之上,並銘記於《重修大殿暨戲樓道房碑序》中。銘文曰:“盧天福敬獻大殿戲樓鈞瓷寶瓶”。

 民國

1915年,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選定神垕盧氏為公私合營的鈞興公司燒制之鈞瓷共1200餘件,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The1915PanamaPacificIntemationalExposition)。
萬國博覽會萬國博覽會

據《禹州縣誌》記載,參展的鈞瓷品有:大鼎、大爐、中爐、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尊、出號大盆、大花盆、中花盆、二號中花盆、八卦洗、蝙頭香爐等。這些產品系鈞興公司盧天福、盧天恩、盧天增兄弟率領工匠燒制,計上千件。

1914年6月初,和全省送展的產品一樣,鈞瓷先送到當時的省城開封,進行試展,從6月15日至25日展出10天。其間,農商部派企事邢端、技士郭敬前來審查商品,先後選定包括鈞瓷在內的出國參賽的商品350餘種。1914年12月6日,參賽物品裝上美國輪船“蒙古利亞”號,駛往舊金山。
在博覽會上,全世界冀望已久的鈞瓷燒造工藝終於再現世間,引發巨大轟動,並獲河南省8塊金獎之一(獎牌因戰亂流失),國際鈞瓷熱再次興起。

流失的金牌流失的金牌

1941年,國民黨十三軍官兵搶劫神垕盧家,將其珍藏鈞瓷搶劫一空,盧鈞窯破產。鈞瓷藝人飽受自然災害和反動勢力壓迫之苦,生活悽慘,中國鈞瓷產業和再度停產。

1944年5月,日軍攻陷神垕,盧鈞窯4代傳人盧水珍(瑞臻)刺殺偽鎮長,身披血衣投奔國軍抗日前線抗擊日寇,解放戰爭期間為解放軍收編,1952年以解放軍人身份退伍回歸神垕,重持鈞瓷舊業直至1952年去世。

 新中國集體化時期

新中國建立後,在周總理親自關懷下,經老藝人和專家、學者艱苦努力,生產再次恢復。特別是1950-1970年代共和國鈞窯恢復研製和生產早期,神垕盧家舉族投入其間,和同仁共同來研究完成周恩來總理下達的任務,當代中國鈞瓷工藝終於在神垕盧家開創的“盧鈞”基礎上開花結果,漸成完備的當代中國鈞瓷工藝科技、文化體系。

建國以來的當代中國鈞瓷藝人基本都能從神垕盧家創始藝人那裡尋找到師學淵源,神垕盧家藝人和同任直接間接地培育出了龐大的當代中國鈞瓷藝人群落:以盧氏第三代藝人盧廣文、盧廣東、盧廣華、盧廣同、盧廣學等諸鈞瓷宗師門下英才濟濟、大師輩出,包括參與共和國鈞瓷恢復研製和生產的藝人任堅、劉振蒼、苗才娃、曹保財、張廣木、周有、王光振、劉國安、孔鐵山、傅清臣、劉國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劉富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志,一直到中國的鈞瓷泰斗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以及以後的當代中國鈞瓷百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大師,都是神垕盧家藝人及同任的直接或間接後傳。

當代市場化時期

1977年之後,神垕盧家後人也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走上了市場化道路。然而既然脫離了國營體系,如何將世代積累的配方秘法和燒制經驗變為迎向世界的好作品,資金成為了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盧鈞窯品牌逐漸走上了“以瓷養瓷”的道路。

80年代初,盧鈞窯第六代傳人盧志軍(盧三)在自家宅基地建起窯廠燒制瓷器,當時年輕的盧志軍敏銳的意識到在剛剛改革開放、國民整體經濟條件不富裕的情況下,完全依靠鈞瓷這種高端工藝品支撐長期的研燒恐怕難以為繼,於是開闢了一條“以白瓷養鈞瓷”的道路,靠大量的生產日用白瓷的利潤來支撐鈞瓷和“盧鈞”瓷種繼續研發的長期投入。

1988年,盧志軍註冊成立股份制陶瓷公司,為完全家族持股性質,命名為“神垕三星瓷業”,即代表了和神垕盧家交集百年的三個歷史品牌:“盧鈞窯”、“盧鈞”瓷和“鈞興”品牌。
“以瓷養瓷”模式至今已堅持30年。這是盧鈞窯品牌的鈞瓷和“盧鈞”產品能夠在當下業界無論質量、窯變極致和收藏性稱第一、以及逐步恢復長期失傳的各種珍稀釉色的根本所在。

傳承譜系

盧鈞窯家族至今已傳承至第七代,傳承接續表主要如下:
第一代:盧振太盧振中
第二代:盧天福盧天增盧天恩
第三代:盧廣東盧廣同盧廣華盧廣學盧廣文等
第四代:盧瑞臻
第五代:盧忠信
第六代:盧志軍
第七代:盧鵬飛
盧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復鈞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縣,少年隨父逃荒到神垕鎮定居,與胞兄振中當陶工兼務農業。

清光緒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間發現許多瓷片,經雨沖刷,陽光照射,光彩奪目。他們撿回詢問老人,得知是鈞瓷殘片,頓生燒制鈞瓷之決心。二人四處奔波,學技術、找原料,進行試燒,因耽誤農活,再加生活困難,振中氣餒,與弟分居。振太意志堅決,典賣家產,廢寢忘食,繼續試燒,在臨終前,將三個兒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囑:“我是燒不成鈞瓷了,你們要接著幹下去,一定要燒製成功。”後來,他的兒子們繼承父志,終燒成功,為恢復鈞瓷做出重大貢獻,被稱為神垕“鈞瓷世家”。

清光緒五年(1879年),盧振太、盧振中兄弟,在田間發現許多經雨水沖刷後顯得格外鮮亮、晶瑩的瓷片,便撿了一些回去問鎮上的老人。當得知是心儀已久的鈞瓷碎片時,他們遂萌生燒制鈞瓷之意。二人四處奔波,學技術、找原料,進行試燒。盧氏先祖盧振太雖然傾盡畢生心血,依然沒有看到魂牽夢繞的鈞瓷,在臨終前囑咐自己的三個兒子天福、天增、天恩繼續試燒,三個兒子繼承父志,終燒成功,為恢復鈞瓷做出重大貢獻,被稱為神垕“鈞瓷世家”。

盧天福(1855~1900年),盧振太長子。才智過人,勇於創新,在父親試燒的基礎上,不辭辛苦,繼續努力,甚至變賣家產亦在所不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燒出仿古鈞瓷雨過天晴器。後又深究原理,和識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製抹紅、飛紅、大火藍加彩等工藝。開始時,彩斑暗淡,後經改進配方,終獲成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靈翁廟戲樓落成,他獻鈞瓷寶瓶一件,安裝於戲樓屋脊之上。

盧天增(1858~1918年),盧振太次子。擅長制匣缽和燒窯,在家和長兄三弟一起燒造鈞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廣權興辦鈞興公司,他協助弟弟天恩燒成不少好的鈞品。

盧天恩(1862~1925年),盧振太三子。擅長造型、配釉和燒制,在用風箱爐燒制鈞瓷方面經驗豐富。他能掌握火候,預測窯爐溫度變化,眼看爐內火焰,便知火溫高低,甚至能斷定再拉幾下風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燒鈞品,大都晶瑩玉潤,色澤純正。1903年燒出一件金斑閃爍、五彩滲化的鈞瓷壽桃,人人讚賞,開封一古董商聞訊趕來以300銀元購去。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曹廣權在神垕創辦鈞興公司,天恩擔任領作匠師.從事鈞瓷研製。曾燒出不少精品,為宮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天恩率領鈞瓷名師趕製一批鈞瓷參展,使失傳已久的鈞瓷又聲震海外。

盧廣學(1878~1935年),盧振太長孫,盧天福之子,自幼追隨父輩學習鈞瓷製作工藝。盧廣學善於學習、性格堅毅,尤其善於分辨原料和窯爐溫度氣氛控制,其燒制出的作品五光十色、綺麗靈動,為鈞瓷的恢復特別是色彩變化控制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

盧廣同(1885~1950年),盧振太之孫。廣同博才多藝,能寫善畫,書法功底深厚,善顏、王、歐、柳諸體,許多人登門求字,他的繪畫精細逼真,寫生神速。盧廣同還善於雕刻,對宋鈞造型仿製甚佳,借古傳今,形神兼備,端莊凝重,類多樣美。所制梅瓶、虎頭瓶、觀音瓶、平沿筆洗、玉壺春等器物,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盧廣東(1890~1977年),男,禹縣神垕鎮南大街人。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第二屆委員會候補監事委員,河南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廣東出身鈞瓷世家,因家貧無力求學,8歲即跟父輩學習燒制鈞瓷,12歲已成為得力助手,17歲已能掌握鈞瓷製作工藝。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鈞瓷的恢復和發展,1955年,廣東被神垕第一瓷窯生產合作社(後來的禹州市鈞瓷一廠)請回從事鈞瓷研製。1955年,年逾花甲的盧廣東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了朱德委員長等領導人的接見,倍受鼓舞。經過208次的試燒,終於在粗瓷窯內搭燒成瓜皮綠和天藍色膽瓶等第一窯鈞瓷。1958年,盧廣東和幾十名鈞瓷藝人,在專家的指導下,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燒制了直徑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鈞瓷陳列品。1962年,盧廣東又到北京、廣州、景德鎮遍取百家之長,經上千次試驗,終於使鈞瓷達到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境界,小批量產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國。1973年秋季廣交會上150種鈞瓷20萬件被搶購一空。1977年,87歲的盧廣東,懷著他奮鬥一生終於恢復了鈞瓷技藝的滿足離開了人世,輕工部、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第二輕工業廳都發來唁電悼念,為銘記他的功績,在獲國家“金杯獎”後,禹縣鈞瓷一廠又授予他“功績永存”的鏡匾,由家屬保存。

盧廣華(1894~1955年),幼年隨祖父學藝,18歲即精於陶瓷造型、配釉、燒成等工藝。1929年,被禹縣職業中學聘為陶瓷技師。因文化水平低,不善傳教,特別是窯變神奇,學生短時間掌握不了,官府競以“藏奸保密,教學不力”為名,將其逮捕入獄,後經多方營救,得以保釋。1936年夏,禹縣職業中學改名陶瓷職業學校,由縣城遷往神垕鎮,又聘請盧廣華為技師,講授陶瓷課,傳授鈞瓷技藝,培養了不少藝徒。

盧廣華在造型、釉色、燒成、制匣缽方面技藝嫻熟,特別是造型和釉色有獨到之處。所制鈞品,樣多式古,色澤秀麗,細膩柔和,精緻淡雅。他擅長天藍和天青釉,其中天藍色釉色純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龜甲;天青色如萬里無雲的晴空,細膩柔潤,可與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盤、花瓶等。其仿宋鈞瓷,神真形切。盧廣華在鈞瓷剛剛恢復的1955年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遺作折沿盤為國家珍藏。

盧廣文(1894~1962年),精通鈞瓷配釉和燒制方法,勇於在實踐中打破常規,創新立異。新中國建立前他為恢復鈞瓷費盡心機,甚至不惜變賣家產,還不斷遭受反動派的欺辱。新中國建立後,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窯生產合作社(即禹州市鈞瓷一廠)積極投入鈞瓷恢復事業,日夜操勞,獻秘方傳技術。1956年與陶瓷專家沈明陽先生密切合作,經多次調試釉料比例,尋找較好呈色配方,創製出新型攪紅釉。繼而又研製成魚肚白,硃砂紅和藍釉帶彩斑等,使鈞釉配方技藝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觀察火溫,極為準確,人稱一絕。盧廣文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1962年病故。

盧瑞臻(1901~1955年),盧天福長孫,一生頗為傳奇。盧瑞臻身材修長偉岸,性格聰敏勇猛,嫉惡如仇。自少年讀書識字、研習鈞藝,同時精煉國術搏擊。1944年5月日軍攻陷神垕後,盧瑞臻憤於偽鎮長惡行,夜間執利刃潛入其宅刺殺得手,後身披血衣投奔國軍抗日前線抗擊日寇,解放戰爭期間為解放軍收編,1952年以解放軍人身份退伍,攜戰鬥獎章、軍刀、公文包等獎勵回歸神垕,重持盧鈞窯家業直至去世。

盧忠信(1922~2009年),盧瑞臻之子,自幼隨祖輩學習,尤善手拉坯、器形結構和釉色研製。盧忠信敏於學習,視野開闊,改革開發初期後在其子盧志軍(盧三)窯廠內擔任顧問、研發工作,歷經市場化時期盧鈞窯從作坊到公司化、從守舊復古到借鑑引進外地先進工藝的整個過程。

盧志軍(盧三),1958年生,陶瓷工程師。盧志軍痴迷於陶瓷研究,又具備一定的商業頭腦。從繼承盧鈞窯家業開始,盧志軍就敏銳的意識到鈞瓷的研發、特別是釉色配方燒制方面的實驗,需要長期穩定的大量資金投入。在當時的國民經濟條件下,私營的“邊實驗邊銷售”模式基礎既不穩固、盧鈞作品的高價值性恐怕也難以走向市場,盧志軍立即確定了“以白瓷養盧鈞”的模式,將神垕千年的鈞瓷、白瓷產業合二為一,一邊生產銷售白瓷,一邊以利潤支持鈞瓷研製,這個模式是至今盧鈞窯鈞瓷工藝穩步發展的立足所在。

盧鵬飛,

盧鈞窯第七代傳人盧鈞窯第七代傳人
1982年生,盧志軍長子,自幼痴迷陶瓷藝術,畢業於英國赫爾大學,兼具東西方視野,善於對世界各地陶瓷動向的掌控和新技術的引進,自2009年主持盧鈞窯的硬體全面升級改建工作,負責盧鈞窯的技術開發和品牌運營。

工藝特色

“盧鈞”瓷種

鈞瓷業界常言:“唯盧鈞與宋鈞為姊妹”,又有言:“千年鈞瓷百年盧”。
盧鈞是在盧鈞窯特殊釉色秘方的基礎上,以焦炭為燃料,以串煙捂火(高溫還原焰)的方法,用風箱爐燒造的高溫天然窯變鈞窯瓷器,故又稱爐鈞。
盧鈞以其神奇的五彩滲化、自然窯變藝術在鈞瓷藝術品中獨樹一幟,以其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成為鈞瓷領域中的一朵奇葩。盧鈞以自然、樸實為前提,強調天然窯變色彩之美,摒棄刻意的人為塗抹,反對矯揉造作和無謂的裝飾凋琢,完全以自然“窯變”而形成或綺麗繁複、或平和自然、或古樸雄厚的的色彩變化,多以不對稱性、自然性散漫於作品之中,同時以唯一性存在,有"盧鈞無雙、窯變無對"之稱。
盧鈞是在恢復和發展宋鈞官瓷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風格和自成體系的鈞瓷品種,是當代鈞瓷藝術最頂峰的代表作,與宋鈞官窯瓷開稱鈞瓷系中最為名貴者;因其工藝秘方由神垕盧氏清代所創,並發展出了獨特的流派風格,所以世稱“盧鈞”、“盧瓷”。
盧鈞又因用風箱爐小窯還原高溫燒成,遂又有稱“爐鈞”者,但此“爐鈞”又與南方鈞仿窯系的“爐鈞”有明顯區別:盧鈞(神垕爐鈞)是神垕盧家創燒的高溫自然窯變鈞釉瓷,屬北方鈞窯系,採取低溫素燒、高溫釉燒的二次燒成法,以高溫自然窯變著稱,是標準的傳統鈞瓷工藝;而南方爐鈞為低溫燒造,多施各種粉劑調色,為人工上色製作,溫度近於陶器。兩鎮爐鈞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盧鈞是以神垕鎮為中心的鈞瓷原產地的近現代高峰代表作,從清末到新中國,作為三次恢復鈞瓷生產的核心工藝基礎和參考藍本,盧鈞窯的盧鈞和各種鈞瓷工藝廣泛深入的影響了整個神垕鈞瓷行業的技術發展,技術影響基本覆蓋整個神垕鎮鈞瓷行業。
盧鈞秘方和核心燒制技術仍以家族方式在盧鈞窯內部代代傳承,並且更有多年的持續投入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又有盧氏家族直接或間接傳承的外姓弟子,模仿學習這一傳統燒制方法,總結經驗教訓,吸收長處堅持燒制。

“盧鈞”結構

盧鈞窯屬烘爐升煙式直煙窯。窯爐尺寸為:窯內直徑40cm,深50cm,窯底為爐箅,爐箅下為落灰坑,落灰坑為兩用,還可以鼓風升溫,燒窯時堵上,住火時抽開,以便清灰。
所使用燃料為爛炭(即大窯沒有燒透的炭渣—焦炭),燃燒火力強,一氧化碳濃度大,且系一次添加燃料直至燒成,還原氣氛系用加蓋捂火造成短期還原的辦法,較為有效。操作簡單,方便易行;結構簡單,易於築建。

燒成方法

窯底先鋪柴草,上加爛炭15—20厘米,上襯馬腳,以防匣底塌陷墮落。上釉後的產品加襯泥餅裝入匣缽內,將匣缽放置窯爐中心,加蓋防止灰渣進入匣內污染產品,用焦炭將其四周圍滿,與匣缽口平,在灰坑內點火。用風箱或風機吹風將焦炭點燃,去掉匣缽蓋並吹去灰塵,直到濃煙消失焦炭燃燒,窯口青煙飛至窯口且匣缽已發暗赤,再次吹去產品上的灰塵,將匣缽蓋蓋上,(匣蓋中間留一圓孔,以便觀察火色),不加蓋窯頂,待匣缽燒紅,煤煙出淨,小火約燒1小時,使坯體濕氣放淨,再加蓋活動窯頂。此時主要看火候是否達到830-8500C,最低要達到7500C,若匣缽變成紫色時,就把活動窯頂蓋上,待全紅時,把窯頂周圍用泥沙封上,用中火強行通風燒1-1.5小時,火色出現橘黃和光亮橙色時,溫度達到900-9500C,將窯頂噴火口用匣缽蓋上進行捂火還原,加大火力燒20-30分鐘,噴火口出現水銀珠回流和綠色火焰時,可立即移動噴火口蓋片至半啟半閉,轉入中性焰,直到燒成保溫15-20分鐘,停風停火揭開窯頂,讓其自然冷卻.整個燒成過程3-4小時即可完成.此種燒成方法為快速燒成,主要用肉眼直接看火升溫,亦可結合光學高溫計和釉錐對照進行.根據傳統經驗察看火色定溫的辦法簡單易行,且實效較好(溫度誤差為+200C).火色與溫度對照如下:
火焰顏色溫度
初赤4700C
黑赤5300C
暗赤6500C
全紅或櫻桃紅7500C
橘黃或光亮橙黃900-9500C
發黃或金黃1000-11000C
發白12000C
淺黃或光亮白色13200C
因鈞瓷為窯變成色,對氣氛極為敏感,較難控制,季節、天氣、溫度、大氣濕度等對其都有影響。所以說,“鈞瓷窯變貴在燒成,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屬於“火的藝術”,對於止火溫度和火色,老窯工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是很寶貴的:冬看白來夏看黃,春秋兩季火發渾。
盧鈞工藝是鈞瓷世家及鈞窯藝人長期實踐而積累起來的一整套燒成工藝方法,燒成快速、簡便易行。新中國建立後,在恢復鈞瓷的生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與景德鎮“爐鈞”燒成工藝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作為鈞瓷窯變色釉來講,盧鈞是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其色彩艷麗,玉潤晶瑩,變化奇妙,別具一格,實為大窯鈞瓷所不及,可與宋鈞媲美。
由於窯是升煙式直焰窯,活動窯頂操作方便,窯內上下溫差500C左右。因使用燃料為焦炭,火力足,氣氛純,耐力久,一次加炭,炭盡窯熟直至燒成,加上控制風力,強化通風,捂火還原易於控制,使窯內氣氛氧化-----還原交替進行,燒成工藝與古代接近,易於保溫。釉料中的物質元素間化學反應充分,晶體發育完美,產品著色豐富多彩,紅紫相間,青綠交錯,相映成趣。
盧鈞產品色彩鮮明,釉色肥潤,變幻莫測,妙趣橫生,堪稱高溫窯變鈞紅釉中的珍品,大件產品可燒約50厘米的大瓶,小件一次燒5-7件。時間短,成瓷快,屬於快速燒成範疇其工藝方法易於控制,且可連續作業,簡便易行,是值得推廣和保留的一個傳統鈞窯工藝。
盧鈞窯受打鐵爐的啟示,砌築簡單,成本低廉,高溫、低溫、氧化、還原,樣樣均可燒造,屬小型試驗窯。盧鈞高溫窯變銅紅釉的燒造成功,為鈞窯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石,開創了新的藝術境界,為中國鈞瓷文化書寫了一頁壯麗篇章。

歷史意義

盧鈞窯可謂是開創了中國鈞瓷近代史,歷史意義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於清末恢復了自元末明初失傳的鈞瓷燒制工藝,結束了鈞瓷生產歷時五百餘年的空白期,這也標誌著鈞瓷歷史的重新接續和近現代鈞瓷史的開端。
2.在繼承恢復後的北宋官窯鈞瓷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盧鈞”工藝流派,這是現代鈞瓷工藝體系的奠基。當下中國鈞瓷高端工藝的主流,主要承襲學習的就是盧鈞的傳統。
3.1894年(光緒二十年),盧鈞窯受河南巡撫田文烈、禹州知州曹廣權之命燒制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壽禮三十六件和仿製國器“禹貢九鼎”進京。這標誌著鈞瓷在繼宋、金、元之後,再進宮廷。
4.1915年,鈞興公司(公私合營)盧氏兄弟燒制的鈞瓷產品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代表著近代以來鈞瓷藝術走出國門的起始。
5.集體化時期,盧鈞窯家族舉族投身國家鈞瓷發展方略,奠定了現代鈞瓷工藝體系的基礎和框架,直接和間接的培養了諸多的國家級、省級鈞瓷大師、藝人群體。當代著名的鈞瓷藝術大師們,大多能從盧氏家族處追溯到直接的師學淵源。
6、在當代,堅持“以白瓷養鈞瓷”的策略,30年不計成本的持續投入研燒,借鑑和引進了多種國際先進的研究、實驗、記錄的技術,進一步的發展了“盧鈞”的工藝技術水平,成功恢復了多種失傳已久的珍稀釉色。

盧鈞窯賦

始於大唐,盛於北宋,靖康之變,命運多舛;
金元復燒,各地爭仿,元末明初,鈞窯漸遠。
光緒五年,神垕復甦,民國戰亂,又陷劫難;
建國之後,鈞窯恢復,改革開放,輝煌再現。
流轉千年,興衰幾度,嫡系古窯,唯有盧鈞;
始源1879,五窯之首,繼承宋鈞,冠絕百年。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玉潤晶瑩,道法自然;
神垕聖地,盧鈞無雙,鈞瓷一片,勝財萬貫。
唐王喜愛,宋宗鍾情,乾隆題詩,總理盛讚;
萬國博會,榮摘徽章,盧家鈞瓷,國際代言。
七代傳人,盧公鵬飛,崇尚共贏,廣結瓷緣,
百年品牌,厚積薄發,盧鈞崛起,福佑萬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