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鼓舞

盤鼓舞

中國漢代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時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

基本信息

簡介

盤鼓舞盤鼓舞

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獨舞見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地上排列7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穿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河南南陽許阿瞿墓漢畫像石,一女子梳雙髻,舞長袖,一足在盤上,一足在鼓上翩然起舞。群舞見山東濟寧畫像石,3個高鼻雅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5個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動作。山東隋家莊漢畫像石,一個戴花瓣式高冠的舞妓拉另一人上鼓,後面一人相推,帶有一定的情節。

漢代盤鼓舞畫像石(河南南陽出土)

盤鼓舞常常和百戲中的弄丸、跳劍、走索等同時演出,吸收了雜技的技巧,加強了舞蹈動作的難度;盤鼓舞還有女樂楚舞的特色,長袖逶迤、細腰婀娜的宮廷舞伎,技藝高超,能即興起舞,有“舞無常態,鼓無完節”之說,其表演達到瑰姿迭起,軼態橫生的美妙境地。漢代傅毅在《舞賦》中描寫盤鼓舞達到了“顯志”與“明詩”的境界,說明盤鼓舞在表現意境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就。

盤鼓舞有盛大的伴奏樂隊,在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上,有三席人伴奏,樂器有:、建鼓、、鐃、、排簫等,並有女歌者伴唱。

分類

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

獨舞

見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地上排列7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穿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河南南陽許阿瞿墓漢畫像石,一女子梳雙髻,舞長袖,一足在盤上,一足在鼓上翩然起舞。

群舞

見山東濟寧畫像石,3個高鼻雅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5個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動作。山東隋家莊漢畫像石,一個戴花瓣式高冠的舞妓拉另一人上鼓,後面一人相推,帶有一定的情節。

表演形式

盤鼓舞常常和百戲中的弄丸、跳劍、走索等同時演出,吸收了雜技的技巧,加強了舞蹈動作的難度;盤鼓舞還有女樂楚舞的特色,長袖逶迤、細腰婀娜的宮廷舞伎,技藝高超,能即興起舞,有“舞無常態,鼓無完節”之說,其表演達到瑰姿迭起,軼態橫生的美妙境地。漢代傅毅在《舞賦》中描寫盤鼓舞達到了“顯志”與“明詩”的境界,說明盤鼓舞在表現意境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盤鼓舞有盛大的伴奏樂隊,在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上,有三席人伴奏,樂器有:鍾、磬、建鼓、塤、鐃、瑟、笙、排簫等,並有女歌者伴唱。

古人情景描寫分析

漢代傅毅的《舞賦》以美妙的詞語讚美了群舞《盤鼓舞》。“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舞蹈開始時,舞者傳達給觀者的感覺是俯仰、往來皆在瞬間中完成,其雍容之姿,惆悵之韻,不可盡述其形象。隨之,舞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若翔若行,若竦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此時的舞姿依照節拍,手指身法皆應著鼓聲。看,“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瞬息萬變的舞姿讓觀者目不暇接,繞身若環的技巧讓手腳合併。舞者輕盈的似飛燕,機敏的若驚鴻。曼妙的舞姿閒緩柔美,變化中卻迅疾而又輕鬆。正是通過絕妙的舞姿,舞者傳達著自己的心志,“在山峨峨,在水湯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志在高山有巍峨之勢,意在流水有坦蕩之情。舞姿隨著心志變化,舞容亦依意而改變。歌中有詩,舞者通過表演而將其展現出來,“氣若浮雲,志若秋霜”。

在表演中,舞者次第而出,“摘齊行列,經營切儗。彷佛神動,迴翔竦峙”。行列變換有數,往來伸縮進退有度,仿佛群仙出動,恣意翱翔。“擊不致筴,蹈不頓趾”,手急速的敲擊著拍板,而腳也不停止的踏擊著鼓。突然踏擊的聲音戛然而止,靜如處子。等到舞者再度起舞,鼓聲急切。舞者或跳躍或低跪,或以手摩鼓,或以足踏鼓。身體彎曲,腰似彎弓,“纖縠蛾飛,紛猋若絕。超逾鳥集,縱弛歿”。象亂蝶在空中飛舞,象鳥疾速飛集,鬆弛舒緩十分自如。“體如游龍,袖如素蜺”,十分的美麗。舞蹈完畢後,舞者退回到行列中。“觀者稱麗,莫不怡悅”。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知跳《盤鼓舞》的舞者有著較高的技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