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國聯軍

遊戲《紅色警戒》中的盟軍

盟軍(Allied)
盟軍:由眾多西方已開發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他們的宗旨是保護自由國度的人民不受到侵略或恐怖主義的傷害,抵禦蘇聯和其他一些國家帶來的威脅。受過良好訓練,並配備有先進車輛的盟軍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適應全球各個戰場的挑戰。不過,他們依然希望能夠通過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儘管,女特種兵譚雅從不認同這一政策…… 組成 在《紅色警戒》(即一代)中: =組成:歐洲同盟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挪威,荷蘭,瑞士,丹麥,西班牙,義大利等,出場英法德) =領導者:馮·伊瑟林將軍 =宗旨:保護自由世界,對抗蘇聯紅軍對歐洲的入侵,擊垮史達林政府。 在《紅色警戒2》中: =組成: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加拿大等(遊戲過場勢力圖中可看出,出場參戰只有英美法德韓)。 =領導者:美國杜根總統、盟軍卡維利將軍 =宗旨:保護自由世界,反抗蘇聯對美國本土的侵略,粉碎蘇軍叛徒尤里的陰謀(資料片尤里的復仇)。 在《紅色警戒3》中: =組成:美、英、法、德、丹麥、荷蘭等等(過場電影中透露的信息),出戰方只有盟軍 =領導者:美國阿克曼總統、盟軍陸軍元帥賓漢 =宗旨:保護自由世界,打擊另外兩個世界強權——蘇維埃和旭日帝國(是昇陽帝國,即日本)

大戰時的盟國聯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盟軍

同盟國軍隊。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為德國、義大利(後轉為協約國)、奧匈帝國等。 與其對立的是協約國,協約國成員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等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盟軍 
同盟國軍隊。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國、加拿大(英屬自治領)、澳大利亞(英屬自治領)、衣索比亞、朝鮮等數十個國家。 與其對立的是軸心國,軸心國成員為德國、日本、義大利。並有少數國家擁護,如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 各國加入同盟國的時刻 波蘭: 1939年9月1日 英國: 1939年 9月3日 澳大利亞: 1939年 9月3日 紐西蘭: 1939年 9月3日 法國: 1939年 9月3日 尼泊爾: 1939年 9月4日 紐芬蘭: 1939年 9月4日 湯加: 1939年 9月4日 南非: 1939年 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 9月10日 丹麥: 1940年 4月9日 挪威: 1940年 4月9日 比利時: 1940年 5月10日 盧森堡: 1940年 5月10日 荷蘭: 1940年 5月10日 自由法國: 1940年 6月18日 希臘: 1940年 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 4月6日 蘇聯: 1941年 6月22日 圖瓦: 1941年 6月25日到1944年 10月11日 巴拿馬: 1941年 12月7日 菲律賓: 1941年 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 1941年 12月8日 多米尼加共和國: 1941年 12月8日 薩爾瓦多: 1941年 12月8日 海地: 1941年 12月8日 宏都拉斯: 1941年 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 12月8日 美國: 1941年 12月8日 中國: 1941年 12月9日 瓜地馬拉: 1941年 12月9日 古巴: 1941年 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 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 5月22日 巴西: 1942年 8月22日 衣索比亞: 1942年 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 1月17日 玻利維亞: 1943年 4月7日 伊朗 1943年: 9月9日 義大利: 1943年 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 1943年 11月26日 賴比瑞亞: 1944年 1月27日 羅馬尼亞: 1944年 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 1944年 9月4日(脫離軸心國) 保加利亞: 1944年 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 1944年 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 1944年 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魯: 1945年 2月12日 烏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內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 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 8月9日 註:澳、新、紐、加等地區當時均為英屬自治領或殖民地,受英方調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