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氣凌人[漢語詞語]

盛氣凌人[漢語詞語]

盛氣凌人,亦作“ 盛氣臨人 ”。謂以威嚴或驕橫的氣勢壓人。今多用作貶義。 宋樓鑰《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汪公行狀》:“時戶部侍郎 李公 椿年 建議行經界,選公為 龍游縣 覆實官,約束嚴峻,已量之田隱藏畝步,不以多寡率至黥配,盛氣臨人,無敢忤者。”《元詩紀事·趙孟頫》引 元 楊載 《趙孟頫行狀》:“ 李 ( 葉李 )論事厲聲色,盛氣凌人,若好己勝者,剛直太過,故多怨焉。”

基本信息

漢語成語

拼音

shèng qì líng rén

解釋

盛氣:驕橫的氣勢;

凌:欺壓、欺負。

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出處

①清·曾國藩《求闕齋語》:“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盛氣凌我。”

②紀伯倫·《組歌》-(雨之歌):“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

③清·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端邸挾貴倚勢,盛氣凌人,漢大臣中,稍有才具者,必遭忌克。

④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共產黨員決不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以為自己是什麼都好,別人是什麼都不好。”

⑤老舍的《林海》中:“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目中無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咄咄逼人、狂妄自大、驕傲自大、頤指氣使

反義詞

平易近人、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大智若愚、和藹可親、平易近民

燈謎

大怒傷身體

成語故事

戰國時趙太后輔佐年幼的趙孝成王執政,秦國趁機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趙太后不肯。大臣觸龍求見,趙太后裝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觸龍入情入理的開導終於使趙太后同意齊國要求。

連環畫

盛氣凌人

①典源《戰國策·趙策四》戰

國時,趙惠文王去世,趙太后輔佐年幼的趙孝成王執政。

②秦國趁機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提出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才肯出兵相救。

③趙太后堅決不同意,並怒氣沖沖地對大臣們說:“誰再主張派長安君去當人質,老婦必將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

④大臣觸龍求見,太后知其來做說客,很是厭煩,顯出盛氣凌人的樣子,傳他進見。觸龍陳述利弊:“太后愛兒子,封他高官厚祿,而不讓他為國立功。一旦太后有個好歹,長安君如何在趙國立足?”最後終於使趙太后同意了齊國的要求。

1 1
2 2
3 3
4 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