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湯

益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類證治裁》卷二。具有滋陰降火,斂汗固表之功效。主治里虛,盜汗有熱。症見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臨床常用於陰虛勞損所致咳嗽吐血,潮熱盜汗,夜夢遺精等症。

歌訣

益陰熟地山萸山,麥味地骨澤苓丹,白芍蓮子燈心草,腎陰虛火盜汗痊。

組成

生地12g,山萸肉9g,山藥9g,茯苓9g,丹皮9g,澤瀉9g,麥冬9g,五味子4.5g,白芍9g,地骨皮9g,蓮子9g,燈芯3扎。

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煎服,一日一劑,分3次服。

功用

滋陰降火,斂汗固表。

主治

里虛,盜汗有熱。

方義

本方是滋腎陰清熱斂汗的方劑。由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成,主治腎陰不足,虛熱內蒸,肌表不固所致的盜汗有熱。方以六味地黃丸滋腎固精為主,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義,以蓮子代茯苓,可增養陰斂汗之力。佐以麥冬、五味子、白芍養陰安神,酸澀斂汗,地骨皮、燈心草清心退熱。本方以養陰清熱、斂汗並進,而重在補腎益陰,使陰津充、虛熱清而汗自止。

運用

診斷要點: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臨床常用於陰虛勞損所致咳嗽吐血,潮熱盜汗,夜夢遺精等症。

加減化裁

氣虛,加人參。

附註

此由八仙長壽丸加減而成。

附方

名稱:補元益陰湯

組成:熟地三錢,當歸、生地、棗仁各二錢,白芍、甘草、茯神各一錢,麥冬一錢五分

主治:陰虛耳閉,嗽唾呻吟,肌骸骨痿,腰折

出處:《慎齋遺書》卷七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盜汗由陰虛不能內營斂藏所致者多,且每每有火,蓋陰虛易生內熱之故。一般治療均用當歸六黃湯,其方苦寒配合甘溫,甘寒配合辛溫,而苦寒與辛溫之力復勝過甘溫、甘寒,因此顏多流弊。本方純甘壯水,以制虛火,略佐酸斂清泄,標本兼顧,和平穩健,投輒獲效。然而火旺者究嫌清降之力不足,還以當歸六黃湯為宜。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診余舉隅錄》:“……切其脈,濡而數,審是病由內熱,有熱不除,陰液受耗,故至陽氣發動時陰不濟陽,蒸而為汗。用益陰湯加味治之,數劑即愈。……曾請治於西人,飲以藥水,似效又不甚效,來延余診。脈象左部弦數,知是肝陰不足,與以益陰湯加味,投劑輒效。”

中藥方劑之益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