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口腔炎

皰疹性口腔炎

皰疹性口腔炎,病症名。口腔炎的一種。由皰疹性病毒引起。在齒齦、頰黏膜、舌及上齶、咽部出現小皰疹,皰疹潰破後成為潰瘍,上有淡黃色的分泌物覆蓋,旁邊有一圈紅暈。因口腔潰瘍引起劇烈疼痛,小兒常常會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兒流口水現象。皰疹性口腔炎為單純皰疹病毒所致。出生時可經產道感染而皰疹性口腔炎。

基本信息

簡介

由皰疹性病毒引起,在齒齦頰黏膜、舌及上齶、咽部出現小皰疹,皰疹潰破後成為潰瘍,上有淡黃色的分泌物覆蓋,旁邊有一圈紅暈。因口腔潰瘍引起劇烈疼痛,小兒常常會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兒流口水現象。
治療皰疹性口腔炎,主要是控制感染,可用三氮唑核苷或口服板藍根沖劑,保持口腔清潔,以修復創面,緩解疼痛,此外應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

基本概述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變限於局部如舌、齒齦、口角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見於嬰幼兒。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於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或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導致口炎的發生。目前細菌感染性口炎已經很少見,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經常見到。皰疹性口腔炎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見於1—3歲小兒,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從患者的唾液、皮膚病變和大小便中均能分離出病毒。

臨床表現

皰疹皰疹

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後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軟齶、舌和咽部。由於疼痛劇烈,患兒可表現拒食、流涎、煩躁,所屬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周。
該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鑑別,後者大都為柯薩起奇病毒所引起多發生於夏秋季。常驟起發熱及咽痛,皰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齶,有時見於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此點與皰疹性口腔炎迥異。

治療方案

1、經常保持新生兒的口腔衛生,多飲水、禁用刺激性藥物,預防口腔炎症。
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潰瘍疼痛嚴重者,可局部塗2%利多卡因止痛,保證患兒充分哺乳,以滿足其熱量和水分。局部可塗皰疹淨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
4、應注意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以修復創面,緩解疼痛。可先用0.9%NS或2%SB徹底清潔口腔,特別是潰瘍部位後局部塗上聚肌胞;為緩解患兒進食時疼痛,可於進食前10-15分鐘用2%利多卡因塗口腔。
5、為預防繼發感染可塗2.5%—5%金黴素魚肝油。疼痛嚴重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塗抹局部。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發熱時可用退熱劑,有繼發感染時可用抗生素。
6、治療皰疹性口腔炎,主要是控制感染,可用三氮唑核苷或口服板藍根沖劑,保持口腔清潔,以修復創面,緩解疼痛,此外應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

皰疹性口腔炎危害

皰疹性口腔炎的風險闡發一、皰疹性口腔炎也叫做純真性皰疹口腔炎,這類病一般高發於冬天,2歲之前的嬰幼兒發病率較高。發病的部位多在口唇內、舌尖和舌體咽齶部,它是由病毒所導致。
皰疹性口腔炎的風險闡發二、患有皰疹性口腔炎的嬰幼兒,往往在發病的前2-3天,體現為焦躁不安,高燒,流涎水,吃工具時哭鬧,甚或者不願吃。別的,還體現為頜下淋逢迎腫大,口腔黏膜發紅,用手壓按時褪色,並且有大小不等於的紅色斑疹。病情接續成長,紅色皰疹上會有結果團的小水皰兒,形狀就像大頭針帽大小,透明,潰爛面有白的色彩的工具滲出來。
皰疹性口腔炎的風險闡發三、皰疹性口腔炎是路程經過過程飛沫流傳廓張的。當小兒吸進帶有皰疹花柳病毒的飛沫,加上身板抵當力削弱,就容易傳染髮病,尤其是在嬰兒託管所和幼稚園孩子比力集中,互相接觸比力密切的情況,要是有一個孩子發病,又沒有實時發明,就容易傳染風行。

注意事項

注意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為宜。如牛奶、米粥、果汁等。忌食海鮮、香菜等發物,可把100-150克小白菜洗乾淨後用煎水,然後把菜水給寶寶服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也可用淡鹽水漱口。在醫生指導下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