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皓首學術隨筆》里的一篇。

基本信息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簡介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皓首學術隨筆》系列叢書稱為“學術隨筆”。所收各篇,門類繁多。這套書敘事謹嚴有據,文筆條暢清新,給人以大量的知識,開拓思路。讓一些文史知識分子從呆板的純學術舊框框中跳出來,發揮其啟迪民智,傳播文化的功能。

該書為“皓首學術隨筆叢書”之“任繼愈卷”。書中內容分哲學編、佛教編、道教編和雜文四部分,多為任先生從事中國哲學、佛學、道教研究的精彩學術短文、序言等。

基本信息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

書名: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

ISBN:710105216

作者:任繼愈

出版社:中華書局

定價:32

頁數:311

出版日期:2006-10-1

版次: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年出生於山洪省平原縣。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41年獲碩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中國宗教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四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等,主編《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已出版四卷)、《中國佛教史》(八卷,已出版三卷)、《宗教詞典》、《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中華大藏經》、《中國首都史》、《道藏提要》、《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等。

內容簡介

在中華書局的紀念會上,鄧薛三說過,中華書局興旺發達,說明中華文化的興旺,中華書局和中國文化共命運,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中華文化出版建設是中國興旺的一面鏡子。

中國由一個半殖民地的貧困落後的舊中國建成新中國,中國人才真正站起來了。舊中國培養的知識分子,歷次“運動都是被批判的對象,有的受到不公正的遭遇,以至更大的不幸,但他們對此無怨無悔。從他們身上看到經歷了新舊社會的愛國的骨氣和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

目錄

自序

哲學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中華民族文化看中國哲學的未來

朱熹宗教

主敬、慎獨與坐禪

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

《中國儒教論》序

璀璨中華文化之花的母樹——《十三經》

認識論的起點

——《孫子兵法》序

用歷史說明宗教

——《宗教小詞典》序

唐宋以後的三教合一思潮

武則天與宗教

《世界宗教叢書》總序

佛教編

從佛教到儒教

——唐宋思潮的變遷

佛教向儒教的靠攏

介紹《中國佛教宗派叢書》

關於編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意義

中華大藏經總目》序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禪宗哲學思想略論

農民禪到文人禪

南北禪宗異同

南北朝佛教經學的中心議題——心性論

南朝晉宋間佛教“般若”、“涅槃”學說的政治作用

道教編

《道藏提要》序

《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本序

老學源流

關於《道德經》

要重視道經研究

道教圖冊序

雜文編

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古代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值得借鑑

從兄弟民族宗教看古代中國文化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不可分

從“書同文”到“語同音”

漢字識繁用簡的必要與可能

重讀《阿Q正傳》

沙灘紅樓老北大雜憶(之一)招考新生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

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

馮友蘭學記》序

湯用彤先生和他的治學方法

賀麟先生

一代大師因小見大

初小老師曹景黃

北平大學附屬高中

書法與物質條件

人才湧現的條件

知人論世

——人的社會地位與社會作用

評馬學良等彝文《勸善經》譯註

二十世紀的文化國恥

“綠色音樂”還能聽到嗎?

修訂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現實意義

——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談話

書摘

從中華民族文化看中國哲學的未來

文化的精華部分,集中表現為哲學。我們撰寫的《中國哲學發展史》給中國哲學史定義為“中國哲學史是中華民族的認識史”,這個看法提出已有十年,現在仍然沒有改變。

根據多年來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經驗和走過的曲折道路,深感考察中國哲學不能僅限於哲學本身,如果能把視野擴大,從民族文化發展的廣度來考察中國哲學,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結合中國及外國的文化歷史,縱向及橫向考察,有以下幾種現象:文化發展的連續現象。

中華民族的文化,從原始蒙昧中擺脫出來,不斷前進,走著從低級到高級的路程,不斷豐富其內容,由古樸到雕飾,由質到文。哲學的發展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才四十多年,但說到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史有幾千年而不是四十年。新舊政權之間可以一刀兩斷,新老文化是不能一刀兩斷的。“文革”中有些人宣稱要打爛一切傳統,事實證明這是愚昧的,也是做不到的。真正的革命者要對人類負責,對歷史負責,要吸收全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文化,不能隨意地割斷歷史。哲學的發展也是有連續性的。正是因為有連續性,研究哲學史才有意義。

文化發展的積累現象

文化有連續現象,必然產生新舊文化積累現象。文學史上從《詩經》《楚辭》講起。漢有漢賦,以後有駢文、五言詩、七言詩、律詩、詞、曲,不斷出現新的形式。人們發現,不是有了五言詩就拋棄了賦,有了詞曲,五言詩、七言詩就不再流行,有了古文就不要駢文。文體越到後來越豐富,後期包容了前期。有了白話文,古文還在使用。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有一篇聲討國民黨不積極抗戰的通電,就是用文言寫的,道理講得很透徹,也很有氣勢。哲學發展也有類似現象,不是有了後來的流派,就不要以前的流派,有了漢魏就拋棄先秦。正是由於這種積累現象,才使得中國哲學的內容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日趨豐富,古老的傳統中包含著新鮮的內容。

文化思潮的衰減現象

這裡借用電信通訊的概念,遠距離的通訊聯絡,訊號逐漸衰減。為了防止衰減,中間設有接力站,使衰減訊號得到增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有永久的魅力,能使千百萬後人為之感動。《詩經》、《楚辭》是中國不朽的作品,西方荷馬的史詩、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隨著時代的推移,它們的影響在逐漸減弱。比如“五四”前後,青年男女要求從封建束縛中求得解放,《紅樓夢》的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