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叢書續編

中國醫學在傳入日本後被稱為漢方醫學或東洋醫學。 此後隋唐、宋代醫學及醫藥著作大量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主流。 從公元6世紀起,在這漫長的醫學發展中,中國醫學隨著文化輸出傳至日本,日本的醫學家們對中國醫學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基本介紹

皇漢醫學叢書續編 中國醫學在傳入日本後被稱為漢方醫學東洋醫學。但中國醫學進入日本的確切時代,至今還並不十分清楚。比較公認的是在公元5世紀時,朝鮮使者用中醫藥治癒日本天皇的疾病,使日本人認識到中國醫學的價值,並且接受了這一醫學體系,成為日本漢方醫學的起源。直接交往始於6世紀。梁元帝於公元552年贈給日本《針經》一套,10年後,吳人知聰攜醫藥書籍164卷到日本,中日醫學的直接交流由此開始。 隋唐之際,中國走向強大興盛,成為亞洲政治、經濟、文化、醫藥的中心,兩國醫學交往遂日益頻繁。公元608年,日本派遣藥師、留學生來中國學醫,歷時15年學成回國,帶回大量醫書;而公元754年唐高僧鑒真又攜帶大批醫書東渡日本,這些文獻對日本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此後隋唐、宋代醫學及醫藥著作大量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主流。成書於我國唐代時期的《大同類聚方》《醫心方》等巨著就是日本醫學家或參照、或直接引用中醫書籍編纂而成。

著書歷史

到了我國明代,日本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到中國拜增月湖為師,留學12年回國後,極力推廣東垣丹溪之學。其弟子曲直徵道三建立啟迪院收門徒800餘名,金元醫學遂逐漸遍及日本各地。1571年,曲直徵道三代表作《啟迪集》問世,該書引用中國醫書達63種之多,金元醫家的著作占了很大比重。追隨他的弟子大多成為當時名醫,中國醫學也由此日本化。在這一時期,日本醫家多推崇我國金元醫學,崇尚溫補、滋陰,而不甚重視《傷寒》等古籍,被稱為後世方派。
及至我國明代末葉和清代,日本的江戶時代(公元1603~1876年),日本醫學界掀起了研究仲景醫學的浪潮。代表人物吉益東洞所著《類聚方》、《藥征》等著作,就是以《傷寒雜病論》的精髓結合自身經驗編撰而成,形成了學術上的古方派,成為漢方醫學之主流,並與後世方派在學術上產生論爭,使漢方醫學得到迅速發展,誕生了日本傳統醫學:漢方醫學(或稱東洋醫學)。直到如今,古方派仍在漢方醫學中占有主導地位。
從公元6世紀起,在這漫長的醫學發展中,中國醫學隨著文化輸出傳至日本,日本的醫學家們對中國醫學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到明治維新時期,長達一千二百多年,日本醫學在系統學習和吸收中醫學體系與方法中,不惜花極大的精力去研究揣摩,使其學術水平達到很高境界。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臨床套用方面,都展現出了極為深厚的功底和高深的造詣,使得中國醫學在日本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並在醫學思想與方法上直追中國歷代醫家,保持了與中國醫學的一致性。體現在文獻方面,《皇漢醫學叢書》所收集的著作應當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自《皇漢醫學叢書》於1936年由香港陳存仁先生編撰刊行後,中央國醫館理事裘吉生先生原定於1937年8月出版《皇漢醫學叢書續編》14冊十八元,由世界書局發行,當時世界書局已經發行了正編,在宣傳目錄上推薦,凡購正編者,續編購買打七折,正續兩編同購者亦七折。由於當時抗日戰爭的爆發,所以續編不見於世。
原刊凡例說,本編選輯,尤以適於實用為主,凡空洞之論,膚淺之談,本雖不多,語或驚人,概不收入,期歸實益,世有識者,當同情予言。
本編共分七十五種,醫經六種、本草四種、針灸七種、傷寒金匱五種、內科十一種、外科四種、眼科一種、婦科二種、兒科四種、方書二十一種、雜著十種。其中日文原本者,皆請友好迻譯校訂。此等精妙學術,今之罕見,實為遺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