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妃

皇太妃

太妃,又稱皇太妃,和太嬪(亦稱皇太嬪)一樣,是一種中國古代皇帝用來尊封給先朝嬪御的位號。這四位太妃中,珣皇太妃去世的最早(薨辰為民國十年4月14日,享年六十五歲);之後是端康皇太妃(薨辰為民國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敬懿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一年2月5日,享壽七十七歲),最後是榮惠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二年5月18日,享年七十八歲)。 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和溥儀及其餘遜清皇室成員歡度中秋節後,瑾妃受了風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況惡化而死在永和宮,享年五十二歲,並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下葬於光緒帝的崇陵妃園寢。

尊封

被尊封為皇貴太妃、貴太妃的先朝嬪御,位在皇后之上、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之下,同時她們也有資格享有皇帝的孝敬和奉養,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陪襯。在明朝曾有過因宮中無皇太后及太皇太后,而將皇太后印璽交由皇太妃掌管的紀錄,當時的皇太妃是萬曆皇帝的劉昭妃。而尊封為太妃、太嬪等地位卻在當朝皇后、皇貴妃之下,應向兩者行禮。

通常會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大多是以下情形;

1、妃嬪在皇帝駕崩後,嗣皇帝給前朝妃嬪的封號。

2、先朝嬪御之子以庶出身分繼承帝位,且該先朝嬪御的地位和出身也不算太低,那她就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但要是出身或地位過低,就只能被尊為太妃、太嬪而非皇太后。 在歷經多代皇朝後,這些隨侍在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的先朝嬪御,會有可能被皇帝以年高德邵為由進行尊封。

3、 皇帝在即位前生母已去世,且有某位嬪妃對即位前的皇帝盡了撫育之恩,那么在皇帝即位後,該嬪妃就極有可能被尊封。但若是當朝無皇太后存在,則該嬪妃甚至能升等成為皇太后(如孝靜成皇后)。 從上述的情況看的出來,先朝嬪御是否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幾乎完全依照皇帝本人的意思,歷代以來幾乎沒有任何宮規和典制曾詳細記載有關尊封太妃、太嬪的條件和援例。

另外,即使本身不是皇帝生母或養母,若所生的兒子封王,亦會被稱為太妃(王太妃),例如曹操的侍妾杜夫人,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稱為沛王太妃。

冊封

自漢朝開始,太妃的立廢都需要舉行儀式。冊立太妃的時候,清朝之前用玉冊,清朝使用金冊,用以告示天下。清朝禮制,妃以上等級的宮眷冊封為太妃時,頒賜用龍(五爪的龍,四爪的龍在清朝叫“蟒”)或鳳做提手銅印。歷代在冊封太妃的時候都頒賜特製的朝服,清朝時又加上珊瑚朝珠。

清朝太妃

皇貴太妃或皇考*皇貴妃、皇祖*皇貴妃

貴太妃或皇考*貴妃、皇祖*貴妃

太妃或皇考*妃、皇祖*妃

太嬪或皇考*嬪、皇祖*嬪

皇考貴人、常在、答應

《清史稿列傳一 后妃》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嘉慶初,選入宮,為如貴人。累進如妃。宣宗尊為皇考如貴妃,居壽安宮。文宗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薨,年七十四,謚曰恭順皇貴妃。子一,綿愉。女二,殤。

清末.四太妃

遜清皇室四大太妃,有時又被稱作四大太妃或四太妃,具體指:

同治帝之遺孀-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

光緒皇帝之遺孀-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

這四位太妃作為同治帝和光緒帝的遺孀,在遜清皇室中除去身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外,便是這四位太妃地位最為尊貴,其中端康太妃在四太妃中年齡最少、思想也較開明,因此在隆裕太后在民國二年(1913年)逝世後,由端康太妃居四太妃中領導地位。

溥儀退位後,四太妃便紛紛要求遜清朝廷尊封自己為皇太妃,其中敬懿皇太妃在隆裕太后崩逝後,便積極想獲得太后名號,但無案可借只得罷休。

這四位太妃中,珣皇太妃去世的最早(薨辰為民國十年4月14日,享年六十五歲);之後是端康皇太妃(薨辰為民國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敬懿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一年2月5日,享壽七十七歲),最後是榮惠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二年5月18日,享年七十八歲)。

敬懿皇貴太妃

皇太妃皇太妃

敬懿(獻哲)皇貴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人,知府崇齡女,生於鹹豐六年六月初一(1856年7月2日)。她身材苗條,冰肌玉質,花容月貌,據說是四位皇貴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聰明機敏,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儘管如此,入宮後最初僅封為瑜嬪,兩年多以後,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晉升為瑜妃。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為瑜貴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緒皇帝剛死四天,宣統皇帝就尊封她為瑜皇貴妃。1913年3月12日(農曆二月初五),廢帝溥儀又尊封她為敬懿皇貴妃。1922年在溥儀大婚之前,被尊為敬懿皇貴太妃。1932年2月3日(陰曆辛未年臘月二十七)病死,終年七十七歲,偽滿朝廷謚為獻哲皇貴妃。 人生軌跡:瑜嬪--瑜妃--瑜貴妃--瑜皇貴妃--敬懿皇貴妃--敬懿皇貴太妃--獻哲皇貴妃。

榮惠皇貴太妃

皇太妃皇太妃

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貴人進嬪。光緒間,進妃。宣統間,累進尊封。(轉自《清史稿》) 榮惠(敦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清朝同治皇帝妃子。滿洲鑲藍旗人,主事羅霖之女,原任七品羅定之曾孫女,原任筆貼式吉卿之孫女,原任參領托普清阿之外孫女,生於鹹豐六年農曆八月初八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為瑨貴人,十月正式冊封。時年十七歲。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封為瑨嬪。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懿旨封為瑨妃。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尊封為貴妃。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統帝尊封為皇貴妃。民國二年二月初五日溥儀尊封為榮惠皇貴妃。民國十一年溥儀大婚之際,被尊為榮惠皇貴太妃。民國二十二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公元1933年5月18日)卒,享年七十八歲。謚曰敦惠皇貴妃。民國二十四年與獻哲皇貴妃一同葬入清東陵。

莊和皇貴太妃

皇太妃皇太妃

阿魯特氏(1857年-1921年),蒙古正藍旗人,為大學士賽尚阿侍妾所生,生於鹹豐七年八月初三(1857年9月20日)。同治帝妃嬪之一。皇貴妃阿魯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孝哲毅皇后的父親崇綺為賽尚阿第三子,即皇貴妃的哥哥。皇貴妃雖是皇后的姑母,卻比皇后小3歲。 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時被選入宮,侄女被立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卻被選為嬪,九月十三(10月14日)入宮,十月冊封珣嬪,僅16歲。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晉升為珣妃。 光緒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以是年六旬慈慶,命晉珣貴妃,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晉珣貴妃受禮。光緒帝死後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統帝尊她為皇考珣皇貴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過的儲秀宮。清朝滅亡後,1913年農曆二月初五,溥儀又尊封她為莊和皇貴妃。1921年4月14日(農曆三月初七)病死,終年六十五歲,謚為"恭肅皇貴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清東陵的惠陵妃園寢。 人生軌跡:珣嬪(16歲)--珣妃(19歲,開始守寡)--珣貴妃(38歲)--珣皇貴妃(52歲)--莊和皇貴妃(57歲)--恭肅皇貴妃(65歲,去世)。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為珣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謚曰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端康皇貴太妃

皇太妃皇太妃

姓他他拉氏 (1872年-1924年),為禮部侍郎長敘之女、清朝末年光緒皇帝的妃子。人們習慣稱其為瑾妃。其妹是珍妃,姊妹倆為同父異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光緒帝的選後大典上,瑾妃和妹妹同時入選,成為光緒帝的妃子,並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禮,之後個別以瑾嬪和珍嬪的身份入宮。 在入宮之後,瑾嬪住在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妹妹珍妃也同樣的住在同為東六宮之一的景仁宮。瑾嬪在宮中並未如妹妹珍嬪一般,獲得光緒帝之寵幸,相反的,她和皇后葉赫那拉氏(孝定景皇后)一樣受到冷落,但瑾嬪並不以為意。六年之後,姐妹兩人被晉升為瑾妃和珍妃。光緒二十年(1894年),珍妃因故得罪慈禧太后,姊姊瑾妃也受到牽連而一同被降為貴人,但在隔年兩人又恢復了原本的妃子位號,但珍妃卻受到了監禁,而瑾妃卻依然保有自由、繼續住在永和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入京師,慈禧太后攜宮眷出逃紫禁城,瑾妃便是其中一員。 在宣統皇帝溥儀登基之後,瑾妃繼續住在永和宮,並被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在宣統遜位後,上徽號為端康皇太妃,她和溥儀的關係似乎不壞,溥儀稱他為皇阿娘,每遇年節還會請她一同歡慶。溥儀退位後的次年,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崩逝,瑾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她在四大太妃中年齡最輕,思想也較開通。民國十一年,在遜清朝廷為溥儀議婚時,瑾妃支持以婉容為皇后。瑾妃在永和宮過著很有品味的生活,時常以丹青書法自娛。在永和宮的擺設中,有著數樣的瓶盤盆景、上頭都鑲嵌著精緻出色的鐘表和花鳥人物,同時她也是一位美食家,經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天福號買醬肘子供她吃早餐,由於瑾妃喜愛美食,因此永和宮裡的小膳房,烹飪相當地出色,遜清的王公舊臣都愛吃她賞的飯。 四十歲以後,瑾妃漸漸得了甲狀腺大病,頸凸目凹。 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和溥儀及其餘遜清皇室成員歡度中秋節後,瑾妃受了風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況惡化而死在永和宮,享年五十二歲,並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下葬於光緒帝的崇陵妃園寢。謚為端康皇貴妃。

人生軌跡:瑾嬪(1888年)--瑾妃(1894年)--瑾貴人(1894年)--皇考瑾貴妃(1908年)--端康皇貴妃(1913年)--端康皇貴太妃(1922年)--溫靖皇貴妃(1924年,去世)。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光緒十四年,選為瑾嬪。二十年,進瑾妃。以女弟珍妃忤太后,同降貴人。二十一年,仍封瑾妃。宣統初,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遜位後,進尊封。歲甲子,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