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然而作為一種歷史的震盪,革命過後,留給中國的不會真是了無痕跡。 孫中山有機會接受系統的西式教育,全靠他大哥孫眉。 孫眉的希望落空了,孫中山回家沒幾個月,就幹了一件驚動鄉里的大事。

基本信息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名稱: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作者:丁亞鵬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裝:335頁
開本:32 開
ISBN:9787549508419
條形碼:9787549508419
定價:28.00元

內容簡介

《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為名敘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在表達他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獨”一詞應當內含著歷史所留給它的那種脫節。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事實,但內含於歷史事實中意義則需要解釋和解說。同一段歷史之能夠一遍一遍地書寫,正在於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讀史之際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會一樣。而每一種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視野,能使我們對歷史的本相和內涵看得更分明一點。業鵬隨我讀史有年,是個肯用功夫的人。他作這本書立意雖是“寫給大眾看的”,而其敘述則於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筆法,自有一種學術上的嚴謹。因此,寫給大眾看的歷史同時也是可靠的歷史。

作者簡介

丁業鵬,(1981- ),2002年6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任教於廣東海洋大學理學院。2010年6月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

目錄

第一章 先行者:一個人在戰鬥
一、通往革命之路
二、l’m lonely lonely lonely
第二章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You are not alone
二、黃興:投筆方為大丈夫
三、成立同盟會
第三章 屢敗屢戰
一、失敗是成功之母
二、十次之外
三、天下事尚可為也
第四章 武昌起義
一、非一日之寒
二、辛亥革命第一槍
三、黎元洪“被”都督
四、陽夏之戰
第五章 各省回響
一、湖南、陝西
二、山西、江西、雲南
三、貴州、浙江、江蘇、安徽
四、廣西、廣東、福建、四川
第六章 論清政府的倒掉
一、孫黃和南京“臨時政府”
二、袁世凱“拔樹”
第七章 二次革命
一、張振武案
二、宋教仁案
三、二次革命
尾聲

序言

民國初年康有為曾追敘晚清“各省督撫任意賦課於民,別設善後局,聽其調度,督撫意欲如何,政府不得難之,且或不得預聞也”,視為大悖;然後舉“今各省都督自收其稅而不納於國”,且“以私意署群司,以喜怒專殺戮,體制類國君,僚屬如臣僕”作對照,統括言之曰:“因舊督撫專權之弊,成今都督割據之害,而適於革命之後,更因軍興之制,擁兵自立,無所稟承,豈徒不奉號令,亦且不奉貢職。”他意在用晚清的大悖反襯民國的更悖,而連類相比之際,則實證地說明:在晚清與民國的歷史連線中,曾以“新紀元”為願想的革命不知不覺便已捲入其中,變成被淹掉和被消化的一方。而後是在歷史中產生的革命,又為歷史所改變。革命之不能離地飛天而遊走於歷史之外,蓋在於此。因此武昌起義後三個月,孫中山作《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說:“夫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二百餘年來而滋甚,一旦以國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過數旬,光復已十餘行省,自有歷史以來,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他用“踣而去之”說革命之後的赤地新立,富有代表性地表達了黨入共有的自負與自信。但相隔五年,他在閱世既久之後已經深知“踣而去之”的東西其實依舊還在眼前:“夫去一滿清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比之“踣而去之”,這些話非常痛苦地承認了一場“成功未有如是之速”的革命並沒有在中國改變他最想改變的東西。其時孫中山與康有為立論完全相反,而對比革命前後,所見到的今時之弊猶往昔之弊和今時之弊甚於往昔之弊,則顯然很相近。
然而作為一種歷史的震盪,革命過後,留給中國的不會真是了無痕跡。當時和後來袁世凱都被視為革命的反面,但即使是袁世凱,其謀劃帝制之日所操弄的各種團體請願和各個地方請願,都意在營造多數,使洪憲皇帝在外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被選舉出來的皇帝。在初試共和之後的中國,這種人造的多數和選舉,顯然都是以民權政治和代議制度為樣式模仿而來的。而比之兩千多年裡新朝之君以“天命所歸”和“奉天承運”為理據,則此日之皇帝須借用多數和選舉作理據,便不能不算是大異。這種古今之間的歧義,正說.明了帝制反共和,但帝制同時又在共和帶來的觀念制約之下而不知不覺地被牽著走。繼起的宣統復辟以“虛君共和”為宗旨,其間所臆想的行民權的帝王又因深深的牴牾而去古益遠。之後,皖系的安福國會和直系的曹錕賄選,皆因太多的收買而穢聲四起。這些人手裡都有槍,然而他們面對共和留下的代議制度,皆寧可用金錢運動政治,買一條路來走,而不敢推翻既有的成法以另造一局,則亦見共和觀念雖然屢經風雨飄搖已千瘡百孔,但他們所代表的那一套道理,彼時依然在為當日的社會立規則。因此,十多年裡武人當道而攻戰不休,但其彼此之間以通電相討伐,則多見“國際公例”、“本國法律”、“受人民託付之重”、“夫共和主權在民”、“現代新潮流”,以及詈人“專制”而自居“民主”,等等。究其來路,這一類被用來申張大義和魁制對手的東西,顯然都取之於革命播撒的共和論說之中。這些作通電的武人都由晚清入民國,就其一人一身而言,皆非那個時代自覺的共和主義者。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一個一個地引共和論說中的概念和辭彙來表達自己,又非常具體地以其各自的歸附時趨為實例,顯示出民國與晚清之間社會心理與社會觀念的不同,從而折射了革命在中國留下的變化和影響。
為革命所改變的東西和革命沒有改變的東西共存於歷史之中,寫照了這一場革命的程度和限度。自19世紀中期以來的七十年中西交沖里,中國社會始終在回應西潮,又始終在回應西潮的同時不斷嬗蛻。由此形成的近代化過程曾明顯地促成了知識人的變遷,城市的變遷,沿海沿江地區的變遷以及思想意識與政治制度的變遷。但與之同時發生而相為表里的,則是知識分子與大眾脫節,城市與農村脫節,沿海沿江與內地脫節,思想意識政治制度與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深層結構脫節。若以後者比前者,顯見得七十年變遷所造成的近代化,其實是一種扭曲的近代化。因此,辛亥革命繼七十年歷史變遷而起,便不能不成為一場先起於沿海沿江的革命,一場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一場以知識人為重心的革命,一場用思想意識改造政治制度的革命。而七十年累積起來的脫節,又使革命想要“踣而去之”的東西成了與之間隔太遠力所不及的東西。其程度和限度都以此為因果。一百年來,後人讀史最能觸發深思久想的,常常是這種與革命交纏在一起的歷史矛盾。
丁業鵬君以《百年孤獨》為名敘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在表達他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獨”一詞應當內含著歷史所留給它的那種脫節。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事實,但內含於歷史事實中意義則需要解釋和解說。同一段歷史之能夠一遍一遍地書寫,正在於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讀史之際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會一樣。而每一種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視野,能使我們對歷史的本相和內涵看得更分明一點。業鵬隨我讀史有年,是個肯用功夫的人。他作這本書立意雖是“寫給大眾看的”,而其敘述則於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筆法,自有一種學術上的嚴謹。因此,寫給大眾看的歷史同時也是可靠的歷史。
楊國強
2011年8月

文摘

第一章 先行者:一個人在戰鬥
一、通往革命之路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幼名帝象,後取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又號逸仙。從事革命時,曾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孫”是姓,“中山”也是姓,但“孫中山”的稱號流傳開來,併名垂後世。
在他童年時,同村有一個太平天國的老兵,名叫馮爽觀,經常給孫中山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孫中山因此十分景仰洪秀全,和同伴們玩耍時常以“洪秀全第二”自許。
從9歲開始,孫中山被送進本村私塾讀書,讀的不外乎是《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以及四書五經。他對死記硬背儒家教條有抗拒心理,幾年下來,收穫不大。孫中山自己回憶說:
我亦嘗效村學生隨口唱過四書五經者,數年以後,已忘其大半。但念欲改革政治,必先知歷史,欲明歷史,必通文字,乃取西譯之四書五經歷史讀之,居然通矣。連讀四書五經都是讀英文版的,說明孫中山所受的系統教育完全是西方化的,幼年的傳統教育對他沒什麼影響。
孫中山有機會接受系統的西式教育,全靠他大哥孫眉。孫中山小的時候,家裡很窮。1871年,孫眉當時只有17歲,就遠赴重洋到檀香山(今夏威夷)做工,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常常把工資的一大半都寄給家裡。過了幾年,孫眉又在檀香山茂宜島承租了大片土地墾荒耕種,一舉取得了成功。
1877年6月,孫眉衣錦還鄉,在家待了三個月,成了親,並在家鄉招徠了一百餘人同赴檀香山。那裡人煙稀少,政府正在大興墾務。孫家的環境因孫眉而得到了改善,早就想出洋見識一番的孫中山,覺得機會來了,要求隨兄長一同前往檀香山,但未能如願。
直到1879年5月,孫中山的母親楊太夫人去檀香山探親,孫中山隨之前往,這才實現了檀香山之行。從這次出洋算起,到辛亥革命共32年,孫中山待在中國的時問極為有限,合起來大約只有3年。
到了檀香山以後,孫中山被孫眉送到火奴魯魯的意奧蘭尼書院寄宿就讀。意奧蘭尼書院是英國聖公會主辦的一所學校,教師基本上是英國人,上課全部用英語。雖然在入學時孫中山一個英文單詞都不認識,但是他勁頭十足,學得很快。孫中山很喜歡西式的教育,他回憶說:
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
在令人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孫中山學業大進,1882年7月畢業的時候,成績優異,在畢業典禮上,夏威夷國王卡拉鳩親自給孫中山頒獎。
除了“西學’’知識以外,意奧蘭尼書院還在另外兩個方面對孫中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是、民族主義。當時美國已經控制了夏威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吞併夏威夷是遲早的事,而意奧蘭尼書院則是反對美國控制和吞併的急先鋒。這種情形影響到了孫中山,使他產生了民族主義思想。
第二是基督教。意奧蘭尼書院的校長韋禮士主教想讓學校的幾個中國學生皈依基督教,親自給學生講授聖經課,還特別聘請了一個年輕的中國傳教士給學生講授基督教義。孫中山很快被吸引,如果不是孫眉反對,他可能這時候就正式入教了。
1882年秋季,孫中山進入歐瓦胡學院讀書,這所美國公理會學校是夏威夷群島的最高學府,同樣具有濃厚的宗教背景。孫中山原計畫在此讀完書,畢業後再到美國深造,但孫眉不給他機會。他們兩兄弟的矛盾越來越深,孫中山的價值觀越來越西化,而孫眉骨子裡奉守的是中國傳統。孫中山信基督教,孫眉反對;孫中山想剪掉辮子,孫眉反對;孫中山撕掉掛在廳堂的關帝畫像,孫眉大為光火。為了讓孫中山遠離基督教世界,學習中國的文化,孫眉讓孫中山打道回府,並且分了部分財產給他,希望他回家後為家裡爭光。
孫眉的希望落空了,孫中山回家沒幾個月,就幹了一件驚動鄉里的大事。他和同村的陸皓東一起,把村廟北極殿的神像毀了。村民們大為憤怒,到孫中山家興師問罪。孫中山的父母賠禮道歉,答應出錢修復神像,還把孫中山送到了香港,免得他再惹是生非。P1-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