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公卿表

百官公卿表,是漢代班固編寫《漢書》首創記載漢朝中央職官曆任情況的〈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先敘官名、職秩、印授等,然後書年以表其姓名。

簡介

百官公卿表,是漢代班固編寫《漢書》首創記載漢朝中央職官曆任情況的〈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先敘官名、職秩、印授等,然後書年以表其姓名。班固又作序,概述先秦各代設官分職的源流及沿革,詳盡地記載了秦漢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職官的設定,及其職守與品秩。(班固死時並未完成此作品,後帝命其妹班昭編寫完成。)後人非常推崇〈百官公卿表〉,由於“百代皆行秦法制”,秦、漢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基本為歷代王朝所沿襲,因而百官公卿表不僅是研究秦、漢官制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官制史和政治制度史的珍貴史料。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是序文,記錄秦漢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職官的設定,及其職守與品秩。下卷是表文,記載了從漢高祖元年到漢平帝末年西漢一朝各級官員變動等的情況。

上卷

《易》敘宓羲、神農、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為宓羲龍師名官, 神農火師火名,黃帝雲師雲名,少昊鳥師鳥名。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書》載唐、虞之際, 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盜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陋;十有二牧,柔遠能邇;
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穀;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 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
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 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 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也。或說司馬 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四岳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 戰國並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 隨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 亡。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雲。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兩長史,鞦韆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 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 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 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 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 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 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 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 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 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 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 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 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宮令長丞, 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 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
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 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 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 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 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 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 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 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 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 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 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 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 比二千石。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 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 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 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太僕,秦官,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閒駒、橐泉、癦駼、承華五監長丞; 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鱖令丞皆屬焉。中太僕掌皇太后輿馬,不 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馬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 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為大 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 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 大鴻臚。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 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並其官於秩宗。初,內官屬少府,中屬 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 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 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 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 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 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 中黃門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 居室為昆台,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樂府 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 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 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 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 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 後屬中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 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 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 衛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 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並屬大長秋。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 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 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並大鴻臚。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 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 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 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 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右內史武帝太 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史更名 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 治內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與左馮 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 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 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 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 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 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 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 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 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 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 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 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 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 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 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 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 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 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韡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 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 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 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 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 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 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 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 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 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 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 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 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 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 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 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 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下卷

(表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