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菜

百子菜

百子菜 ,多年生草本,學名Gynura divaricata(L.)DC.。生產環境的適應性與紫背菜相同,以扦插繁殖為主,生長習性與栽培管理、採收方法和產量等基本同紫背菜(取商品名為百子菜)。食用方法:同紫背菜,食味柔滑,清香可口。營養保健作用:具清熱、消炎、涼血等功效。

基本信息

植物特徵

百子菜百子菜菜地
百子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半直立或斜生,株高50-150厘米,根系發達,主根肉質,側根較細。植株分枝性強,高達1.5米,莖略帶淺紫色。單葉互生,肉質,披針形,嫩葉淺黃綠色,老葉綠色,葉片長10-21厘米,寬5-10厘米,先端較尖,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被白色乾膜質皺毛,羽狀脈,葉面主脈基部紫色,上部綠色,葉背的葉脈突起,葉柄約2厘米,被短茸毛,無托葉頭狀花序,長約1.5厘米,總花梗長約5厘米,總苞鐘形,長6-13毫米,花金黃色,兩性花。若不斷採收,植株一般不開花。

生長環境

百子菜為喜溫植物,生長適溫為20-25℃,低於15℃時莖葉生長緩慢,成株可忍耐3℃的低溫,—2℃時地上部分凍死,在廣州一般可露地越冬。百子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微酸性至中性、上層深厚、疏鬆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有機質豐富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百子菜對光照要求不嚴格,較耐陰,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健壯,但適當遮陰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

作用

百子菜主要食用嫩莖葉。其味淡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血補血、減少血管紫癜、提高人體抗寄生蟲和抗病毒能力;瀉火、涼血、消炎、生津等功效,對於腫病有一定的療效;並且百子菜的口感潤滑、營養豐富。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l.69克、脂肪0.18克、總酸0.08克、粗纖維0.79克、乾物質6.60克、還原糖0.35克、維生素C11毫克、胺基酸總量l.51克、鐵0.94毫克、鈣91.72毫克、鋅0.22毫克。

栽培管理技術

百子菜百子菜田間

(一)栽培季節及栽培方式。
百子菜抗逆性強,在廣州地區終年均可種植和採收,在高溫的夏季依然生長良好。百子菜通常在春、秋季育苗定植,多採用露地栽培,而在冬季、早春,溫度低於15℃時生長緩慢,採取保護性設施有利於植株的生長。

(二)繁殖方法
百子菜以扦插繁殖為主,全年均可進行,以春、秋兩季為宜,夏季成活率低。育苗宜選用細沙或疏鬆的沙壤土作床土,從植株上剪取生長良好的健壯枝條作插條,剪成具有3-5個節位、約10厘米長的小段,除去基部葉片,將插條的1/2插入床土。有條件的可覆蓋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減少插條水分損失,保持士壤和空氣濕度,以提高成活率。扦插後4-7天,插條即能發生不定根,12-15天后可移植至大田。春、秋兩季直接剪取枝條扦插到大田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定植
百子菜根系發達,是一次種植多年多次採收的蔬菜。在生產上選擇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有利於增產及提高品質。百子菜需肥量大,要求土壤養分供應持久,施足基肥是高產優質的關鍵,通常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千克。一般1.5-1.7米包溝起畦栽培,畦高20厘米左右,畦面整細呈龜背形,3行植,株距25-30厘米,畝植約3500株。定植後隨即淋透定根水。

(四)田間管理
1、肥水管理百子菜營養生長期長,在中國南方種植一般能終年生長,因此除了要追施速效肥外,生長期間要及時補施有機肥。定植後,經3-4天緩苗,即可薄施複合肥水提苗,15天后每畝可追施腐熟的糞肥水300-500千克+尿素少量或複合肥10-5千克,以後每隔10天追速效肥1次。另外,每個月需增施1次有機肥,可用花生麩粉加細土施入,也可用腐熟的雞糞加細土施入。百子菜生長量大,需保持土壤濕潤,雨季則要及時排水,防澇漬。
2、中耕除草植株封行前需進行l-2次中耕除草。中耕需在晴天進行。早春氣溫較低,中耕有利於提高地溫;夏季中耕則可保墒、增強土壤的通氣性、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封行後不宜中耕,但仍要增施有機肥和培土。
3、植株調整百子菜生長旺盛,生長後期莖葉交疊,不利於通風及田間操作,亦影響植株的生長,此時應將植株距離地面約15厘米以上的枝條全部剪除,同時增施有機肥和培土。修剪次數和修剪時視植株的高度和生長勢而定。當植株枝條過密、過高及生長明顯減弱時,需進行植株調整。

(五)病蟲害防治
百子菜抗性好,病蟲害少,僅見蚜蟲斜紋夜蛾灰霉病等的危害。但在土壤板結、溫度過高、田間積水時植株會出現枯死現象,應選擇疏鬆的土壤栽培,及時排水,有條件可覆蓋遮陽網。

灰霉病宜採取的措施:

1、整地前先清潔田園,深翻曬地後施足基肥,與非菊科蔬菜輪作,整地伸溝高畦,有助雨季排水。

2、增加通風透光及降低溫度,並以提高溫度。

3、加強種植期田間管理,摘除病葉及修整去除側枝,合理澆灌,雨季減少漬水,合理追肥以提高植株本身的抗性。

4、在封行或發病初期適當控制澆水及噴藥防治,可採用50%撲海因可溫性粉劑1500倍,60%多霉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達霜寧75%乳油800-1000倍等輪流交替使用防治。施藥間隔7-10次,連治3-4次。

(六)適時採收
在廣州,百子菜一年四季均可採收,定植後20-30天就能採收嫩莖葉上市。在生長初期,及時採收主莖上的嫩莖葉,保留基部3-4片葉,促使植株側芽的萌發,迅速封行,以後每次採收嫩梢時保留基葉1-2片。採收幾乎每天都可進行。產品以長10-15厘米、約具6片葉為佳。嫩莖葉連續採收後,植株分枝繁茂、矮化叢密,單位面積產量會明顯增加。在肥水充足和採收及時的情況下,一般每年畝產可達7500-10000千克。

食用方法

百子菜上湯百子菜
(一)上湯百子菜
百子菜200克,加入煮沸的上湯,煮沸2分鐘,調味即可。
(二)蒜茸百子菜
百子菜200克,在沸水中煮沸3分鐘,過冷水,起油鍋加入蒜茸,半分鐘後加入百子菜炒1分鐘,加入生粉汁煮沸,調味即可。
(三)百子菜排骨湯
排骨250克,絲少許,加水煮l小時時,加百子菜150克煮半小時,調味即可。

(四)五花肉百子菜
將脆嫩的富貴菜配以炸至微黃的五花肉一起爆炒,口感潤滑爽脆,且帶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五)百子銀耳
主料:銀耳(乾)12克,雞胸脯肉100克,鱖魚100克,蝦仁100克
輔料:香菇(鮮)15克,雞蛋清50克,雞蛋黃50克,菠菜150克,
調料:料酒10克,味素15克,澱粉(玉米)40克,薑汁20克,鹽4克

中藥材套用

中文學名:菊三七
英文名:GynuraeSegeti
別名:紅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化學成分:
含菊三七鹼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鹼乙(seneciphylline)。
性味:
性溫,味甘、苦。
功用主治: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②《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③《簡易草藥》:"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腫。通治五勞七傷,跌打損傷。"
④《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⑤《天寶本草》:"治包塊癥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
⑥《國藥的藥理學》:"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後的後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傷時,取汁塗敷傷處。"
⑦《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相關選方:
①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採藥錄》)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搗碎調童便服。(《閩東本草》)
③治癆傷後腰痛:土三七煎蛋吃。(《四川中藥志》)
④治產後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兌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套用

治療大骨節病:取菊三七塊根浸泡於30%酒精中,製成10%酊劑;或煎成藥液配成12.5%及6.25%(供學齡兒童用)糖漿。每次20~30毫升,每日兩次,飯後30分鐘服。成人患者70例,經1個月觀察,有效率達88.6%,其中顯效21例(占30%),好轉41例(占58.6%);兒童患者31例,顯效9例,好轉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長18天)關節疼痛即可減輕。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出現疼痛加重現象,這往往是藥效的信號,如堅持繼續服藥,疼痛可自然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