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黃小脆柄菇

白黃小脆柄菇

白黃小脆柄菇基本形態 子實體較小。菌蓋初期鐘形,後伸展常呈斗笠狀,水浸狀,直徑3-7cm,初期淺蜜黃色至褐色,乾時褪為污白色,往往頂部色黃褐色,初期微粗糙後光滑或乾時有皺,幼時蓋緣附有白色菌幕殘片,後漸脫落。菌肉白色,較薄,味溫和。菌褶污白、灰白至褐紫灰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白黃小脆柄菇

同物異名

白黃小脆柄菇 白黃小脆柄菇

Hypholoma appendiculatum (Bull. : Fr.) Quél.

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小。菌蓋初期鐘形,後伸展常呈斗笠狀,水浸狀,直徑3-7cm,初期淺蜜黃色至褐色,乾時褪為污白色,往往頂部色黃褐色,初期微粗糙後光滑或乾時有皺,幼時蓋緣附有白色菌幕殘片,後漸脫落。菌肉白色,較薄,味溫和。菌褶污白、灰白 至褐紫灰色,直生,較窄,密,褶緣污白粗糙,不等長。菌柄細長,白色,質脆易斷,圓柱形,有縱條紋或纖毛,柄長3-8cm, 粗0.2-0.7cm,有時彎曲,中空。孢子印暗紫褐色。孢子光滑,橢圓形,有芽孔,6.5-9μm×3.5-5μm。褶緣囊體袋狀至窄的長頸瓶狀,頂部純圓,無色,34-50μm×8-16μm。

生態習性

夏秋季在林中、林緣、道旁腐朽木周圍及草地上大量群生,或近叢生。

分布地區

北、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四川、雲南、福建、台灣、湖南、廣西、貴州、西藏、香港等。

經濟用途

此菌可食用,雖菌肉薄,但往往野生量大,便於採集食用,以新鮮時食用為宜。在四川等不少地區民眾喜歡採集做湯菜,其味很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