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樓魯迅故居

白雲樓魯迅故居

白雲樓魯迅故居,位於廣州市白雲路白雲樓二樓。在1927年3月至9月27日期間,魯迅先生曾在此居住,並寫下30多篇富於戰鬥性的雜文、散文[文學體裁之一]。2001年,廣州有關部門表態將儘快開放白雲樓故居,但至今(2013年)還未開放。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白雲樓魯迅故居白雲樓魯迅故居
白雲樓,建於1924年,原為郵政部門職工宿舍。該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3層樓房。面向東南,長度因地形關係,前後不同,前約93米、後約74米、深約28米。西南和北面牆壁上刻有多處用水泥製作的“白雲樓”匾額。

魯迅租賃了西側第一道門2樓的1廳3房,於1927年3月29日從中山大學鐘樓遷到這裡居住。

魯迅和他的好友許壽裳各住一房,許壽裳的女兒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房,會客廳在入門處。室內陳設簡樸,椅子是竹製的。魯迅的房子,窗戶正對馬路,房間擺滿書籍。樓下西側是走廊,面對東濠涌,以螺鏇式樓梯通上二、三樓。

歷史變革

白雲樓魯迅故居白雲樓魯迅故居
l927年1月29日,魯迅先生南下廣州,就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初期魯迅先生居住在中山大學鐘樓(今文明路魯迅紀念館)里。3月29日,魯迅遷居白雲樓。當年魯迅先生租賃了2樓的1廳3房,他和許壽裳各住一間,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間。現在魯迅先生居住過的房間還大體保留了原貌。會客廳在入門處,陳設簡樸,內擺有竹椅。魯迅先生的房間,窗戶正對馬路。

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人在廣州發動了“4·15”政變。當時有大批革命青年被逮捕甚至遭到屠殺,中山大學也有一批學生被捕。魯迅先生得知情況後,立刻設法營救並捐款、慰問被捕學生,結果營救未遂。於是魯迅先生憤然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在白雲樓潛心寫作。

1927年9月27日,魯迅先生偕許廣平被迫離開廣州前往上海,但白雲樓卻不因這位偉人的匆匆離去而被人遺忘。

歷史價值

魯迅故居

白雲樓魯迅故居白雲樓魯迅故居
1927年1月29日,魯迅先生就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初期魯迅先生居住在中山大學鐘樓(今文明路魯迅紀念館)里。

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在廣州發動了“4·15”政變。當時有大批革命青年被逮捕甚至遭到屠殺,中山大學也有一批學生被捕。

魯迅先生得知情況後,立刻設法營救並捐款、慰問被捕學生,結果營救未遂。於是魯迅先生憤然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在白雲樓潛心寫作。

1927年9月27日,魯迅先生偕許廣平被迫離開廣州前往上海。

魯迅著作

在蟄居白雲樓的短短半年裡,魯迅編訂了《朝花夕拾》《野草》,寫下了《可惡罪》、《小雜感》、《略談香港》等30多篇富於戰鬥性的雜文散文

文物單位

白雲樓魯迅故居白雲樓魯迅故居
1979年12月,白雲樓魯迅故居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對外不開放。

對外不開放

白雲樓魯迅故居白雲樓魯迅故居
2001年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廣州有關部門表態將儘快開放白雲樓故居,還未開放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