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曾經被譽為“廣州最豪華當鋪”的平和大押。它雄偉壯觀、堅如碉堡,是目前廣東省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舊當鋪,當樓上的四坡瓦面在國內同類建築中獨一無二,樓頂4個瞭望塔為省內同類建築所獨有。近80年來,它一直藏在“深閨”無人知。2003年,在廣州市開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從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白雲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2010年在白雲區迎亞運環境整治項目中,將均和墟歷史街區列入環境整治項目,投入1000多萬元對均和墟歷史街區進行了保護整飾。2011年再投資近1000萬元對平和大押舊址進行保護修繕,並闢為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基本信息

介紹

大押位於均和墟的南面,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由黃潤和、黎絡宗、
平和大押樓外平和大押樓外
袁梓文、黃以材等股東籌資興建,耗費白銀3萬兩,使用青磚18萬塊。押坐東朝西,由鋪面、庫樓、南北側院組成,占地面積1003.38平方米。前廳為傳統建築,面闊三間深兩進,建築占地面積260平方米,為營業大廳。庫樓建造成碉樓狀,面闊三間深三間,建築占地面積208平方米,樓高六層26.62米,是儲存典當物品的庫樓。樓體堅如磐石,防禦措施十分周全,為典當物品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庫樓四面牆壁開有106個窗戶,每個都是內寬外窄,既可以採光通風,又作為射擊孔使用。
庫樓頂部四牆角各建有一個外凸圓柱形瞭望塔,據傳平和押建好後,有一次,老闆曾言“誰能徒手爬上平和押的頂部,重重有賞”,當時在發達茶樓當伙記的一個小伙子,真的徒手就爬上了平和押的頂部,拿到賞金後,小伙子就辭掉發達茶樓的工作後走人了。而股東們就決定加建這四個瞭望塔。這塔里只能站立一個人,三面開槍口,視覺達到270度。
建國後,平和大押收歸國有,曾長期作為均和糧油購銷站使用,2003年之後空置。目前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成立儀式

6月29日上午,古老的平和大押門口鑼鼓陣陣,醒獅起舞,隨著平和大押大門的徐徐打開,建於民國17年(1928)平和大押經過修繕後,作為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據介紹,平和大押的修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地保留平和大押的歷史原貌,重現當年“廣州最豪華當鋪”的英姿。市文廣新局副局長任天華、區領導龐文洪、余世喜、方武祥、劉思成、謝素琪、劉健生以及區各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了開館剪彩儀式。
據悉,作為均和墟地標性建築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和大押,是目前廣東省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舊當鋪,當鋪樓上的四坡瓦面更是為國內同類建築中所獨有。2003年在廣州市開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從此揭開了神秘面紗。2011年白雲區投入近千萬元修繕保護平和大押,並闢為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館內展區

博物館按照平和大押原有的前廳後樓結構格局進行布置展示。前廳以復原場景以及歷史風貌為主,輔以介紹中國典當歷史概況、均和墟建墟沿革以及平和大押的人和事。後樓復原2-6層閣樓,首層展示白雲區代表性歷史建築微縮景觀,通過場景復原、實物展示、圖文結合,藉助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讓您對披著神秘面紗的平和大押以及白雲區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

中國典當業

第一個展區:中國典當業發展史概況。
1、當鋪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行業:
典當主要以財物作為質押而有償有期借貸融資的金融機構
白雲民俗文化博物館展覽白雲民俗文化博物館展覽
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最古老的金融行業,是現代銀行業的雛形和源頭。中國典當業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萌芽於兩漢,肇始於南北朝的佛寺質庫,入俗於唐五代市井,立行於南北兩宋,興盛於明清兩朝。清朝是典當業得到空前繁榮的時代,乾隆年間全國有當鋪18075間,嘉慶年代有23139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典當行業。民國期間,由於銀行業的興起占據了國內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加上戰禍、政府濫發貨幣、金融管理混亂等因素,典當業迅速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典當行曾一度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之後,典當業重獲新生,1987年12月,新中國第一間典當行——成都市華茂典當服務行誕生。時至2010年,全國已開辦典當行4433家。
2、曾經興盛一時的廣州典當業:
從清代中葉到1927年,是廣州舊式的典當業發展的黃金鼎盛時期,曾經興盛一時。每年各店獲利豐厚,生意穩定,當鋪越開越多,差不多隔幾條街便有一家當鋪,全盛時期達400多間,民間有“當鋪多過米鋪”、“第一行(洋行),第二當”之說。廣州的當押店主要分布在西關、河南、老城及新城四個區域。西關一帶是廣州一個重要的商業區,巨商富賈雲集,經濟發達,因此是舊式當鋪相對集中地區之一。
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後,城內只有兩三家押店維持經營。抗戰勝利後,由於政府濫發貨幣、通貨膨脹、金融混亂等因素,致使早已苟延殘喘的當押店紛紛關門,從業人員轉行,當樓改作民居或廢置,現存只有14座舊址,其中就包括了平和大押。3、典當業的類型:
從形態上可分為典、當、質、押四種。典店資金最雄厚,期限最長,利息最輕,賦稅也輕,押值較高。當店次之,質店又次之,押店則適得其反。又因歷史的變遷以及地域的差異,其名稱叫法有所不同,但萬本不離其宗。如廣州有小押店,押期最短只有三個月,利息重,徵稅重,盤剝當人最厲害,民間對其有“雷公轟”之稱。
從經營資金上可劃分為:由佛寺開辦的寺庫、長生庫,由皇帝、皇室貴族開辦的“皇當”,由官府或官僚資本經營的“官當”,由商賈兼營或典商開辦的“民當”,並隨著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變。
在“民當”經營上,當推安徽、山西的“徽商”“晉商”最為出色,兩者早期占了全國典當業的半壁以上江山。
4、典當建築的特色:
歷史上典當建築大多採用軍事堡壘建築的堅固特點,以策當物安全,成為中國商業建築的一大特色。採取嚴密的防衛措施,以防禦盜賊騷擾和光顧,確保當物的安全,是典當建築的又一大特色。為了防火,當樓天面平台備置數十上百個水缸,有的建水池,內貯清水或沙土或石灰,鋪面、庫樓挖水井,有條件的還配備氣壓式滅火水車。
5、獨有的行業招幌:
在五行八作、三百六十行中,典當行業的招幌別具一格,屬獨行專有。其用意是引起路人的關注,以招徠生意。招幌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字招幌,一類是象形招幌或標誌幌,掛於當鋪門首。早期為晨掛晚摘,由當鋪安排專人負責,稍有不慎,招幌掉到地上,被認為不吉利,會受到老闆的嚴厲呵斥責罰。後期逐漸演變為固定的形式,如當店為葫蘆形,按店為圓形,押店為方形。兩面刻或寫上大的“當”、“押”字以資識別,當、押字之上橫書店名,並在入門當眼的牆上或擋中分別寫上大大的“當”或“押”字。
展板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照牌,如清代招幌、澳門“百順押”招牌、澳門“德成按”招牌、舊時北京“義盛當”的旗桿。舊時北京典當行的當幌子“鈔桶”白描圖,形似錢串,意寓招財進寶。
我們在外面所看到的塑在牆上紅底黑字的“平和押”大招牌,就特別醒眼,據當地老人回憶,以前周圍沒有高樓的時候,平和押就像一個導航標一樣,幾里外就可以看到了,一看到這三個大字,就知道,均和墟到了。由於大押坐東朝西,正面這三個字還是一個天然的鐘表,旁邊種田的農民,一看到“平和押”三個字的外框被太陽照到有陰影,就知道該回家吃中飯了。6、特殊的內部設施:
當鋪既開門迎客,廣招生意,又處處設防,戒備森嚴,其內部情形,鮮為人知,無形中透出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感。就像我們剛才前面看到的遮羞板和當台。
門市內擺放卷當床,對當物進行卷包入庫。每個卷包必具三個號鑒,一個系在包皮外,一個放包皮內,一個在物品內(如衣服口袋、表殼裡),以避免差錯,便於分類存放和快捷取贖。我們板上看到的是澳門“德成按”的卷當床及卷包使用的“錢串”和當鋪人員在整理、卷當、已整理好的當包。
其他當物則存放在倉庫,典當行稱之為號房,號房用木板鋪設,有如碌架床的模樣,卷當包則按號牌的編排順序依次存放。
當鋪夥計把卷當包送入“號房”上架、某典當鋪的“號房”貨架、當鋪朝奉在檢查整理“號房”貨架標籤、某典當行的夥計在“號房”工作、某典當學生(學當鋪質押物種類繁多,其中金銀手飾、珠寶玉器、古玩書畫不在少數,故當鋪均設有金銀櫃甚至地窖,用於存放各種貴重當品,由專人負責保管。如烏鎮“匯源當”的首飾櫃、平和大押庫樓的地窖。7、行規行會與習俗:
行規:鑒於典當業的特殊性、自我封閉性,在漫長的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其獨特而又苛刻的規約制度——習慣法,如規定學生(學徒)在店鋪打烊後,必須熟習《當字譜》、《典務必要》等知識,三年學徒期不準外出,不準談婚論嫁,所有人等不準帶眷屬,外出攜包須搜身檢查,不準在外留宿,三年給假一次等等。
行會:遠在宋代,典當業已形成了自己的行會雛形,並隨著典當業的興盛而日臻完善。這種由同處一個地區的同業結合而成的近代典當公會,主要出現在京、津、滬、穗等大都市、大商埠,如北京的典當商會、廣州的典當會館。
習俗:典當業的習俗與眾不同,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有兩個:一是“祭三財”,當鋪內除供奉著名財神趙公元帥、增福文財神外,還把“武聖”關夫子作為護財、蓄財神來供奉。二是供奉“火神”祝融和“號神”老鼠的牌位。供奉“火神”尚可理解,祈求火神保佑不發生火災。把老鼠(耗子,耗與號同音)也作為神來供奉,這就讓人覺得新鮮,無非是祈求老鼠網開一面,不要咬壞當物,以免造成當鋪損失。
8、當字、當票與隱語行話:
當票最早見諸於明代,並流行著一種《當字譜》,約千多字,常用的不過三四百字,用於書寫當票。書寫這種專門的行業用字,一為快捷,一揮而就;二為行外人難以辯識、模仿,防止篡改、偽造;三為不法當鋪作弊欺詐盤剝當戶提供了便利。人們稱之為“鬼畫符”。同時在典當行業中流行一種隱語行話,如把典當說成“興朝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說成“口、仁、工、比、才、回、寸、本、巾”,稱褲子為叉開,長衫為幌子,稱桌子為四平,椅子為安身,稱金子為硬貨龍,寶石為雲根等等,為行外人所不解,便於行內人交流定價,不被戳穿。
9、自成一體的經營管理:
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典當業從人員設定到接當、定價、寫票、卷當、編號、入庫、取贖等分工,逐漸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經營管理模式與運營機制。
當鋪的人員人員設定與分工有:
總管:總理鋪內一切事物,兼辦理對外各項社交應酬;
外缺:包括頭櫃、二櫃、三櫃、四櫃,負責驗物、定價。收當與否,直接與顧客交易,即所謂的“朝奉”;
內缺:由保管、出納錢物的人員組成。
中缺:負責書寫、清理當票,兼當物打包、掛牌等事物;
學生(學徒):從事除交易之外的雜務;
更夫、廚子:內務人員。
當鋪獲利的手段與方法有很多:由於大噹噹期長,當值低,利率為月息二分半到三分;大押次之,利率為月息三分到五分;小押當期最短的只有三個月,當值高,月息也高,達到五分至十分。另外還有:
一、當物低收高出,九折押本、十足加利贖取,九出十三歸;
二、利用洽商減息、年晚減息等,以吸引更多當押人;
三、通過用石或錐察驗金器,積累金粉,以此獲利;
四、當物過期不贖稱為“絕當”,由當鋪處理賣給估衣店,也是當鋪的生財之道。

均和墟歷史

第二個展區,均和墟歷史街區:
均和墟位於白雲區均禾街的石馬、平沙、清湖、蘿崗四個村的中心位置。建於民國四年(1915)。
白雲民俗文化博物館展覽白雲民俗文化博物館展覽
是年廣州遭遇特大水災,史稱“乙卯年大水”。洪水沖毀了原來大朗附近的橋頭市,周邊鄉民迫切盼望就近能有墟市,於是由當地知名人士黃潤和、黎絡宗、袁梓文、黃以材等4人牽頭聯繫石馬、大朗、亭崗、龍湖、滘心、清湖等6個鄉的鄉紳,共同洽商選址建墟事宜,並專門聘請了一位上海設計師主持規劃設計。
均和墟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東臨均和涌,南靠望石路,均可通廣州城,交通十分便利。
均和墟為梳式布局,建築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絕大部分臨街商鋪均為東西相向帶騎樓的二層建築,首層前店後倉,二層作居室。街道寬闊筆直,縱橫有序。南北走向的主街有3條,東西走向橫街有5條,每相隔8間商鋪便有一橫街。
1938年10月江高鎮高塘墟被侵華日軍燒毀後,原來習慣趕高塘墟集的四鄉農民、商販紛紛轉向均和墟,不少商人也陸續轉移到均和墟設店開廠。從1938年至1945年,均和墟進入鼎盛時期。墟內有公所、當鋪、茶樓、商鋪、廠場,鱗次櫛比;經營場地劃分有序,北面有若干個村坊,分別經營耕牛、牲豬、家禽等;西面臨涌的地方主要是賭館、煙館、醫館、教堂等。墟內較有規模的工場有“恆棧”、“權記”、“福祥”、“志記”等四大醬園,所產醬料銷往省內外;有“大有年”、“福來”等四間碾米廠和“天安”、“發記”、“祥利”等榨油廠;飲食業有“如心”、“統一”、“發達”等三大茶樓。
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高塘墟得以重建,嘉禾、龍歸、新市等墟市也逐漸復甦,使客源分流,令均和墟風光日漸式微。至上世紀60年代末,均和墟已沒有墟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