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秋柳

白門秋柳

《白門秋柳》是風景與歷史的交融滲透,這是黃裳的一個創造,也是黃裳散文的獨門功夫。因遊記散文而卓然一家並廣為人知的,大約只有黃裳了。數十年中,他樂此不疲,寫下了數以百萬計的散文。本書從他數百萬字的散文隨筆中精選而成,分類編排,分秦淮拾夢、閒情逸事、榆下夢痕、拂衣留香、青藤書屋、月旦人物等十輯,基本囊括了他數十年來散文創作的精華,他最好的散文差不多都收在這本集子裡了。讓我們跟隨黃裳,穿越風景與歷史的簾幕,做一次快樂的精神之旅。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風景與歷史的交融滲透,這是黃裳的一個創造,也是黃裳散文的獨門功夫。因遊記散文而卓然一家並廣為人知的,大約只有黃裳了。數十年中,他樂此不疲,寫下了數以百萬計的散文。本書從他數百萬字的散文隨筆中精選而成,分類編排,分秦淮拾夢、閒情逸事、榆下夢痕、拂衣留香、青藤書屋、月旦人物等十輯,基本囊括了他數十年來散文創作的精華,他最好的散文差不多都收在這本集子裡了。讓我們跟隨黃裳,穿越風景與歷史的簾幕,做一次快樂的精神之旅。 黃裳筆下的山川風物、名勝古蹟不是一般的風景,往往與歷史交相輝映,它是風景中的歷史,又是歷史中的風景,無不透著濃郁的歷史氣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因了這些歷史和文化,才有了今天豐厚的文化底蘊。一般人往往只看到那些淺層的東西,只看到古蹟與風景本身,而黃裳卻透過歷史留下的殘垣斷壁軼聞傳說,看到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與積澱。 他的散文是遊記又不僅僅是遊記,它不再是對風景和古蹟的簡單的描摹,而是滲透著對歷史的思考與追問。他或記述山川風物,或描摹人物印象,或追懷前朝遺蹟,或品味戲劇人生,而又處處連結著歷史與文化,他的根總是繫著歷史。他的散文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融知識、趣味、歷史、學識於一體,看似信手拈來,卻無不顯示出匠心獨運和高超的技巧。他鉤沉歷史,品評人物,描畫風物,看似遊戲山水,志在林泉,然筆墨所至,無不顯示出他對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的深切的憂思,他對歷史的審視和現實的思考。因了這諸多的內涵,他的遊記便顯得厚重而沉鬱,不再是酒足飯飽後的淺斟低唱和無病呻吟。也與一般意義上的山水遊記區別開來,打上了自己獨有的標籤,它是屬於黃裳的。他筆下的風景與古蹟因了這些內涵,鮮活起來生動起來,也厚重起來,有了歷史與生命。他開創了遊記散文的一個範例,第一個把深厚的歷史文化與風物的描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給他的遊記散文注入了新的內容,這就使他的遊記比其他人的更生動,更深刻,也更豐厚。我們在看風景的同時,也看到了風景背後隱藏的歷史,歷史與現實在他的筆下貫通起來,連為一體。讀他的文章,我們時常穿梭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文化與風景之間,一時物我兩忘不知今夕何夕。

目錄

輯一 秦淮拾夢

白門秋柳

莫愁湖

“美人肝”

半山寺與謝公墩

梅花山

後湖

明太祖與徐達

秦淮拾夢記

重過雞鳴寺

王介甫與金陵

掃葉樓

輯二 閒情逸事

青藤書屋

琉璃廠

作家的手跡

東坡二題

品茶

酒話

輯三 駐足閒覽

蘭亭

瑤琳

新安江之霧

好水好山

敦煌

豫行散記

輯四 羈旅山川

音塵

海上書簡

在三里河

虞山春

游鄧尉

富春

昆明雜記

江村

天津在回憶里

輯五 榆下夢痕

東單日記續篇(節選)

如夢記

老闆

買墨的故事

書痴

藥渣

輯六 弦中意緒

葛嶺山居

胥濤

春遊雜感

好快刀

“幾乎無事的悲劇”

桃花扇底看南朝

輯七 月旦人物

柳如是

蘇曼殊及其他

溫特

詩人馮至

浦江清

喬大壯

涉園主人

馬叔平

編後記

概述

王介甫與金陵

歷史上和南京發生過關係的名人真是太多了,南京像一座雄偉的舞台,數不清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在這裡上演過悲壯雄武、哀感纏綿的活劇。當然,他們中間有正面的英雄,也有反面的醜類,更多的則是近於平凡的“中間人物”。以演員而論,就有主角,也有配角和龍套。歸根結底,真正閃閃發光的名角是並不多的,而王安石則是少數使我不能忘記的名角中的一個。

王安石一生中和南京曾經發生過幾次密切的關係。當他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曾隨著在江寧府做官的父親在這裡住過一個時期。後來就是在他的晚年,兩度罷相後,都回到南京。第二次一住就是十年,最後死在這裡。

南京是留下了王安石的一兩處遺蹟的,至少在記載上是如此。三十多年以前,我曾經按照《金陵古蹟圖考》的指引,尋訪過這些遺蹟。那就是在中山門內的半山園和謝公墩。這次重遊,有一部車子,方便是方便得多了。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也就沒有了當年安步當車的方便,一下子就開出中山門外去了,我只從視窗張望了一下,什麼都沒有看到。不過我想,三十多年前也只不過是一個土堆的地方,今天還能留下什麼來呢?很可能已經是一片嶄新的建築了。這是很自然也很值得高興的事。只要我們知道在這一帶曾經有過哪些遺址,也盡夠了。

王安石的半山園,據舊記,就坐落在宋江寧府東門與鐘山之間,恰好一半路程的地方。這裡原來是謝太傅(安)的園池故址,正在上、下定林寺中間。謝安也在這附近留下了一個土堆子,就是有名的謝公墩。它在半山園的後面,我去訪問的時候,連一棵小樹也沒有,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土丘。但就是這個土丘,留下了“爭墩”的故事。王安石有兩首《謝公墩》絕句: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謝公陳跡自難追,山月淮雲只往時。

一去可憐終不返,暮年垂淚對桓伊。

兩詩之中,人們大抵只熟知第一首,但寫得好的卻是第二首。王介甫哪裡是在說謝安,他正是在說他自己。罷相,也就是與政治生活告別,這在王安石是不能甘心的。他的詩集裡像這樣的作品還有不少。他有那許多政敵,卻沒有把這些詩拿來深文周納,上綱上線,揪去批鬥,不能不說,比起蘇軾來,他是運氣多了。

三十多年以前,我到這裡來訪問時,對這位政治家、詩人是充滿了同情的。那時他還不曾闊起來,被捧為響噹噹的“法家”。三十年後,我對王介甫的感情也並沒有什麼變化。現在,那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