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鎧

白金鎧

白金鎧(1925年- 2009年),遼寧省東港市人,中國近現代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1948年7月畢業於長春大學農學系。是中國公認的玉米病害專家和腔孢菌分類專家,在玉米、高粱、大豆等病害研究和霜黴菌、黑粉菌、腔孢菌等真菌分類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基本信息

成就

在玉米、高粱、大豆等病害研究和霜黴菌、黑粉菌、腔孢菌等真菌分類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公認的玉米病害專家和腔孢菌分類專家。在玉米和高粱病害防治研究方面,他注重病原菌變異和品種抗病性研究;在腔孢菌分類研究方面,他重視形態學和分生孢子的個體發育方式,同時開展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分類中的套用研究。

白金鎧-生平簡介

白金鎧,1925年5月20日出生在遼寧省東港市大孤山鎮一個當地很有名望的實業家庭里。他在兄弟姊妹四人中排行為長,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厚愛並寄與極大期望。他上國小時,正是偽滿時期,家鄉的山河遭受日本侵略軍的蹂躪。這在他幼年的心靈打下深刻的烙印,自此樹立了發奮讀書立志報國的理想。1942年,他中學畢業後考入了偽滿奉天農業大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轉入長春大學,主修農學專業,1948年7月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白金鎧被分配到長春大學農學系工作,後轉入瀋陽農學院任教,協助張際中講授植物病理學。1954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他調到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植物病理學科研工作。該所後改為吉林省農科院,他在此一乾就是30年。1984 年,受吳友三之邀調回母校瀋陽農學院植保系工作,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為研究生主講真菌學和高級植物病理學課程。他曾兼任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第二、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東北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Mycosystema》(真菌系統)、《植物保護學報》、《中國真菌志》、《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特產研究》編委,《真菌學報》主編。1985 年,白金鎧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9年7月3日,白老因病醫治無效,離開我們。

白金鎧-工作簡歷

1948年7月 畢業於長春大學農學系。

1949-1953年 長春農業大學農學系轉入瀋陽農學院植保系任助教、講師。

1954-1983年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

1984-1991年 瀋陽農業大學植保系副教授、教授、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

白金鎧-學術貢獻

白金鎧對真菌學有著特殊的愛好,上大學時就開始真菌分類研究。1957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中國東北霜黴菌”,報導了中國霜黴菌6屬31種,其中新種1個,國內新記錄種11個。該論文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後來被國內外許多.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學者所引用,被認為是霜黴菌研究的經典論作。

白金鎧對真菌分類研究的範圍是廣泛的

涉及到霜黴菌、黑粉菌、鏽菌、絲孢菌以及腔孢菌。在60年代,他同戚佩坤、朱桂香等經10餘年的時間,踏遍吉林省平原山川,採集鑑定了大量的植物真菌病害標本,編著了《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書中系統地描述了2000餘種真菌病害,並繪有病原形態圖。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植物真菌病害專著,成為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參考書。

在1984年白金鎧調入瀋陽農學院後,主要從事球殼孢目真菌的分類研究,特別是對莖點霉(Phoma)、葉點霉(Phyllosticta)、殼二孢(Ascochyta)、殼針孢(Septoria)等大屬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分類研究。這幾個屬在分類上具有重要位置和意義,尤其莖點霉和葉點霉是世界性分類難題。以往兩屬劃分是以寄生部位的不同做為標準,但現代分類觀點又注重分生孢子產生方式,有的文獻將孢子有無附屬物作為分屬的標準,在套用上這兩個屬難於確定分類地位。白金鎧一直重視半知菌的產孢方式和個體發育,認為半知菌分生孢子形態多樣,過去的Saccardo分類系統未免缺乏進化觀點;分生孢子的個體發育方式常是穩定的,體現了真菌的進化觀點,作為屬級分類標準是可靠的。在莖點霉等屬分類上,他主張以分生孢子個體發育方式為基礎,結合真菌的形態特徵與寄主植物分類地位,在一定範圍內劃分大種,不主張設立變種。目前在白金鎧的主持下,歷經10年研究已完成了中國第一部關於莖點霉等屬的球殼孢目真菌志的編撰工作。

除霜黴菌和半知菌外,白金鎧還研究過鏽菌和黑粉菌的分類。正是在這些領域,他培養了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張真菌分類的研究與實際套用相結合

他認為植物病害診斷鑑定是植物病害研究及防治的基礎,而一種植物病原真菌的名字是打開有關該菌研究資料的鑰匙,因此研究植物病害要求其名字必須準確,否則研究工作難於進行。植物病原物的鑑定要求細緻耐心,能抓住關鍵形態特徵。生物界中各種生物形態特徵並非完全為兩個極端,也存在一些中間類型,其形態特徵容易模糊,故掌握可靠的分類標準十分重要。他有一句至理名言:“顯微鏡下人人平等”。認識就是認識,不認識就是不認識。只有過硬的功夫才能使你從不認識到認識。正是靠這種過硬的功夫,他解決了無數實踐中的難題。如一名博士研究生進行細辛葉枯病病原菌鑑定時遇到了很少見的菌刺孢屬(Mycocentrospora),其形態特徵與尾孢屬(Cercospora)相象,若不掌握住分生孢子基部的附屬絲作為分類關鍵,是難於將兩屬劃分開的。確定病原後,該研究生順利地進行了論文研究。

白金鎧也十分注重真菌資源調查工作

鑒於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真菌資源的系統調查多為外國人所為,大量的真菌標本仍保存在國外的標本館中,所以他每到一處都廣泛收集真菌標本。1983 年到美國考察,1993年到台灣進行學術訪問期間,他也採集植物真菌病害標本。目前在瀋陽農業大學真菌標本館,已收藏整理了上萬號標本,為瀋陽農業大學的真菌學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礎。

白金鎧-個人影響

白金鎧一向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作為植病工作者,他始終緊密聯繫農業生產實際,把握科學研究的方向,使之服務於生產實踐。

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70年代以來由於生產上大力推廣雜交種,病害種類不斷增多,為害日益加重,大斑病、小斑病、圓斑病、絲黑穗病等在全國玉米產區發生嚴重,為科學研究提出了新課題。“六五”、“七五”、“八五”乃至“九五”期間都設玉米病害綜合防治攻關課題。白金鎧選定了玉米病害這個主攻方向,主持國家“六五”玉米病害綜合防治攻關課題。他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進行廣泛的病害調查研究,並將病原菌變異和品種抗病性鑑定作為研究的突破口。他深知,每一種生物都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變異性,二是遺傳性,正是這兩個基本特徵構成了大千世界物種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病原菌和寄主植物在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互相作用,互相選擇。玉米品種的幾次更替都是由於品種抗病性的選擇壓力而導致病原菌生理小種種群發生變化,致使品種抗病性喪失。究其原因,是由於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在寄主群體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體中就相應地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在植物病理學領域中,白金鎧一直堅持弗洛爾(Flor)的這一基因對基因假說,並套用於玉米病害的研究。1985 年他在《世界農業》第3期發表了題為《玉米大斑病的病菌變異與抗病育種》一文,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玉米病害研究領域內,白金鎧發表了數十篇關於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圓斑病、莖腐病等病害的論文。正因為如此,確定了他在玉米病害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成為全國著名的玉米病害研究專家。1983年8-9月,白金鎧率領中國玉米病害考察團對美國進行了學術訪問,促進了兩國在玉米病害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白金鎧在玉米病害研究領域的成果在中國玉米抗病育種工作中得到了廣泛套用。

除了玉米病害外,白金鎧對高粱病害、穀子病害、大豆病害等也都做過較全面的研究。《雜糧作物病害》是他幾十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和精華,全書70萬字,介紹了274種雜糧作物病害,引證1000餘篇中外文獻,充分反映了植物病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作為一名成功的植物病理學家,白金鎧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和尊重,省內外許多植病工作者碰到實際問題都樂於向他請教,他也因此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

白金鎧-主要論著

1 白金鎧.中國東北霜黴菌.植物病理學報.1957,3(2):137~154

2 白金鎧,潘順法.影響高粱絲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厚垣孢子萌發因素的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64,7(2):53~59

3 白金鎧,戚佩坤,潘順法.高粱、玉米絲黑穗病菌互動接種試驗結果.植物保護學報.1964,3(3):216

4 戚佩坤,白金鎧,尾孢屬(Cercospora)的幾個新種.植物分類學報.1965,10(2):110~114

5 戚佩坤,白金鎧,朱桂香.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6 白金鎧,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分類位置的變動.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80(3):1~7

7 白金鎧,侯天爵.錦雞兒縫裂殼孢菌(Petrakomyces caraganicola Pai et Hou)新種.植物病理學報.1981,11(1):61~62

白金鎧-人物評價

對待科學研究,他有嚴肅認真的態度,每個試驗都一絲不苟。在白金鎧的研究檔案里完整地保存著他所承擔的每個課題的各項實驗原始記錄,幾十年如一日。他對什麼工作都是善始善終。

他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青年時期他曾受到過嚴重挫折,1957 年,他被錯誤地戴上了“右派”帽子,但他並未氣餒、消沉。他仍執著地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以實際行動去實踐一名科學家愛黨愛祖國的理想。正是在不平凡的年代他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著作,從而受到了俞大紱、戴芳瀾、裘維蕃、吳友三、周宗璜等老一輩植病學家的好評。1979年平反後,他更加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地向更高的科學目標邁進。

他嚴守師德,為人師表,凡要求別人做到的,他一定自己先做到。即使70歲高齡,他仍天天堅持到實驗室工作。凡有求於他的學術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解答。白金鎧雖德高望重,但從不居功自傲。與同志們共事,無論年長年少,他都平等待人,以誠相見。他經常鼓勵學生立大志,奮發向前。他常說:“青年人要超過老先生,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作為一名老教師要盡全力幫助年輕人,甘為人梯,為他們鋪路”。他根據自己的親自經歷,曾多次在學生中作愛國主義教育講演,其中有“怎樣才能成長為一名科學家”、“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全心全意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千萬不要忘記國恥,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近代科學技術的幾次轉移及其發展趨勢”等。他的演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由於他科研成果卓著,教書育人工作出色,1983年獲吉林省科協系統先進科技工作者獎,1989年獲瀋陽市模範教師獎,1991年獲全國優秀教師和瀋陽市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1984年回到母校瀋陽農學院開始培養研究生

他雖已耳鬢染霜,但忘我的工作精神不減,多年來一直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真菌學、真菌生物學及高級植物病理學等課程,培養碩士研究生17人,博士研究生14人。他們都已成為各自工作崗位上的骨幹。白金鎧在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領域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著作15部,譯著2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三委一部表彰獎、農業部一等獎,及省級一、二、三等獎多次。他一生追求學問,不圖名利,堪稱後人學習的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