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

位於廣兩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東南郊12公里外白面山南麓。1956年由裴文中等發現白蓮洞遺址。文化遺址所處的白蓮洞外廳為半隱蔽的岩廈式洞穴,洞口高5-6米,朝南,洞內寬18米左右,遺址面積150多平方米。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整個堆積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期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其時間跨度距今約3.7萬年至7000年。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白蓮洞遺址白蓮洞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廣西壯族自治區
白蓮洞遺址VI-169

簡介

白蓮洞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華南調查隊在裴文中、賈蘭坡教授率領下,在廣西調查巨猿和人類化石時發現了白蓮洞遺址。白蓮洞遺址所處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約152米。
..

文化遺址所處的白蓮洞外廳實為一半隱蔽的岩廈式洞窟,高出附近地面約27米。白蓮洞遺址洞口朝南,洞口高5至6米,洞內寬18米左右,遺址面積150多平方米。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整個堆積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期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其時間跨度距今3.7萬年至0.7萬年。遺址經歷次發掘,共發現人類用火遺蹟火坑兩處,所獲標本計有人類牙齒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動物化石3500多件,動物牙齒化石300多枚。白蓮洞遺址採用C14年代測定法,特別是套用AMSC14測定法獲得的30多個很有價值的年代數據,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洞穴遺址最為詳細測年的遺址之一。研究表明,白蓮洞遺址堆積擁有連續完整的層位,是華南地區洞穴遺址群中不可多得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標準剖面和地點。研究還表明,白蓮洞遺址是罕見的南亞熱帶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來全球性古氣候信息的儲存庫。白蓮洞遺址古生態環境的復原,提供了探討華南地區古人類演化及其生產活動,特別是原始農耕與動物馴養活動的環境背景。

白蓮洞遺址群

柳江人遺址位於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岩旁的一個岩溶洞中,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4萬年。洞口朝北,距離地面約17米,有主洞與數條支洞。主洞長127米,寬3-5米,柳江人化石即出自主洞內,與其伴出的有大熊貓、箭豬、中國犀、劍齒象、巨猿、牛、鹿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地質時代為晚更新,較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和四川的資陽人原始。柳江人化石包括一個頭骨(缺下頜骨)、兩段股骨、4個胸椎和5個腰椎,還有髖骨、骶骨,屬於5箇中年男性的個體。柳江人頭骨前囟點的位置靠後,具有一定的原始性;面部短寬,眼眶低扁,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共同的特性,鼻孔寬闊又是炎熱地帶人類的一種特徵。體骨和股骨顯示出柳江人的身材較矮小,與現代東南亞人比較接近。柳江人頭骨的另一些特徵,諸如顴骨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樑稍凹,鼻根點並不低陷;鼻前窩淺,鼻前棘小;犬齒窩不明顯,齒槽突頜程度中等,上門齒呈鏟形,與印第安人差不多的眉弓,以及年齡雖已超過40歲,但第二上臼齒仍未生長等,都說明柳江人具有蒙古人種的體制特徵,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一種早期類型。柳江人化石是中國以至整個東亞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它的發現,表明我國華南有可能是蒙古人種發祥地之一。同時,也表明蒙古人種在更新世晚期時尚在分化和形成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