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消費

白色消費

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必然規律。人死了,開個追悼會,健康、莊嚴、肅穆。既追憶故人功績,寄託人們的哀思,又教育、激勵後人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這盡在情理之中。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舊時的陳規陋習又死灰復燃。喪事講排場,比闊氣之風日趨嚴重。僅喪葬中的花圈消費一項就已經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我國每年有700萬人死去,一年要燒掉為死者送葬的花圈就高達13億元!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當今畸形的白色消費也愈來愈瘋狂。按時下每死一人至少有100個親朋好友每人最低送人情100元計算,我國每年的“白色”人情消費高達700億元!

高檔祭品熱銷

“燒紙40元,金元寶20元,冥幣20元,供果20元,香燭15元。每樣都不算貴,但加起來卻花了一百多元。”距離清明節不到幾天了,40歲的山東省魚台縣的劉阿姨已將清明祭祀用的物品準備齊全,祭品還包括“手機”、“電腦”、“汽車”、“別墅”等“高檔”祭品。
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僅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消費”便高達100多億元。今年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因清明掃墓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
2011年3月29日,在北京郊區一祭祀用品店,店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祭祀用品,有電視機、電冰櫃、電腦、手機等現代家用電器模型,還有別墅、汽車、飛機等紙紮模型。店主說:“現在實行‘個性化定製’服務,拿紙花來說,以前都是紙紮的黃菊花,現在連百合什麼的都有了。”
白色消費白色消費

市民王先生感慨地說:“我記得四五年前,清明節祭祀親人花上幾元錢就行了。而現在,光燒紙就要二三十元錢。看到別人都帶著很多其他的東西,咱也不能太寒酸,再稍微買點兒,就要花個百八十元的。”記者隨機調查了5名市民,他們都告訴記者,每年的“白色消費”近百元。
現在,高檔祭祀用品不僅在普通市面兜售,在網站上也出現了專門售賣如冥幣、金元寶、家電家具等祭祀用品的網店。在淘寶網上輸入“祭祀用品”4個字進行搜尋,找到商品目錄52頁。這些商品種類繁多,標價最高達上萬元。近年來,祭祀用品種類越來越多,價格也普遍上揚,如今在一些地方人們每年用於清明祭祀的費用正在不斷增加,“百億元”這一數字還有增大的趨勢。

巨資祭掃背後

3月29日上午,記者在北京採訪了帶家人來掃墓的王先生,他表示,本該是懷有虔誠、敬畏、安和之心的清明一日,在“炫富”心態的推波助瀾下,開始變得流於形式了。王先生說,急於攀比炫富的活人,想要通過給死人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祭品表現自己的身份地位。“這些人雖說年年都要去先人墓前風光一把,實際上並不會被社會認同為孝子賢孫。”
白色消費白色消費
面對每年清明花費巨資祭祀的現象,光明網網友“他山之石”質疑:“我們是否真的需要花費如此多的金錢來祭拜我們的祖先,我們是否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已逝者的思念?”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在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思念的時候,通常會藉助一定的儀式,清明掃墓祭祀便屬於這樣的一種儀式。”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洪大用指出,但現在卻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部分人在進行清明掃墓祭祀時只關心注重掃墓、祭祀的形式,而忽略其實質精神層面的意義。這種捨本逐末的行為偏離了清明掃墓祭祀的傳統文化意義。
“現在,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種類增多,各種用於清明祭祀的用品相繼出現在市場上,繼而出現專門經營祭祀用品的行業。”山東省某地民政局一幹部對記者說,一方面,商家會通過各種銷售手段逐漸讓人們接受這些商品;另一方面,很多人在炫富或從眾等心理的影響下,購買諸如金元寶、“手機”、“電腦”等高檔祭祀用品。這部分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高檔祭品是身份的象徵,為了“面子”,他們也需要購買高檔祭祀用品。
對此,民俗專家分析指出,清明節本來是通過掃墓祭祀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但現在的一些市民在從眾或炫富心理的影響下,競相攀比,購買高檔祭祀用品,這本身就是不夠理性的。

勿忘“厚養薄葬”

與上面做法不同,記者在北京郊區遇到正和家人一起植樹的張先生,他表示,我國清明時節本來就是栽花種樹的好日子,正宜栽種樹木。“看著親手栽種年年都會生長的樹木,追思逝去的父親,不僅恢復了清明應有的傳統詩意,而且還低碳環保。”
在北京的一些中國小校了解到,目前北京部分中國小教育中已引入“清明教程”,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和理解孝道的內涵精髓,從而讓“厚養薄葬”真正成為未來的社會風氣。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好好孝順。清明祭祀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會因為我們購買了什麼樣的祭祀用品而決定我們對已逝者的思念程度。”家住北京昌平區的李先生說。

白色消費白色消費

“古人道:‘厚養薄葬’,我倒是覺得這個美德值得今人效仿。”江蘇徐州民政部門一位幹部對記者說,現如今,經濟發展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給老人吃好的、穿好的也就是舉手之勞。但對於老人來說不是有吃有穿就是幸福,我們還是要提倡“厚養”,用心關愛老人、經常抽空兒陪陪老人,讓他們真正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如果活著的時候讓他們感到寂寞孤獨,死了花再多的錢、喪事辦得再風光,那也只能是給活著的人看,說白了是“作秀”,對於亡者則是毫無意義可言。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強指出:“清明高檔祭祀用品的出現,告訴我們在進行清明祭祀時,除了考慮傳統習俗、文化因素和大眾心理等的影響,還要提醒人們增強環保和節儉意識,提倡文明祭祀。要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多盡孝道,而不是用所謂的高檔祭祀品來盡孝。”
此外,民俗專家提醒,市民在祭祀時可以選用以下九種文明祭掃方式:音樂祭祀(播放逝者生前最喜愛的歌曲)、鮮花祭祀(用菊花、百合花以及逝者生前最喜愛的鮮花祭掃)、社區公祭(專職禮儀師進駐社區,由社區組織轄區居民敬放過逝親屬遺像,逝者家屬宣讀祭文,公祭民眾敬獻鮮花)、植樹祭祀(以植樹的方式祭奠故人)、網上祭祀(在網際網路、殯儀服務網站開展網上祭祀)、簽名祭祀(組織民眾集體簽名)、放飛思念(組織居民開展放飛白氣球、放飛思念活動)、家庭追思會(將逝者的照片、錄像資料製作成光碟觀看)、洗墓祭祀(清洗逝者墓碑)。

浪費十分驚人

十多年前,天津市一年燒掉的花圈折合人民幣1700萬元;濟南市為600萬元。全國有大中小城市447個,如果按天津、濟南兩市的數字推算,每年每個城市按300萬元計算,全國一年燒掉的花圈就高達13.4億元。加上廣大農村,差不多相當於當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的總投資。如果再加上“白色”人情消費,足以在中國舉辦52次第11屆亞運會!

白色消費白色消費

另外,我國殯葬用品市場又尤其是花圈市場也越來越大。據資料載,河南安陽市內專門從事這一經營的花店超過100家,花圈的行情40——100元。長春市從十年前的62家制花店,發展到如今的120家。市殯儀館三天之內,有100戶喪家燒掉了1200個花圈,平均每戶燒12個花圈(不包括喪主在家自行處理的花圈),實際消費的花圈還遠遠不止這個數。全市每年要燒掉120000個花圈以上,每個花圈按中下檔次50元計算,至少需要600萬元。四川某個地級市,經營花圈的門市部就有40多家,每年出售花圈6.5萬個,銷售額達上百萬元。
如此瘋狂的白色消費,不僅加重了喪家的經濟負擔,又無情地吞噬著社會財富,同時還嚴重污染著本不十分純淨的社會風氣。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在全國每年燒掉的13億元花圈消費中,有50%以上的是國家“公費花圈”。同時,用於燒掉的花圈所耗費的國家物資也是驚人的。據長春市統計,該市一年製作花圈所耗費的紙張600餘噸,鐵絲160噸,秫桔73000捆。四川綿陽市一年製作花圈耗費的紙張達410噸、鐵絲110噸、竹子5210噸,一火焚之,化為灰燼!
這種瘋狂的白色消費,危害極大,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了。對此,應結合當前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採取多種形式,深入廣泛宣傳殯葬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文明節儉辦喪事光榮、大操大辦可恥的新風尚。其次,民政、公安、工商、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要通力協作,齊抓共管,加強綜合治理。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節簡辦喪事,文明辦喪事,為民眾作表率。第三,紀委、監察部門應對在喪事活動中鋪張奢侈,大操大辦,藉機斂財的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嚴肅黨紀政紀,絕不姑息。第四,新聞媒體應加大輿論監督,對頂風違規,我行我素,有悖公序良俗,大操大辦喪事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曝光。第五,改進送花圈的方式,殯儀館和花圈經營單位要開展出租業務。

畸形的白色經濟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殯葬改革,但人們的祭祀方式仍然是鮮花與冥紙、冥幣共在,文明與迷信並存。但現在形形色色低級庸俗的祭品,也讓人看了直皺眉頭。一些商家正是在傳統的習俗慣性與現代人的欲望膨脹的交匯點上,看到了潛力巨大的商機。於是,你在平凡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在送往陰曹地府的路上,就什麼都可以滿足。
這實際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畸形心態,催生的一種畸形經濟:白色經濟。
每年清明,賣祭品的攤位都購進大量的祭品,只要人們想到的祭品都能在這些攤位上購買到。一些市民為購買到比較“豪華”、“現代”的祭品,甚至提前到醒漢街訂貨。從一攤主拿給記者看的一本訂貨單上,記者看到,一棟“別墅”30元,一台“冰櫃”5元、一台“彩電”5元,其它像“麻將”、“風扇”、“煤氣爐”等祭品價格為3至4元不等,訂單上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一名市民甚至訂了400多元的“貨”,從“別墅”,“家電”、“家具”,到“生活用品”等都給祖宗“送”了。
有的甚至讓攤主幫列清單,從紙錢香燭到“別墅”、“冰櫃”、“彩電”,花費上百元,付了錢就走。
雖然天空正下著雨,但仍陸陸續續有顧客前來購買祭祀品。一些人還專程開小車來取“貨”,大包小包裝了好幾袋。
如果將包含“白色消費”在內的花銷作個統計,則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以南寧現有10萬個墓地來計算,每年清明節,即使以每個家庭去掃墓平均花費30元計,燒掉的紙錢香燭之類就達300萬元,300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用它可建一座現代化的養老院,也可以扶助數百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可以建幾十所希望國小……事實上,許多家庭在清明節期間的花費遠不止30元。
掃一次墓光買祭祀品就花費幾十元錢,如果算上交通、餐飲等花銷,則更是難以計算了。

相關的評論

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便高達100多億元。清明節即將到來,因清明掃墓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關於文明祭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我們這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之邦,類似追思先祖這樣的精神活動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來表達,清明掃墓就是這么一個傳承久遠的莊重儀式。問題是在當今一些地方,人們注重清明祭掃的形式甚於其實質意義,這種捨本逐末的意味,早已偏離了清明掃墓的傳統文化意義。

相關漫畫相關漫畫

實際上,那種相互攀比的祭品大比拼除了給商家提供了發財的難得商機,並不一定就與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之情成正比。我們中國人是重視人倫的,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彰顯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的祭祀文化內涵,便已足夠,這就是清明祭掃的價值所在。
如果人們真切明白了清明的文化傳統意蘊,大概就不會只將其視作一個花錢大買特買各色祭品的日子,給商家帶來滾滾財源的“清明經濟”也斷不至於如此興旺。我們要做的,是發揚光大清明傳統中有益於當代的積極文化因子,如通過祭奠、感恩、追思的祭祀禮儀所折射出的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以及對文化理想的執著追求等。最根本的一點,是我們經由祭掃這一形式,既對逝者遙寄出深切的思念,又由此而進行一次莊嚴的心靈對話,滌清我們心靈中的塵埃。
心靈上的既清且明,就會反映在採取何種清明祭掃這一形式上。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我們就不會過於注重祭掃時祭品的豐厚與否,網上祭祀、鮮花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盡可以採用,又何必一定要使墓前的紙灰飛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