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鵲鴝

白腰鵲鴝

白腰鵲鴝(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共有17個亞種,體長20-28cm。雄鳥整個頭、頸、背、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腰和尾上復羽白色。尾呈凸狀、黑色、甚長,約為體長的一倍,外側尾羽具寬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黃色或棕色。雌鳥頭頸沾棕色,腰和尾上復羽白色,胸以下栗黃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同,但雄鳥的黑色部分在雌鳥則替代以灰色或褐色。棲於熱帶林及竹林內。鳴叫時尾直豎,鳴聲清脆、悅耳。以蜻蜒、甲蟲、螞蟻等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基本信息

白腰鵲鴝

白腰鵲鴝白腰鵲鴝

中文名:白腰鵲鴝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鵲鴝屬

拉丁名:Copsychuscus

英文名:White-rumpedShama

屬中文名:鵲鴝屬

俗名:溪吱喳

雀形目 > 鶲科 > 鵲鴝屬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opsychus malabaricus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遷徙:留鳥

基本內容

白腰鵲鴝白腰鵲鴝

白腰鵲鴝屬中型鳥類,共有17個亞種。各亞種之間在羽毛顏色和個體大小都有略微區別。

雄鳥前額、頭頂、枕、頭側、後頸、頸側、背、肩等上體黑色或藍黑色、具金屬光澤,腰和尾上復羽白色。尾呈突狀、甚長,約為體長的1倍,除中央兩對尾羽全為黑色外,其餘尾羽均具白色端斑,且白色端斑愈往外愈寬。翅上復羽黑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三級飛羽黑色,初級和次級飛羽外翈羽緣稍沾棕黃色。下體頦、喉和上胸黑色或藍黑色,具金屬光澤,下胸至尾下復羽棕色或棕栗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黑色部分為灰色或藍灰色、稍沾棕色,飛羽淡褐色,復羽和飛羽外翈羽緣淡棕色,尾較雄鳥顯著為短、黑色,其餘似雄鳥。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蹠、趾和爪棕黃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26-36g,♀26-29g;體長♂251-279mm,♀212-220mm;嘴峰♂18-21mm,♀17-20mm;翅♂88-95mm,♀82-86mm;尾♂139-175mm,♀112-121mm;跗蹠♂24-29mm,♀25-30mm。[1-2]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茂密熱帶森林中,尤以林緣、路旁次生林、竹林和疏林灌叢地區較常見。

生活習性

此鳥的習性與鵲鴝十分相似。棲於熱帶林及竹林內。多單獨活動,性膽怯,常隱藏在林下灌木叢中活動。善鳴叫,鳴叫時尾直豎,鳴聲清脆婉轉,悅耳多變,特別是繁殖期間雄鳥鳴叫甚為動聽,其他季節多在早晚鳴叫。覓食在林下地上或灌木低枝上。主要以甲蟲、蜻蜓、螞蟻等昆蟲為食,大都不食植物。人類住所附近一般不見。[1-2]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巢主要由纖細、柔軟的草莖、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4-5枚。卵平均為21mm×16.5mm。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3天。[1-2]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引進:美國。

中國僅見於雲南西南部和南部、海南島、台灣。

白腰鵲鴝分布圖白腰鵲鴝分布圖

亞種分化

白腰鵲鴝(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白腰鵲鴝安達曼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albiventri
2. 白腰鵲鴝馬拉杜阿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barbouri
3. 白腰鵲鴝印度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indicus
4. 白腰鵲鴝雲南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interpositus
5. 白腰鵲鴝爪哇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javanus
6. 白腰鵲鴝斯里蘭卡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leggei
7. 白腰鵲鴝越南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acrourus
8. 白腰鵲鴝指名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alabaricus
9. 白腰鵲鴝北蘇門達臘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elanurus
10. 白腰鵲鴝海南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inor
11. 白腰鵲鴝普林森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irabilis
12. 白腰鵲鴝馬來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mallopercnus
13. 白腰鵲鴝康厄安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nigricauda
14. 白腰鵲鴝南蘇門達臘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opisthopelus
15. 白腰鵲鴝婆羅洲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stricklandii
16. 白腰鵲鴝加里曼丹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suavis
17. 白腰鵲鴝蘇門達臘亞種 Copsychus malabaricus tricolor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野外鑑別特徵

中型鳥類,體長20-28cm。雄鳥整個頭、頸、背、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腰和尾上復羽白色。尾呈凸狀、黑色、甚長,約為體長的一倍,外側尾羽具寬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黃色或棕色。雌鳥頭、頸、背、胸藍灰色沾棕,腰和尾上復羽白色,尾較雄鳥短,亦為黑色,胸以下栗黃色。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